小學四年級語文《南轅北轍》優秀教案范文(精選16篇)
小學四年級語文《南轅北轍》優秀教案范文 篇1
一、教材分析
《南轅北轍》出自于《戰國策·魏策四》。本是魏國的謀臣季梁用這樣一個小故事,勸安厘王以大業為重放棄伐趙,故事后被廣為流傳下來。
這則寓言講述了一個人要乘車到楚國去,由于選擇了相反的方向又不聽別人的勸告,只能離楚國越來越遠了。文章是通過對話展開故事情節的,路人強調的是:既然方向錯了,就永遠也到達不了目的地;而要去楚國的那個人強調的是:雖然方向錯了,但是他有跑得習快馬、很多的路費和駕呈技好的車夫,所以一定會到達目的地。
從人物的對話的過程中和文章結尾的點睛這筆中,學生自然會明白其中的寓意:這則寓言告訴我們,無論做什么事,都要首先看準方向,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有利條件;如果方向錯了,那么有利條件只會起到相反的作用。這則寓言常用來比喻行動和目的是相反的。
二、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運用不同的方法熟讀課文,通過人物的對話體會寓言的主要內容。
2、認識2個生字,會寫3個生字。
3、在熟讀課文和理解主要內容的基礎上,使學生懂得,做事時要選準方向再去做,讓行動和目的保持一致,否則一事無成。
4、加強讀寫訓練,練習擴寫《南轅北轍》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南轅北轍》的寓意,課后讀寫小練筆。
教學難點:在理解《南轅北轍》寓意的基礎上,寫好課好小練筆。
四、教學建議
(一)教學好生字“轅”和“轍”,有助于成語“南轅北轍”寓意的理解。
本課生字認的和寫的都比較少,但字意和字形的把握還是有難點的。
“轅”和“轍”都是學生在生活中不常見的生字,“轅”是車杠;“轍”是車輪在路上留下的痕跡。如果教學中單單告訴學生字典中的解釋,學生可能理解得并不清楚,如果能通過具體的車馬的圖片或教師在黑板上畫的簡筆畫來幫助學生理解,效果會更好,學生理解了這兩個字的意思,對“南轅北轍”這個成語的意思的理解會有很大的幫助的。成語中,“轅”向南表示行動的方向與目標,“轍”向北表示向北走,從而可以理解出成語的意思是比喻行動與目標相反,結果只能是離目標越來越遠。可見,講生字時理解好“轅”和“轍”這兩個字的意思,對講讀課文時,理解課文內容,進而理解成語“南轅北轍”的意思是有很大幫助的。
(二)抓好文中人物對話的朗讀,深入理解課文內容。
這篇課文適合于在朗讀的基礎上理解課文內容,而熟練的朗讀便于學生體會人物的心理活動,感悟其中的寓意。課堂上,可以讓學生抓住人物的對話,讀一讀,演一演,從兩個人的對話中,引導學生體會路人的好言相勸、苦口婆心和去楚國那個人的毫不領情和一意孤行所形成的鮮明的對比。朗讀教學中,要注意先讓學生揣摩這兩個人的心理,然后再指導朗讀。在讀中讓學生先要理解那人所說的“馬跑得快”、“路費多”、“駕車技術好”這些是不是那個人要到達楚國的有利條件,而他卻把這些有利的條件用反了,會有什么后果?再引導學生仔細讀一讀路人說的幾句話,用自己的話說一說路人所要表達的意思。理解好文章的最后一句話,也是理解本文寓意的關鍵所在,當目標和行動相反時,只能是背道而馳,永遠不可能實現目標。
(三)教學中應注意滲透的內容
1、引號的用法。課后練習第二題是填標點,思考引號的不同用法,目的是幫助學生理解引號的應用范圍和使用方法。第一小題是介紹引號能引用人物的語言的作用;第二小題講的是引號還能引用特定的詞語,表“水”是重點要描述的對象。對引號的第二種用法,教師可讓學生說一說,在你接觸到的語言文字中,什么地方還出現過引號的這種用法,源于學生自己的思考,才會給學生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這樣的課后題既可在課上理解課中滲透訓練,也可在課后單獨練習。
2、在講讀中注意豐富學生的語言材料,為讀寫訓練做鋪墊。
(四)讀寫訓練建議
本則寓言,短小精悍,寓意也相對簡單,學生一讀就懂,對這樣的小文,如果我們教師能抓住語言文字的訓練點,對學生進行讀寫訓練,對學生讀寫能力的提高是大有益處的。
結合這篇寓言的語言文字的特點,建議課下進行以下幾方面的練筆。
1、寫讀后感,發表自己對人物做法的議論,聯系生活學習的實際理解寓意。比如在課上我們可以設計一個想象表達:“你想對那個楚國人說些什么?”“你會怎么勸那個去楚國的人?你還可以用這些話勸勸誰呀?”
2、擴寫成300字多字的習作,在原文的基礎上,對事情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事件進行合理的想象,豐富課文的語言材料,使語言文字更加生動形象。比如:加上人物的心理描寫;為故事續寫結果。
3、還可以讓學生改變課文的描寫方式,把對話描寫改成敘述性文字,從中錘煉自己的使用語言文字進行敘述性描寫的能力。
四、源于本課的備課思考,給出簡單教學設計,僅供參考:
(一)揭示課題:今天我們來學習第七單元,寓言故事,寓言就是通過一個故事告訴我們做人做事的道理。這節課我們先來學習第一則寓言。(板書課題:南轅北轍)
(二)初讀課文,讀準字音,了解大意。
(三)檢查生字的預習情況。(1)出示古代車馬的圖片,了解“轅”和“轍”的字意。并把這兩個字放在成語“南轅北轍”中,初步體會成語的大意,這對學習課文內容會有幫助的。
(2)指導書寫:注意“袁”的上部是“土”不是“士”。
“轅”和“猿”對照學習。“緊”字強調下半部別寫錯了。
(四)以讀帶講,深入理解課文內容,學習寓言的深刻含義。
(1)通過課下預習,說說你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2)文中的楚國在太行山的南面,那人卻往北走,會怎樣?(3)組織學生不同方式、多角度讀課文,讀中感悟。
想一想文中要去楚國那個人有不哪些有利的條件?
他在對話中會是一種什么樣的心理狀態?
而路人又是懷著怎樣的心情勸說他的?
注意文中對話句子中的標點符號,讀出人物對話的語氣,深入體會課文的內容。
(4)引讀思考:要去楚國的那個人把那些有利的條件用反了,會有什么后果?
再引導學生仔細讀一讀路人說的幾句話,用自己的話說一說路人所要表達的意思。
理解好文章的最后一句話,也是理解本文寓意的關鍵所在,當目標和行動相反時,只能是背道而馳,永遠不可能實現目標。
(5)課外延伸
想一想我們生活中有沒有發生過“南轅北轍”的事情?
(五)課堂讀寫小練筆
(六)課后作業:完成課堂讀寫小練筆。
小學四年級語文《南轅北轍》優秀教案范文 篇2
教學目標:
1、學會12個生字的音形義。正確讀寫“南轅北轍、盤纏、硬要”等詞語。
2、朗讀課文,能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兩則語言故事。
3、了解寓言故事的特點,結合生活實際體會故事蘊含的道理。
重點:
朗讀課文,能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個寓言故事。
難點:
了解故事內容,結合生活實際體會故事蘊含的道理。
教學準備:
課件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寓言《亡羊補牢》,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則寓言故事,齊讀課題:南轅北轍。還記得學習寓言的方法嗎?
二、理解題目意思。
1、出示轅和轍的課件,仔細觀察 “轅”“轍”,你有什么發現?(解釋:轅:車前駕牲畜的兩根直木;轍:車輪壓的痕跡。當車往哪個方向走時,轅就會指向哪個方向。而當車往哪個方向走時,車轍就會往哪個方向延伸。)
2、用自己的話說說對“南轅北轍”這個詞語的理解。
二、初讀寓言,感知大意。
1、打開語文書,自由大聲朗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課文,想一想課文講了哪幾個人?其中是誰南轅北轍?
2、學習生字新詞。
3、課文講了哪幾個人?誰南轅北轍?你能用一兩句話說說他南轅北轍的行為嗎?
4、課文中也有一句話非常肯定地概括寫了他南轅北轍的行為,請找一找。
三、學習寓言,體會寓意。
1、課件出示故事最后一段的第一句話。學生自由讀,從這句話你讀懂了什么。(楚國在南邊,他硬要往北走。)
(1)引導:楚國是他要去的——(目的地),往北走是他的——(實際行動),這就是說——他的目的地與行走的方向相反。(板書:南 北 目的 行動)
(2)你還從哪個詞讀懂了什么?理解生字“硬”,“硬要“什么意思?給“硬要”換一個詞語。從這個詞我們可以推斷一下,他到底知不知道楚國在南邊,明明知道在南邊,卻硬要往北走,從“硬要”這個詞語中,體會到了什么?(固執、很愚蠢、無知、不聽勸告、執迷不悟)
(3)朗讀句子。
2、他明明知道楚國在南邊,卻如此固執地往北走,他有什么理由硬要這樣做呢?請讀讀文中朋友與他的對話,劃出坐車人的理由。
(1、沒關系,我的馬跑得快。2、沒關系,我的車夫是個好把式!3、沒關系,不怕時間久,我帶的盤纏多。)你同意他的“理由”嗎?為什么?
3、反饋交流理由,隨機理解“盤纏”“把式”等詞語,并板書。
4、他就是認為自己有這樣優越的條件,所以即使朋友再三的勸他,他總是頑固地堅持自己的想法而不聽別人意見的人,我們能不能用一個成語來形容他,叫做什么?(“固執己見”“一意孤行”“自以為是”)
5、請同桌合作分角色朗讀課文。一個人當坐車人,讀出他的“固執”,另一個人當他的朋友來誠懇地勸一勸他吧!——指名分角色朗讀,隨機指導。 坐車人:抓“沒關系”讀出他的自以為是,無知。 朋友:馬跑得越快,離楚國不是越遠了嗎?(這是一個什么句?換成陳述句怎么說?哪句好?為什么?指導讀出反問句的語氣。)
6、放飛想像:坐車人自認為有了這些優越的條件就一定能到楚國,你們想像一下,楚國在南方,而他卻往北走,結果會怎樣?
7、那將會是多么可悲的下場!古時候的人們并不知道自己生活在一個球上,他們認為天圓地方。坐車人的愚蠢就在于自己所走的路與目的地相反,他這樣的一意孤行,導致的結果是: 出示句子,齊讀:誰都知道,他的馬越好,車夫的本領越大,盤纏帶得越多,走得越遠,他離楚國也就越遠。 這句話重復出現了哪個詞?前三個“越”強調了什么?后一個“越”強調了什么?(條件越好,離目的越遠,結果適得其反。)
8、現在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個結果。隨機提供關聯詞來說說。(雖然„但是„ 盡管„可„ 無論„„都„„ 不管„„都„„ 即使„„也„„)
9、此時,你想對那個坐車人說些什么? (我們知道一個人如果走的方向不對,是實現不了目標的。)
10、再次讀題,“南轅北轍”這個成語的含義是(行動和目的相反,結果離目標就會越遠。)形容這個意思的還有一個成語:背道而馳。
四、拓展延伸,升華認識。
1、早在20xx多年前,魏國的大臣季梁就用這個南轅北轍的故事勸說魏王打消了企圖依靠武力攻占趙國的念頭,想不想看看?看動畫。
2、其實,別說在20xx多年前,就是現在,我們身邊還經常有人犯南轅北轍的錯誤,想想你見過嗎?舉個例子說說。
五、創設情境,復述故事。
1、是呀,你瞧,我們的生活中也有像故事中那樣的人,也有像魏王這樣的事,如果你想告誡他,給他講這個故事,你會講嗎?
2、明確復述要求;
(1)說清故事的主要內容。
(2)能恰當地運用作者的語言和自己的語言。
(3)聲音響亮,口齒清楚,態度自然。
3、學生自由練習。
4、指名講,點評。
作業:
收集寓言故事,進行課外閱讀。
小學四年級語文《南轅北轍》優秀教案范文 篇3
教學目標:
1、知識技能目標:理解句意,讀懂《南轅北轍》的故事內容
2、過程與方法:通過角色朗讀,理解寓意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明白無論做什么事都必須先弄清方向,要聽從朋友的提醒
教學重點:
角色朗讀,理解課文寓意。
教學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開門見山式導入
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初步學習了《南轅北轍》,這節課,我們再深入的去學習,看看,它到底告訴了我們什么。
二、精讀課文,感悟寓意(7分鐘)
1.出示課件。“從前有一個人,坐著馬車在大路上飛跑。他的朋友看見了,叫住他問:“你上哪兒去呀!”他回答說:“到楚國去。”
師:讀出了什么?
師:他和他的朋友會有什么樣的對話呢?
2.出示課件:“楚國在南邊,你怎么往北走啊?” 請學生讀。
師:你讀出了什么?(楚國在南邊,他卻往北邊走) 演示:如果楚國在這里,誰幫我貼出馬車行走的方向 那么,坐車人有什么理由呢?他會怎么回答呢? 出示課件:“沒關系,我的馬快” “馬跑的越快不是離楚國越遠嗎?”“沒關系,我的車夫是個好車把式” “那你那天能到楚國呀!”“沒關系,不怕時間久,我帶的盤纏多”指導讀出坐車人滿不在乎,自以為是的語氣,朋友迷惑不解的語氣。
3.分組分角色表演,知道讀出語氣
師:那么,坐車人能到達楚國嗎?
4.出示課件“楚國在南邊,他硬要往北邊走。他的馬越快,趕車的本領越高,盤纏帶的越多,走的越遠,他越到不了楚國” 讀的時候強調五個“越”字,體會坐車人南轅北轍的荒謬。
師:坐車人條件這么好,為什么他就越到不了楚國呢?
師:你想到了什么?
三、總結
是啊,我們無論做什么事,都應該先確定好方向,并且要聽旁人的提醒。 現在,我們用南轅北轍這個成語來比喻目的和行動方向一致。(課件) 希望同學們無論做什么事,都能先確定好方向,千萬不要南轅北轍 希望同學們能好好的將這個道理運用到生活中去。回去后將這則寓言講給爸爸媽媽和伙伴們聽。
小學四年級語文《南轅北轍》優秀教案范文 篇4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⑴ 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能聯系上下文及生活實際了解課文中的詞句,讀懂故事,體會成語的含義。
⑵ 用“……雖然……可是……”說句話。
2、能力目標:
⑴ 培養學生的質疑,理解能力。
⑵ 能夠表演,再現課文情境。
3、情感目標:做什么事必須把方向搞正確,要聽從朋友善意的勸告。
【教學重點】能聯系上下文及生活實際了解課文中的詞句,讀懂故事。
【教學難點】體會南轅北轍的寓意:做什么事情必須先把方向搞正確,還要聽從朋友善意的勸告。
【教學過程】
一、課本劇導入,激發興趣
師: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初步感知了《南轅北轍》這個故事,我們班有幾位同學對這個寓言故事很感興趣。他們想編了一個課本劇讓同學欣賞,同學們歡不歡迎呢?
二、讀中生疑,讀中探究
1、請同學們再默讀課文,說說你讀懂了些什么?或是有什么疑問也可以提出來交流交流。
2、學生交流學習心得。
3、師:這個人要去南方,卻往北行駛,有人告訴他方向錯了嗎?這個人是誰呢?季梁勸了他幾次呢?"季梁是怎么勸,那個朋友又是怎么說的?你們能不能把它們找出來?
4、師:出示:“……雖然……可是……”
你們能不能仿照這個例子說說話?
5、師:板書:不解、告訴、誠懇
6、能不能來說說“不解”、“誠懇”的意思?
7、季梁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呢?
8、季梁勸了車上的朋友三次,那么這個人接受了嗎?像這樣總是頑固地堅持自己的想法而不聽別人意見的人,我們用一個成語來形容他,叫做什么?
9、理解“固執己見”的意思。
10、師:你們能不能通過朗讀表現季梁的誠懇,車上朋友的“固執”?請小組合作分角色朗讀課文。
11、師:我們一起來聽聽錄音機小博士是怎么讀的。
12、學生進行評議。
13、師生分角色朗讀。
三、放飛想象,體會寓意
1、請同學們想象:楚國在南方,而那個去楚國卻往北走,結果會怎樣呢?
2、通過這篇課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師小結:通過這篇課文的學習,我們還知道一個人如果走的方向不對,是實現不了目標的。
四、表演故事,深化寓意
下面讓我們跨越時空,飛到古時候去感受一下南轅北轍的故事。
1、小組合作演一演故事。
2、反饋交流。
3、如果你是車上的朋友,發現自己方向錯了,你會怎么說、怎么做?
五、拓展升華,感悟明理
1、你有什么事情也是先前做錯了,聽了別人的勸告才改正了,能說說看嗎?
⑴ 小組合作交流。
⑵ 反饋交流。
2、師小結:
是呀,我們無論做什么事情都要認準方向,還要接受朋友善意的勸告。作為朋友看到自己的朋友發生了南轅北轍的行為,我們也應該要提出善意的勸告。
3、師:你們還知道道哪些成語故事呢?能不能講一講。
六、布置作業,課外拓展
搜集成語故事,舉行“成語故事會”。
小學四年級語文《南轅北轍》優秀教案范文 篇5
一、說教材 說學情
《南轅北轍》是一則寓言故事,講的是一個人想到南方去,而他所走的路卻是朝向北方。別人提醒他走錯了,他卻滿不在乎。人們用“南轅北轍”這句成語,來比喻行動與目的相反。學習這則寓言故事的目的主要是讓學生了解寓言表達上的特點,把握故事內容,結合生活實際體會故事蘊涵的道理,同時,增加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積累,引導他們喜歡寓言,學習讀懂寓言的方法。。
課文用對話形式敘述,人物的對話形象性很強。文體短小精悍,敘述生動,三年級學生已學習并了解了寓言這一文章體裁,這篇文章內容簡單,較好理解。。
二、說學習目標
1、知識目標:
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能聯系上下文及生活實際了解課文中的詞句,讀懂故事,體會成語的含義。
2、能力目標
a、培養學生的質疑,理解能力。
b、能夠表演,再現課文情境。
c:采用小組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的評價能力。
3、情感目標
做什么事必須把方向搞正確,要聽從朋友善意的勸告。
三、說教學理念
這節課我主要的在探究中段的閱讀教學。三年級是個特殊時期,由低段的識字教學向高年級閱讀階段的過渡時期。正是因為這樣的特殊性,我在具體的實踐操作中,進行了以下的嘗試:
1、重視字詞學習 雖說字詞的教學是一二年級的教學重點,但是對于三年級的學生來說還是有必要進行個別難寫、難認的字進行輔導。這樣可以防范于未然,避免犯相同的錯誤。
2、加強學習方法的指導和學習習慣的培養。如怎樣學習寓言的方法, 讓學生以后在自學中也可以有方法可循。在理解字詞中,理解“轅”和“轍”中學生是通過查字典理解的,抓住課文南轅北轍的那個人的心理了解寓意。
3、在《課標》中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根據這點,我在設計中讓學生小組內競賽看誰讀得最好,設計以導演演員這樣的環節尊重學生不同的閱讀體驗。
力爭本課教學中體現由“師教生學”轉變為“師生互學”“生生互學”;“傳授知識”向“促進學習”轉變的教學理念。教學中充分尊重學生的積極性,及時的表揚鼓勵,用使學生對學習寓言產生濃厚的興趣。古希臘哲人說過:“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根需要點燃的火把。”課堂上我設計當導演,當演員這樣讓學生喜歡的環節激發學生的學習激qing,用嘗試給人物加上動作、神態描寫來引領學生走進人物的內心。努力實現這樣的一種課堂學習狀態:學生小臉通紅,小手直舉,小眼發光,小嘴常開,讓語文課堂充滿生命的活力。
四、說教學流程
為完成本課的目標,我設計以下6個環節:
一、課前談話,揭示寓言的表達特點。
教師:同學們,你們一定聽過或讀過不少寓言故事吧,誰能說說你都讀了哪些?
1、學生回憶讀過哪些寓言故事,舉例說一說。
生1:我讀過拔苗助長和守株待兔。
生2:我讀過龜兔賽跑。
生3:我讀過南轅北轍。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回憶讀過的寓言故事,喚起他們對舊知的回憶,為后面教師直接揭示寓言的表達特點做了鋪墊。)
2、教師揭示寓言的表達特點及發展史。
教師:看來,大家真是讀了很多,更可貴的是你們還把這些故事都積累在大腦這座智慧寶庫中。你們知道嗎,寓言在我國已經有3千多年的發展史了。(師用驚嘆的口氣說)。聽到這,你有什么感覺?
生:我感到太意外了,我還以為只有幾百年呢。
生:真沒想到,它在我們國家已經有這么長時間的歷史了,太了不起了。
師:是啊,你也為我們國家有這么歷史悠久的文化感到自豪了吧。寓言最初起源于民間,勞動人民用生動、機智的故事寄托一個個深刻的道理。我聽到剛才有個同學說讀過南轅北轍,還有誰讀過這個故事?
多數學生舉手。
(設計意圖:教師介紹寓言的發展史,激起學生對祖國悠久歷史文化的贊嘆之情,使他們更加喜歡閱讀這種文學體裁。揭示寓言的表達特點,使學生對寓言的認識更加深入,全面。)
3、 一個學生根據自己的了解,簡要介紹南轅北轍這個故事的梗概。
師對學生的表現做適當的評價并面向全體學生說:我們大家愿不愿意跟著老師再來了解了解這個既熟悉又陌生的故事呢?
生:愿意。
(設計意圖:把對新內容的學習建立在學生已有知識水平的基礎上,體現了聯系舊知建構新知的教學理念。)
二、初讀故事,解決字詞問題。
1、認識“轅、轍”.
a、請學生自由讀故事,讀后,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詞。
b、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隨機出示“轅、轍”的生字卡片。請學生觀察字形,你知道了什么?(都帶車字旁)
c、教師出示轅和轍的課件,幫助學生理解.
師:當車往南走時,轅就會指向南方,(板書:南)。而當車往北走的時候,車轍就會伸向北方。(板書:北)。此時完成課題的書寫。
1、理解“盤纏、把式”等詞。
教師根據學生的提問隨機引導學生理解這些詞。
生:我不理解“盤纏”這個詞。
師請其他學生當小老師幫助理解這個詞。
生:我不懂“把式”。
其他學生也不理解,教師及時引導:把式在這個故事中指的是趕車的人,文中說“我的車夫是個好把式”這個好把式是什么意思?
生:好車夫。
(設計意圖:讓學生學會合作與交流是當今教育之必須。教師把學習的時空還給學生,學生的主體能動性才得到發揮。教學中教師請學生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詞,并發揮小老師的作用幫助理解,這一過程充分給足了學生自主、合作學習的空間。在全體學生遇到困難時,教師又及時加以點撥,使接受學習與自主學習很好的貫穿整堂課的教學中)。
1、學寫“盤纏、硬”。
a、教師講解并示范這三個字。
師:來,請伸出食指,我們一起寫一寫。先寫盤,它是上下結構,上面的舟占田字格的中上部位。底下的皿字底寫的扁一些,這樣整個字看起來就穩重了。纏的左邊的絞絲寫的窄一些,右邊別寫成厘米的厘。硬字可以這樣記:比石頭更硬。
(設計意圖:教師根據三個漢字在音、形、義方面所具有的獨特之處,分別加以示范指導,使學生對每一個漢字的掌握做到扎實、有效。)
b、學生在生字本上練習書寫。教師巡視并加強寫字姿勢的指導。
師請學生端端正正的在田字格紙中書寫。巡視過程中,教師對寫字姿勢及習慣好的孩子進行表揚,以暗示其他孩子。
(設計意圖:教師采用表揚與暗示的方式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寫字習慣,學生在今后的生活和學習中將受益非淺。)
三、精讀課文,感悟寓意。
教師:我們能用故事中的哪段話來概括整個故事的內容?
指名回答。(故事的最后一段話)
1、課件出示重點句:“楚國在南邊,他硬要往北邊走。”
學生自由讀,并根據這句話談讀出了什么。
生1:我知道了楚國在南邊,他硬要往北走。
師:也就是他的目的地與行走的方向相反。(貼楚國的圖片)誰能幫我貼出馬車行走的方向?指名貼馬車圖。
師問大家:是相反嗎?生:是(師在兩幅圖的下面板書:相反)
教師繼續問:讀第一句,知道了什么。
生2:坐車人很固執。很愚蠢。
師:自己行走的方向跟目的地是相反的,他還硬要這樣做,他真的這樣愚蠢嗎?他有沒有自己的理由呢?
2、自由讀書,找找坐車人的理由。
課件出示:
1、楚國在南邊,你怎么往北走呀? 沒關系,我的馬跑得快。
2、馬跑得越快,離楚國不是越遠了嗎?沒關系,我的車夫是個好把式!
3、那你哪一天才能到楚國呀!沒關系,不怕時間久,我帶的盤纏多。
學生自己讀,邊讀邊琢磨:朋友是怎么問話的,坐車人又是怎樣回答的?
3、請兩名同學上臺來表演,一人扮演坐車人,一人扮演朋友,教師幫助敘述。在兩名同學讀的過程中,教師對不同人物的語氣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自讀感悟,琢磨,加上情境表演中教師對不同人物語氣的指導,學生對故事中人物的了解逐步深入。)
教師:坐車人自認為有了這些優越的條件就一定能到楚國,那么,他到底能不能到呢?生圍繞這個問題展開討論。(當生出現兩種答案:能和不能時,教師組織學生分組進行辯論。)
4、學生分組辯論。
(設計意圖:課前充分的預設不但使教師在面臨生成的問題時臨危不亂,而且能及時抓住這一有價值的問題組織學生進行辯論,辯論使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潛移默化的得到了訓練,使問題的答案逐漸變的明朗,使學生的思考成果得到了驗證。他們在這樣的過程中體驗到了:學習,原來還是如此愉悅,還可以如此輕松。)
5、課件出示:(他的馬越好,趕車的本領越大,帶的盤纏越多,就越到不了楚國。)學生齊讀。
教師對辯論進行小結:古時候的人們并不知道自己生活在一個球上,他們認為天圓地方。坐車人的愚蠢就在于自己所走的路與目的地相反,因此,無論他的條件多好,也只能離目的地越來越遠。
(設計意圖:教師精彩的結語不但使學生的辯論圓滿的結束,而且又一次將學生引入對故事的理解中,此時故事所蘊涵的道理不言自明。而通過理解故事內容,達到理解寓意的目的也水到渠成,極輕松的解決了教學中的重難點。)
6、面對坐車人,你想說些什么?
指名回答。
四、播放歷史故事《南轅北轍》,升華認識與感受。
教師:早在2300年前,魏國的大臣季梁就用這個南轅北轍的故事勸說魏王打消了企圖依靠武力攻占趙國的念頭,想不想看看?
1、欣賞故事《南轅北轍》,了解整個故事的歷史背景。
教師:魏王是個聰明人,當他聽了南轅北轍的故事,明白了其中的道理,立刻接受了季梁的勸告。其實,別說在2300年前,就是現在,我們身邊還經常有人犯南轅北轍的錯誤,想想你見過嗎?
2、引導學生聯系實際談見過的《南轅北轍》現象。
3、師提出當前學生在學習中存在的《南轅北轍》現象,并提出希望與建議。(個別學生不愿努力,卻期盼著通過抄襲達到提高成績的目的)。
(設計意圖:在對古代故事意猶未盡的的欣賞中,古今聯系再次理解“南轅北轍”。學生不僅懂得了道理,還明白了今后應該怎樣做。)
小學四年級語文《南轅北轍》優秀教案范文 篇6
一、教材分析
《南轅北轍》出自于《戰國策·魏策四》。本是魏國的謀臣季梁用這樣一個小故事,勸安厘王以大業為重放棄伐趙,故事后被廣為流傳下來。
這則寓言講述了一個人要乘車到楚國去,由于選擇了相反的方向又不聽別人的勸告,只能離楚國越來越遠了。文章是通過對話展開故事情節的,路人強調的是:既然方向錯了,就永遠也到達不了目的地;而要去楚國的那個人強調的是:雖然方向錯了,但是他有跑得習快馬、很多的路費和駕呈技好的車夫,所以一定會到達目的地。
從人物的對話的過程中和文章結尾的點睛這筆中,學生自然會明白其中的寓意:這則寓言告訴我們,無論做什么事,都要首先看準方向,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有利條件;如果方向錯了,那么有利條件只會起到相反的作用。這則寓言常用來比喻行動和目的是相反的。
二、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運用不同的方法熟讀課文,通過人物的對話體會寓言的主要內容。
2、認識2個生字,會寫3個生字。
3、在熟讀課文和理解主要內容的基礎上,使學生懂得,做事時要選準方向再去做,讓行動和目的保持一致,否則一事無成。
4、加強讀寫訓練,練習擴寫《南轅北轍》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南轅北轍》的寓意,課后讀寫小練筆。
教學難點:在理解《南轅北轍》寓意的基礎上,寫好課好小練筆。
四、教學建議
(一)教學好生字“轅”和“轍”,有助于成語“南轅北轍”寓意的理解。
本課生字認的和寫的都比較少,但字意和字形的把握還是有難點的。
“轅”和“轍”都是學生在生活中不常見的生字,“轅”是車杠;“轍”是車輪在路上留下的痕跡。如果教學中單單告訴學生字典中的解釋,學生可能理解得并不清楚,如果能通過具體的車馬的圖片或教師在黑板上畫的簡筆畫來幫助學生理解,效果會更好,學生理解了這兩個字的意思,對“南轅北轍”這個成語的意思的理解會有很大的幫助的。成語中,“轅”向南表示行動的方向與目標,“轍”向北表示向北走,從而可以理解出成語的意思是比喻行動與目標相反,結果只能是離目標越來越遠。可見,講生字時理解好“轅”和“轍”這兩個字的意思,對講讀課文時,理解課文內容,進而理解成語“南轅北轍”的意思是有很大幫助的。
(二)抓好文中人物對話的朗讀,深入理解課文內容。
這篇課文適合于在朗讀的基礎上理解課文內容,而熟練的朗讀便于學生體會人物的心理活動,感悟其中的寓意。課堂上,可以讓學生抓住人物的對話,讀一讀,演一演,從兩個人的對話中,引導學生體會路人的好言相勸、苦口婆心和去楚國那個人的毫不領情和一意孤行所形成的鮮明的對比。朗讀教學中,要注意先讓學生揣摩這兩個人的心理,然后再指導朗讀。在讀中讓學生先要理解那人所說的“馬跑得快”、“路費多”、“駕車技術好”這些是不是那個人要到達楚國的有利條件,而他卻把這些有利的條件用反了,會有什么后果?再引導學生仔細讀一讀路人說的幾句話,用自己的話說一說路人所要表達的意思。理解好文章的最后一句話,也是理解本文寓意的關鍵所在,當目標和行動相反時,只能是背道而馳,永遠不可能實現目標。
(三)教學中應注意滲透的內容
1、引號的用法。課后練習第二題是填標點,思考引號的不同用法,目的是幫助學生理解引號的應用范圍和使用方法。第一小題是介紹引號能引用人物的語言的作用;第二小題講的是引號還能引用特定的詞語,表“水”是重點要描述的對象。對引號的第二種用法,教師可讓學生說一說,在你接觸到的語言文字中,什么地方還出現過引號的這種用法,源于學生自己的思考,才會給學生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這樣的課后題既可在課上理解課中滲透訓練,也可在課后單獨練習。
2、在講讀中注意豐富學生的語言材料,為讀寫訓練做鋪墊。
(四)讀寫訓練建議
本則寓言,短小精悍,寓意也相對簡單,學生一讀就懂,對這樣的小文,如果我們教師能抓住語言文字的訓練點,對學生進行讀寫訓練,對學生讀寫能力的提高是大有益處的。
結合這篇寓言的語言文字的特點,建議課下進行以下幾方面的練筆。
1、寫讀后感,發表自己對人物做法的議論,聯系生活學習的實際理解寓意。比如在課上我們可以設計一個想象表達:“你想對那個楚國人說些什么?”“你會怎么勸那個去楚國的人?你還可以用這些話勸勸誰呀?”
2、擴寫成300字多字的習作,在原文的基礎上,對事情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事件進行合理的想象,豐富課文的語言材料,使語言文字更加生動形象。比如:加上人物的心理描寫;為故事續寫結果。
3、還可以讓學生改變課文的描寫方式,把對話描寫改成敘述性文字,從中錘煉自己的使用語言文字進行敘述性描寫的能力。
四、源于本課的備課思考,給出簡單教學設計,僅供參考:
(一)揭示課題:今天我們來學習第七單元,寓言故事,寓言就是通過一個故事告訴我們做人做事的道理。這節課我們先來學習第一則寓言。(板書課題:南轅北轍)
(二)初讀課文,讀準字音,了解大意。
(三)檢查生字的預習情況。(1)出示古代車馬的圖片,了解“轅”和“轍”的字意。并把這兩個字放在成語“南轅北轍”中,初步體會成語的大意,這對學習課文內容會有幫助的。
(2)指導書寫:注意“袁”的上部是“土”不是“士”。
“轅”和“猿”對照學習。“緊”字強調下半部別寫錯了。
(四)以讀帶講,深入理解課文內容,學習寓言的深刻含義。
(1)通過課下預習,說說你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2)文中的楚國在太行山的南面,那人卻往北走,會怎樣?(3)組織學生不同方式、多角度讀課文,讀中感悟。
想一想文中要去楚國那個人有不哪些有利的條件?
他在對話中會是一種什么樣的心理狀態?
而路人又是懷著怎樣的心情勸說他的?
注意文中對話句子中的標點符號,讀出人物對話的語氣,深入體會課文的內容。
(4)引讀思考:要去楚國的那個人把那些有利的條件用反了,會有什么后果?
再引導學生仔細讀一讀路人說的幾句話,用自己的話說一說路人所要表達的意思。
理解好文章的最后一句話,也是理解本文寓意的關鍵所在,當目標和行動相反時,只能是背道而馳,永遠不可能實現目標。
(5)課外延伸
想一想我們生活中有沒有發生過“南轅北轍”的事情?
(五)課堂讀寫小練筆
(六)課后作業:完成課堂讀寫小練筆。
小學四年級語文《南轅北轍》優秀教案范文 篇7
教學目標
1、認識13個生字,會寫十個漢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理解課文寓意,明白無論做什么事都必須先把方向搞正確,知道要聽眾朋友的提醒和忠告。
教學重點
1、認識十三年生字,會寫十個生字。
2、理解課文寓意。
教學準備
師生共同準備生字卡,寫字卡。
一、導入
吸引學生,請一名學生向相反方向取一物品,學生們會立即發現老所指方向有誤,追問為什么取不到,由此引出本文,在古時候也有這樣的一個人,他要去的地方在南方,偏要往北走,現在我們就一起看看他,出示課題。
二、新課
(一)自學
1、自讀。輕聲讀課文,遇到不認識的字用你喜歡的方法記住他們。
2、正音,指名讀,注意聽準字音。
3、互檢,同桌互相讀,檢查字音。
(二)識字
1、把你認識的生字卡找出來,貼到黑板上,并讀給大家聽一聽。
2、一起給生字擴詞,看誰想出來的多。
3、在小組內以游戲形式讀一讀,考一考。
(三)寫字
1、觀察。仔細觀察字形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指出你認為難寫的地方,提醒大家來注意。
2、指導,就小朋友們提出的難點,老師進行指導,其他字學生對照田字格自己寫。
3、評價,自評,互評想結合。
(四)交流
1、解題。看圖解題,結合圖理解“轅”和“轍”
2、自學。自讀課文,提出不明白的問題,借助工具書找答案。
3、交流
(1)小組內讀課文,提出不明白的問題
(2)組內交流,解決問題。
4、匯報
(1)小組內喜歡的形式匯報朗讀,可以分角色,加動作。
(2)交流不理解的詞語或句子。
5、練習
(1)故事中這個去南方卻住北走,他的朋友向他提出忠告,他卻不肯接受,這種頑固堅持自己的想法,不聽取別人意見的人,用一個四字成語形容應該叫什么?你還知道其他的四字成語嗎?
(2)這個人這樣固執,走錯了方向,能到達他要去的地方嗎,為什么呢,他的馬很好嗎,請試著用“雖然可”來解釋其他兩項優勢,換成“盡管但是”讀讀看,意思有沒有改變。
(3)無論條件多么好,他的方向走錯了,也永遠不會到達他要去的地方,所以我們不管做什么都要先弄清方向,不然就不能到達目的地,就成了南轅北轍,你能舉出生活中這樣的例子嗎,(可以往后推,給學生機會去觀察發現然后再說)。
小學四年級語文《南轅北轍》優秀教案范文 篇8
教材分析:
《南轅北轍》是一則寓言故事,講的是一個人想到南方去,而他所走的路卻是朝向北方。別人提醒他走錯了,他卻滿不在乎。人們用“南轅北轍”這句成語,來比喻行動與目的相反。學習這則寓言故事的目的主要是讓學生了解寓言表達上的特點,把握故事內容,結合生活實際體會故事蘊涵的道理,同時,增加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積累,引導他們喜歡寓言,學習讀懂寓言的方法。
教學目標:
1、會寫“盤纏、硬”,理解“盤纏、把式”等詞。
2、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能用自己的話講這則寓言故事。
3、在理解故事內容的基礎上,理解故事寓意。
教學重難點:在理解寓言內容的基礎上,理解寓意。
教學準備:南轅北轍的故事錄象、(生字、對話)的課件等。
教學過程:
一、課前談話,揭示寓言的表達特點。
教師:同學們,你們一定聽過或讀過不少寓言故事吧,誰能說說你都讀了哪些?
1、學生回憶讀過哪些寓言故事,舉例說一說。
生1:我讀過拔苗助長和守株待兔。
生2:我讀過龜兔賽跑。
生3:我讀過南轅北轍。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回憶讀過的寓言故事,喚起他們對舊知的回憶,為后面教師直接揭示寓言的表達特點做了鋪墊。)
2、教師揭示寓言的表達特點及發展史。
教師:看來,大家真是讀了很多,更可貴的是你們還把這些故事都積累在大腦這座智慧寶庫中。你們知道嗎,寓言在我國已經有3千多年的發展史了。(師用驚嘆的口氣說)。聽到這,你有什么感覺?
生:我感到太意外了,我還以為只有幾百年呢。
生:真沒想到,它在我們國家已經有這么長時間的歷史了,太了不起了。
師:是啊,你也為我們國家有這么歷史悠久的文化感到自豪了吧。寓言最初起源于民間,勞動人民用生動、機智的故事寄托一個個深刻的道理。我聽到剛才有個同學說讀過南轅北轍,還有誰讀過這個故事?
多數學生舉手。
(設計意圖:教師介紹寓言的發展史,激起學生對祖國悠久歷史文化的贊嘆之情,使他們更加喜歡閱讀這種文學體裁。揭示寓言的表達特點,使學生對寓言的認識更加深入,全面。)
3、 一個學生根據自己的了解,簡要介紹南轅北轍這個故事的梗概。
師對學生的表現做適當的評價并面向全體學生說:我們大家愿不愿意跟著老師再來了解了解這個既熟悉又陌生的故事呢?
生:愿意。
(設計意圖:把對新內容的學習建立在學生已有知識水平的基礎上,體現了聯系舊知建構新知的教學理念。)
二、初讀故事,解決字詞問題。
1、認識“轅、轍”.
a、請學生自由讀故事,讀后,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詞。
b、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隨機出示“轅、轍”的生字卡片。請學生觀察字形,你知道了什么?(都帶車字旁)
c、教師出示轅和轍的課件,幫助學生理解.
師:當車往南走時,轅就會指向南方,(板書:南)。而當車往北走的時候,車轍就會伸向北方。(板書:北)。此時完成課題的書寫。
1、理解“盤纏、把式”等詞。
教師根據學生的提問隨機引導學生理解這些詞。
生:我不理解“盤纏”這個詞。
師請其他學生當小老師幫助理解這個詞。
生:我不懂“把式”。
其他學生也不理解,教師及時引導:把式在這個故事中指的是趕車的人,文中說“我的車夫是個好把式”這個好把式是什么意思?
生:好車夫。
(設計意圖:讓學生學會合作與交流是當今教育之必須。教師把學習的時空還給學生,學生的主體能動性才得到發揮。教學中教師請學生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詞,并發揮小老師的作用幫助理解,這一過程充分給足了學生自主、合作學習的空間。在全體學生遇到困難時,教師又及時加以點撥,使接受學習與自主學習很好的貫穿整堂課的教學中)。
1、學寫“盤纏、硬”。
a、教師講解并示范這三個字。
師:來,請伸出食指,我們一起寫一寫。先寫盤,它是上下結構,上面的舟占田字格的中上部位。底下的皿字底寫的扁一些,這樣整個字看起來就穩重了。纏的左邊的絞絲寫的窄一些,右邊別寫成厘米的厘。硬字可以這樣記:比石頭更硬。
(設計意圖:教師根據三個漢字在音、形、義方面所具有的獨特之處,分別加以示范指導,使學生對每一個漢字的掌握做到扎實、有效。)
b、學生在生字本上練習書寫。教師巡視并加強寫字姿勢的指導。
師請學生端端正正的在田字格紙中書寫。巡視過程中,教師對寫字姿勢及習慣好的孩子進行表揚,以暗示其他孩子。
(設計意圖:教師采用表揚與暗示的方式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寫字習慣,學生在今后的生活和學習中將受益非淺。)
三、精讀課文,感悟寓意。
教師:我們能用故事中的哪段話來概括整個故事的內容?
指名回答。(故事的最后一段話)
1、課件出示重點句:“楚國在南邊,他硬要往北邊走。”
學生自由讀,并根據這句話談讀出了什么。
生1:我知道了楚國在南邊,他硬要往北走。
師:也就是他的目的地與行走的方向相反。(貼楚國的圖片)誰能幫我貼出馬車行走的方向?指名貼馬車圖。
師問大家:是相反嗎?生:是(師在兩幅圖的下面板書:相反)
教師繼續問:讀第一句,知道了什么。
生2:坐車人很固執。很愚蠢。
師:自己行走的方向跟目的地是相反的,他還硬要這樣做,他真的這樣愚蠢嗎?他有沒有自己的理由呢?
2、自由讀書,找找坐車人的理由。
課件出示:
1、楚國在南邊,你怎么往北走呀? 沒關系,我的馬跑得快。
2、馬跑得越快,離楚國不是越遠了嗎?沒關系,我的車夫是個好把式!
3、那你哪一天才能到楚國呀!沒關系,不怕時間久,我帶的盤纏多。
學生自己讀,邊讀邊琢磨:朋友是怎么問話的,坐車人又是怎樣回答的?
3、請兩名同學上臺來表演,一人扮演坐車人,一人扮演朋友,教師幫助敘述。在兩名同學讀的過程中,教師對不同人物的語氣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自讀感悟,琢磨,加上情境表演中教師對不同人物語氣的指導,學生對故事中人物的了解逐步深入。)
教師:坐車人自認為有了這些優越的條件就一定能到楚國,那么,他到底能不能到呢?生圍繞這個問題展開討論。(當生出現兩種答案:能和不能時,教師組織學生分組進行辯論。)
4、學生分組辯論。
(設計意圖:課前充分的預設不但使教師在面臨生成的問題時臨危不亂,而且能及時抓住這一有價值的問題組織學生進行辯論,辯論使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潛移默化的得到了訓練,使問題的答案逐漸變的明朗,使學生的思考成果得到了驗證。他們在這樣的過程中體驗到了:學習,原來還是如此愉悅,還可以如此輕松。)
5、課件出示:(他的馬越好,趕車的本領越大,帶的盤纏越多,就越到不了楚國。)學生齊讀。
教師對辯論進行小結:古時候的人們并不知道自己生活在一個球上,他們認為天圓地方。坐車人的愚蠢就在于自己所走的路與目的地相反,因此,無論他的條件多好,也只能離目的地越來越遠。
(設計意圖:教師精彩的結語不但使學生的辯論圓滿的結束,而且又一次將學生引入對故事的理解中,此時故事所蘊涵的道理不言自明。而通過理解故事內容,達到理解寓意的目的也水到渠成,極輕松的解決了教學中的重難點。)
6、面對坐車人,你想說些什么?
指名回答。
四、播放歷史故事《南轅北轍》,升華認識與感受。
教師:早在2300年前,魏國的大臣季梁就用這個南轅北轍的故事勸說魏王打消了企圖依靠武力攻占趙國的念頭,想不想看看?
1、欣賞故事《南轅北轍》,了解整個故事的歷史背景。
教師:魏王是個聰明人,當他聽了南轅北轍的故事,明白了其中的道理,立刻接受了季梁的勸告。其實,別說在2300年前,就是現在,我們身邊還經常有人犯南轅北轍的錯誤,想想你見過嗎?
2、引導學生聯系實際談見過的《南轅北轍》現象。
3、師提出當前學生在學習中存在的《南轅北轍》現象,并提出希望與建議。(個別學生不愿努力,卻期盼著通過抄襲達到提高成績的目的)。
(設計意圖:在對古代故事意猶未盡的的欣賞中,古今聯系再次理解“南轅北轍”。學生不僅懂得了道理,還明白了今后應該怎樣做。)
《南轅北轍》一課教學反思
有幸執教了南轅北轍一課,教后感受頗深,特將感想整理如下:
1、建立大語文觀,使學習達到更高的層次。
感悟一個道理。在引導學生回憶讀過的寓言故事后,我立即用生動的語氣向他們介紹了寓言在我國的發展史,及其表達的特點,讓他們在深入了解寓言這種文學體裁的基礎上,對寓言這種歷史文化產生濃厚的閱讀興趣,同時他們對祖國悠久的文化史的贊嘆之情也油然而生。這樣的教學很好的對學生今后的學習起到了以點帶面的作用,他們由這一個寓言故事的學習,發展到喜歡這種文學體裁,從而在更廣闊的范圍內大量閱讀這種文學作品。此時,我們語文教學所產生的功效啟是僅僅學會一篇課文所能比的?
2、“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教學中充分尊重學生的需要。
教師的任何教學都是為更好的促進學生的學服務的,因此,本節課的教學中,我盡力做到以學定教。教學中,為了使后面的精讀更有效的展開,首先在初讀課文時,引導學生掃請字詞障礙。這個過程中,教師完全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他們自己找不理解的字詞。找到后,又給他們自己發問和講解的機會。教師只是在大家都遇到困難時,才現身引導。長此以往,學生學會了如何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也正是在這樣反復實踐的過程中,語文能力逐漸形成了。
3、“珍視學生的獨特體驗”,讓學生大膽放飛思維的翅膀,讓語文教學如萬花筒般五彩斑斕。
有句名言說的好: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不同的人由于歷史背景,人生經歷,知識水平的不同對同一篇文章的感受和體驗是各不相同的,因此,我們在正確把握文章的價值取向的同時最不容忽視的就是珍視學生的獨特體驗。本節課的教學中,針對楚國人能否到達楚國的問題,學生產生了不同的看法。我及時的抓住了這一有價值的生成問題組織學生展開辯論。辯論使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潛移默化的得到了訓練,使問題的答案逐漸變的明朗,使學生的思考成果得到了驗證。他們在這樣的過程中體驗到了:學習,原來還是如此愉悅,還可以如此輕松。
4、自主感悟與適時引導貫穿整堂課的學習中。
現代的課堂教學既屏棄一味把學生當成吸收知識的容器的接受式學習,又反對大撒把的所謂的自主學習。課堂中,學生的自主感悟與教師的適時引導應有機結合在一起。本節課的教學中,需要通過讀人物的對話揣摩人物的心理。我先給學生足夠的時間自己邊讀邊琢磨,待到琢磨出些味道后,請兩名同學上前來表演讀,此時,教師抓住關鍵句進行朗讀指導,運用移情體驗的方法引導學生揣摩人物的心理。這樣,學生對故事中人物的把握就十分準確了。
本節課的教學使我經歷了很多,有了如此豐富的經歷,也使我的教學之路越走越扎實,充實。
小學四年級語文《南轅北轍》優秀教案范文 篇9
教材分析:
《南轅北轍》是一篇寓言故事,寓言即是通過一個短小的故事告訴人們一個深刻的道理。這則寓言講的是一個人要去楚國,楚國在南邊她卻偏向北走。揭示了人的行動與目標相反是不可能達到目的的道理。但是課文內容離孩子生活較遠,在設計本課時,本著深入淺出的原則,力求讓學生明白故事本身所說明的道理,而暫時不與生活實際相聯系。
教學目標:
1、學習本課的生字,理解“盤纏、把式”等詞。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能用自己的話講這則寓言故事。
3、體會其中的道理:做什么事必須把方向搞正確,要聽從朋友善意的勸告。
教學重難點:
重點:理解《南轅北轍》故事內容,認識其中的道理。
難點:體會、領悟道理。
教學準備:南轅北轍的故事錄象、課件等。
一、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1、出示課件,讀:
掩耳盜鈴 守株待兔 亡羊補牢
刻舟求劍 拔苗助長 井底之蛙
葉公好龍 濫竽充數 畫蛇添足
自相矛盾 杯弓蛇影 買櫝還珠
班門弄斧 紙上談兵 望梅止渴
2、你知道這些都是什么?
3、寓言在我國已經有3千多年的發展史了。除了這些還有很多很多,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則寓言故事,齊讀課題:南轅北轍。
4、仔細觀察 “轅”“轍”,你有什么發現?
﹡教師隨機出示轅和轍的課件,解釋:轅:車前駕牲畜的兩根直木;轍:車輪壓的痕跡。當車往哪個方向走時,轅就會指向哪個方向。而當車往哪個方向走時,車轍就會往哪個方向延伸。
﹡南轅北轍從字面上講就是什么意思?理解得真好,那這個成語說的究竟是怎樣一件事呢?
二、初讀寓言,感知大意。
1、打開語文書,自由大聲朗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想一想課文講了哪幾個人?其中是誰南轅北轍?
2、指名檢查朗讀。
3、反饋:課文講了哪幾個人?誰南轅北轍?你能用一兩句話說說他南轅北轍的行為嗎?
4、課文中也有一句話非常肯定地概括寫了他南轅北轍的行為,請找一找。
三、學習寓言,體會寓意。
1、課件出示故事最后一段的第一句話。學生自由讀,從這句話你讀懂了什么。
﹡預設:我知道了楚國在南邊,他硬要往北走。
引導:楚國是他要去的——(目的地),往北走是他的——(實際行動),這就是說——他的目的地與行走的方向相反。(板書:南 北 目的 行動)
﹡你還從哪個詞讀懂了什么?“硬要“什么意思?從這個詞我們可以推斷一下,他到底知不知道楚國在南邊,明明知道在南邊,卻硬要往北走,從“硬要”這個詞語中,體會到了什么?(固執、很愚蠢、無知、不聽勸告)
﹡朗讀句子。
2、他明明知道楚國在南邊,卻如此固執地往北走,他有什么理由硬要這樣做呢?請讀讀文中朋友與他的對話,劃出坐車人的理由。
3、反饋交流理由,隨機理解“盤纏”“把式”等詞語,并板書。
4、他就是認為自己有這樣優越的條件,所以即使朋友再三的勸他,他總是頑固地堅持自己的想法而不聽別人意見的人,我們能不能用一個成語來形容他,叫做什么?(“固執己見”“一意孤行”“自以為是”)
5、請同桌合作分角色朗讀課文。一個人當坐車人,讀出他的“固執”,另一個人當他的朋友來誠懇地勸一勸他吧!——指名分角色朗讀,隨機指導。
﹡坐車人:抓“沒關系”讀出他的自以為是,無知。
﹡朋友:三個句子都是什么句?換成陳述句怎么說?哪句好?為什么?指導讀出反問句的語氣。
6、放飛想像:坐車人自認為有了這些優越的條件就一定能到楚國,你們想像一下,楚國在南方,而他卻往北走,結果會怎樣?
預設一:我覺得他往北走,就會走到俄羅斯。
預設二:我覺得他一直往北走,到了一個大海邊,過不去。
預設三::他可能走到一個三叉路口,前面被擋住了。
預設四::我覺得他往北走,也可以到達楚國呀,因為地球是圓的,走了一圈也可到達楚國。
﹡引導有沒有可能。(第一個環游地球的人是葡萄牙的麥哲倫,他當時坐的是什么?在聯系地圖,北邊是什么?)
7、那將會是多么可悲的下場!古時候的人們并不知道自己生活在一個球上,他們認為天圓地方。坐車人的愚蠢就在于自己所走的路與目的地相反,他這樣的一意孤行,導致的結果是:
﹡出示句子,齊讀:誰都知道,他的馬越好,車夫的本領越大,盤纏帶得越多,走得越遠,他離楚國也就越遠。
這句話重復出現了哪個詞?前三個“越”強調了什么?后一個“越”強調了什么?(結果適得其反。)(板書:條件越好 離目的越遠)
8、現在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個結果。隨機提供關聯詞來說說。(雖然…但是… 盡管…可… 無論……都…… 不管……都…… 即使……也……)
9、此時,你想對那個坐車人說些什么?
(我們知道一個人如果走的方向不對,是實現不了目標的。)
10、再次讀題,南轅北轍字面上是說——實質上就是比喻——(行動和目的相反,結果離目標就會越遠。)形容這個意思的還有一個成語:背道而馳。
四、拓展延伸,升華認識。
1、早在2000多年前,魏國的大臣季梁就用這個南轅北轍的故事勸說魏王打消了企圖依靠武力攻占趙國的念頭,想不想看看?看動畫。
2、其實,別說在2000多年前,就是現在,我們身邊還經常有人犯南轅北轍的錯誤,想想你見過嗎?
五、創設情境,復述故事。
1、是呀,你瞧,我們的生活中也有像故事中那樣的人,也有像魏王這樣的事,如果你想告誡他,給他講這個故事,你會講嗎?
2、明確復述要求:
(1)說清故事的主要內容。
(2)能恰當地運用作者的語言和自己的語言。
(3)聲音響亮,口齒清楚,態度自然。
3、學生自由練習。
4、指名講,點評。
小學四年級語文《南轅北轍》優秀教案范文 篇10
教材分析:
《南轅北轍》是一則寓言故事,講的是一個人想到南方去,而他所走的路卻是朝向北方。別人提醒他走錯了,他卻滿不在乎。人們用“南轅北轍”這句成語,來比喻行動與目的相反。學習這則寓言故事的目的主要是讓學生了解寓言表達上的特點,把握故事內容,結合生活實際體會故事蘊涵的道理,同時,增加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積累,引導他們喜歡寓言,學習讀懂寓言的方法。
教學目標:
1、會寫“盤纏、硬”,理解“盤纏、把式”等詞。
2、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能用自己的話講這則寓言故事。
3、在理解故事內容的基礎上,理解故事寓意。
教學重難點:在理解寓言內容的基礎上,理解寓意。
教學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 解題。
師:同學們,這節課我們學習一則新的寓言故事——《南轅北轍》。(板書齊讀課題)
1、解題:認識“轅、轍”.
師:請學生觀察字形,你知道了什么?(都帶車字旁)“轅”是車前駕牲口的兩根長木頭。當車往南走時,轅就會指向南方,(板書:南)。而當車往北走的時候,車轍就會伸向北方。(板書:北)。“轍”車輪走過的痕跡,指道路。“南轅北轍”要去的方向是南方,車子卻朝北走。比喻行動和目的相反。
二、 初讀故事,解決字詞問題
a還有哪個詞不理解?請其他學生當小老師幫助理解——盤纏、把式”等詞。
“盤纏”——
“好把式”——其他學生也不理解,教師及時引導:”把式”在這個故事中指的是趕車的人,
文中說“我的車夫是個好把式”這個好把式是什么意思好車夫。
b
三、 精讀課文,感悟寓意。
教師:故事的內容我們能用故事中的哪段話來概括?指名回答。(故事的最后一段話)
1、課件出示重點句:“楚國在南邊,他硬要往北邊走。”
學生自由讀,并根據這句話談讀出了什么。
生1:我知道了楚國在南邊,他硬要往北走。
師:也就是他的目的地與行走的方向相反。(貼楚國的圖片)誰能幫我貼出馬車行走的方向?指名貼馬車圖。
師:是相反嗎?生:是(師在兩幅圖的下面板書:相反)
師:從這一句,你知道了坐車人是個怎樣的人?(很固執。很愚蠢。)
師:自己行走的方向跟目的地是相反的,他還硬要這樣做,他真的這樣愚蠢嗎?他有沒有自己的理由呢?
2、生自由讀書,找找坐車人的理由。
課件出示:
楚國在南邊,你怎么往北走呀? 沒關系,我的馬跑得快。
馬跑得越快,離楚國不是越遠了嗎?沒關系,我的車夫是個好把式!
那你哪一天才能到楚國呀!沒關系,不怕時間久,我帶的盤纏多。
學生自己讀,邊讀邊琢磨:朋友是怎么問話的,坐車人又是怎樣回答的?
3、請兩名同學上臺來表演,一人扮演坐車人,一人扮演朋友,教師幫助敘述。在兩名同學讀的過程中,教師對不同人物的語氣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
師:坐車人自認為有了這些優越的條件就一定能到楚國,那么,他到底能不能到呢?
5、課件出示:(他的馬越好,趕車的本領越大,帶的盤纏越多,就越到不了楚國。)——學生齊讀。
6、面對坐車人,你想說些什么?指名回答。
四、播放歷史故事《南轅北轍》,升華認識與感受。
教師:早在2300年前,魏國的大臣季梁就用這個南轅北轍的故事勸說魏王打消了企圖依靠武力攻占趙國的念頭,想不想看看?
1、欣賞故事《南轅北轍》,了解整個故事的歷史背景。
師:魏王是個聰明人,當他聽了南轅北轍的故事,明白了其中的道理,立刻接受了季梁的勸告。其實,別說在2300年前,就是現在,我們身邊還經常有人犯南轅北轍的錯誤,想想你見過嗎?
2、引導學生聯系實際談見過的《南轅北轍》現象。
3、師提出當前學生在學習中存在的《南轅北轍》現象,并提出希望與建議。(個別學生不愿努力,卻期盼著通過抄襲達到提高成績的目的)。
小學四年級語文《南轅北轍》優秀教案范文 篇11
● 重點生字
轅:(轅)yuán
車前駕牲畜的兩根直木:轅馬。車轅。駕轅。南轅北轍。舊時指軍營、官署的外門,借指衙署:轅門。行(x妌g )轅。
筆畫數:14;部首:車;
造句:你做事情南轅北轍,這樣怎么能把事情做好。
轍:(轍)zhé
車輪壓的痕跡:覆轍。車轍。南轅北轍。車行的一定路線:上下轍。詩詞、歌曲、雜曲所押的韻:轍口。合轍押韻。辦法,主意:沒轍了。途徑,門路。
筆畫數:16;部首:車;
造句:車轍是一個重要的線索。
袁:姓。
筆畫數:10;部首:衣;
造句:這個孩子姓袁。
緊:(緊)jǐn
密切合攏,與“松”相對:擰緊。捆緊。靠得極近:緊鄰。使緊:把琴弦緊緊。事情密切接連著,時間急促沒有空隙:緊湊。緊密。緊縮。加緊。抓緊。形勢嚴重,關系重要:緊急。緊促。緊迫。緊要。不寬裕:緊俏。緊缺。松
筆畫數:10;部首:糸;
造句:他們之間有著緊密的聯系。
● 重點詞語
南轅北轍:比喻行動和目的正好相反。
南腔北調:原指戲曲的南北腔調。現形容說話口音不純,攙雜著方言。
天南海北:天的南邊,海的北邊,形容距離機器遙遠。
聲東擊西:指造成要攻打東邊的聲勢,實際上卻攻打西邊。是使對方產生錯覺以出奇制勝的一種戰術。
左鄰右舍:鄰居。
瞻前顧后:看看前面,又看看后面。形容做事之前考慮周密慎重。也形容顧慮太多,猶豫不決。
思前想后:形容對事務反復考慮,拿不定注意。
左膀右臂:能幫自己分擔的左右手。
● 學習目標
1、認識十三個字;能寫好十字。
2、朗讀課文,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誠懇、固執己見”等。
3、學會質疑讀懂故事,體會成語的含義。
● 課文重點
理解句意,讀懂《南轅北轍》的故事內容,體會其中的道理。“要善于聽取他人的正確意見”“一個人的行為與目的背道而馳,那么他永遠不能達到目的。”
● 相關知識
再讀課文,看看從課文中有什么新的發現。假如季梁的朋友們來到我們中間,你想對他說些什么?如果自己做錯了事情,朋友給你指出來,你就要及時的改過來,不要太固執了。通過這篇寓言我們了解到,一個人如果走的方向不對,是實現不了目標的,做事情之前要想清楚,如果方向錯了,就永遠不會把事情做好。
小學四年級語文《南轅北轍》優秀教案范文 篇12
一、教材簡介
《南轅北轍》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二年級語文下冊第八單元的一篇課文。
二、教學目的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明白無論做什么事情,必須先把方向搞正確,或者說,方向對頭,條件越好,成績越大;方向錯了,則適得其反。從小培養學生做事多思考的良好習慣。
三、教學思路
(一)、創設情景
出示生字“轅”“轍”讓學生認一認,說一說這兩個字這什么要有“車字旁”,你認為這與什么有關?(老師將這兩個字貼在黑板上),鼓勵學生積極發表個人意見,激活學生原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儲備,然后組織學生來學習一則與這兩個字有關的寓言故事,教師提出問題:“這則寓言故事說明了什么道理?”請同學們認真讀課文。
(二)、自主學文,初步理解課文內容
1、自讀課文,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解決生字。
2、聽錄音,讓學生注意生字的正確讀音。
3、同桌讀文,注意糾正字音
4、四人小組活動,選自己喜歡的段落讀一讀。
(三)、細讀課文,理解寓意
1、指名朗讀這則寓言故事,老師啟發學生根據角色的特點和語氣來朗讀,(注意‘不解的問’‘誠懇地說’‘固執己見’的讀法。)
2、小組內分角色朗讀,試著加上動作表演。
3、指名一小組學生上臺表演并加上動作。(師生評一評)
4、自讀課文,邊讀邊想:
小組內討論
(1)、季梁提醒他什么?為什么?
(2)、他接受勸告了嗎?他錯在哪里?
(3)、用自己的話說出本故事的寓意?
四、男女生表演朗讀全文。
五、總結:學完了這則寓言你想說些什么?
六、實踐作業
請你在生活中觀察和思考,什么樣的事情是“南轅北轍”?(如果發現了就告訴親人、老師和同學)。
小學四年級語文《南轅北轍》優秀教案范文 篇13
學習目標:1理解“不解、奔馳、旅費、誠懇、固執己見”等詞。
2、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能用自己的話講這則寓言故事的寓意。
3、知道寓言是一種文體,初步掌握寓言學習的目標與一般方法,培養學生古文閱讀的興趣。
重點: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能用自己的話講這則寓言故事的寓意。
難點:培養學生古文閱讀的興趣。
學生課前準備:
1、讀課外書上的寓言故事(一周前開始)
2、理解“轅”、“轍”的意思。(可以問父母,也可以查字典、上網)查資料(上課的頭一天布置)
3、預習作業:(上課的頭一天布置)
(1)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至少讀兩遍,不認識的字在文中寫上拼音。
(2)在文中勾出帶生字的詞語。
(3)讀課后的生字。
(4)查字典把課后生字的部(bù)首寫在生字旁邊。
(5)田子格中每個生字至少組三個詞語。教師教學準備:(故事和對話)的課件。
教學過程:
一、課前談話,揭示寓言的表達特點。
1、同學們,你們一定聽過或讀過不少寓言故事吧,誰能說說你都讀了哪些寓言故事?
2、教師揭示寓言的表達特點及發展史。
教師:看來,大家真是讀了很多寓言故事。你們知道嗎,寓言是一種文體,它是通過一個簡短的故事告訴人們一個道理。我要考考大家,老師才講了什么是寓言?對,同學們聽得真認真。寓言是世界各國人民都十分喜愛的文體,外國也有《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等。寓言在我國已經有3千多年的發展史了。
師:今天我們就要學習我們中國古代的一則寓言——《南轅北轍》。
二、教師指導學生精讀課文,感悟寓意。
1、昨天我們預習了《南轅北轍》這則寓意,誰來告訴老師,“轅”是什么意思?“轍”又是什么意思?
師:當車往南走時,轅就會指向南方,而當車往南走的時候,車轍就會伸向北方。
2、齊讀課文:寓言中有幾個人物?
3、學生自學。
自學要求:
自由讀課文,用“—”勾出季梁說的話,用“﹋﹋”勾季梁的朋友說的畫。
4、讀一讀季梁說的話,想一想;季梁是怎樣的人?
5、同桌合作學習:讀一讀季梁的朋友說的話,想一想;季梁的朋友是怎樣的人?
教師見機指導學生理解“不解、奔馳、旅費、誠懇、固執己見”等詞。指導學生用“雖然……可……”造句。
課件出示:
季梁: 你去楚國應該往南走,怎么反而向北奔馳呢?
朋友:不怕,我的馬好。
季梁:馬雖然好,可這不是去楚國的路?
朋友:沒關系,我的旅費很多!
季梁:旅費再多,向北走,無論如何也到不了楚國。
朋友:你不用擔心,我的車夫駕車技術非常高。
6、教師幫助敘述。在兩名同學讀的過程中,教師對不同人物的語氣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
7、教師:坐車人自認為有了這些優越的條件就一定能到楚國,那么,他到底能不能到呢?
8、課件出示:(車上的朋友不明白,方向錯了,馬好、旅費多、車夫技術高,這幾個條件越好,他離楚國就會越遠。)教師對辯論進行小結:古時候的人們并不知道自己生活在一個球上,他們認為天圓地方。坐車人的愚蠢就在于自己所走的路與目的地相反,因此,無論他的條件多好,也只能離目的地越來越遠。
9、自由讀寓言:寓言主要講什么?你明白什么道理?
四、教師引導學生了解故事《南轅北轍》,升華認識與感受。
教師:早在2300年前,魏國的大臣季梁就用這個南轅北轍的故事勸說魏王打消了企圖依靠武力攻占趙國的念頭,想不想知道?(教師放課件)
教師:魏王是個聰明人,當他聽了南轅北轍的故事,明白了其中的道理,立刻接受了季梁的勸告。其實,別說在2300年前,就是現在,我們身邊還經常有人犯南轅北轍的錯誤,想想你見過嗎?
3、師提出當前學生在學習中存在的《南轅北轍》現象,并提出希望與建議。(個別學生不愿努力,卻期盼著通過抄襲達到提高成績的目的。要想身體好要經常鍛煉身體,不能靠吃補藥。)
五、舉一反三,拓展延伸。
1、小結學法:剛才我們是怎樣學懂這個寓言的?
2、補充閱讀:《守株待兔》。
守株待兔:一天,有個農夫正在田里翻(fān)土,看見一只兔子從旁邊的草叢中慌慌張張的竄(chuànɡ)出來,一頭撞(zhuànɡ)死在田邊的樹樁(zhuānɡ)上,死了。農夫高興極了,他沒花一點力氣,就白撿了一只又肥又大的兔子。從此,他再也不種地了,天天守在樹樁(zhuānɡ)旁,想撿兔子。可是他再也沒有撿到兔子了,而他的田地卻荒蕪(wú)了。
六、回家的作業選做:
(1) 閱讀《寓言故事:春秋戰國十大愚人》(主要有:買櫝還珠、杞人憂天、南轅北轍、畫蛇添足、鄭人買履、揠苗助長、守株待兔、邯鄲學步、刻舟求劍、掩耳盜鈴),思考其愚在何處,告訴了我們什么道理。
(2) 有聲有色地地講述寓言故《南轅北轍》給爸爸、媽媽聽。
板書: 南 轅 北 轍 明白
北轍 寓言:讀故事——→道理。
↑
方 ∣ 越
向 ∣ 走
錯 ∣ 越
了 ∣ 遠 ∣
南轅
(楚國)
小學四年級語文《南轅北轍》優秀教案范文 篇14
假如你遇到那個要到楚國去的人,你想對他說些什么?
生:我想對他說:“你應該聽從朋友的勸告。”
生:我想對他說:“你走的方向反了,到不了楚國。”
生:我想對他說:“你錯了,要及時改正,這樣你才能到達楚國。”
生:我想對他說:“如果你聽朋友的話,你很快就能到楚國了。”
…………
聽了《南轅北轍》的故事,我想對那個去楚國的人說:“···”
說:“你雖然帶的錢多、馬夫好、馬也好,但你走錯方向了,永遠也到不了楚國了。”
生:我想對這個楚國人說幾話:我們做任何事情都要搞清楚方向,如果方向錯了,無論條件有多么好,也無法達到我們所希望的目標。
我想對那個去楚國的人說
你想去楚國,可是從家走的時候方向錯了,而且你的馬跑得越快,離楚國就越遠。可能你想,繞一圈就能到得了楚國,可是地球一圈是40076千米,就是你的馬能跑到200千米,也得跑200380天,相當于562.8651685年,你能到得了嗎?
不聽勸告,自然也會得到不聽勸告的懲罰。你要是聽了,現在你肯定能到楚國了。你說你的馬好,趕車人的本領大,盤纏帶的多,這些都不是理由。如果這樣就能到你去的地方,那所有人都會這樣了。方向錯了就大錯特錯。
我很想知道你不接受別人的勸告是為什么。難道別人說得都不對,就你對?如果你不是這樣想的,那就請你反過來走正確的方向。如果你不想這樣,那你就不可救藥了。我還是希望你自己改正,這樣你就會認識到自己犯了哪些錯誤,你就會立刻改正。
我想對去楚國的那個人說
我想對去楚國的那個人說:“我覺得你應該聽朋友的勸告,就算你往北邊走可以到楚國,但是你的命也不可能有那么長,所以你更該去珍惜時間。人們都說‘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你有錢又怎樣,錢買不了時間,錢也不是萬能的。我希望你不要再這樣走下去,不要以為優越的三個條件是萬能的……”
小學四年級語文《南轅北轍》優秀教案范文 篇15
數學目標:
1、認識十三個字;能寫好十字。
2、朗讀課文,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誠懇、固執己見”等。
3、學會質疑讀懂故事,體會成語的含義。
教學過程:
一、談話。同學們,我們讀過很多成語故事,誰能講給大家聽呢?
揭示課題:今天,我和同學們合作,學習一個新的成語故事。
板書課題:南轅北轍
請學生觀看動畫片《南轅北轍》問:動畫片講了一個什么故事?
一、質疑。
1、請同學們拿出字典,自己讀書,試著讀懂課文。
遇到不認識的字,用自己喜歡的方法學習生字。
檢查學生識字的情況:(小組選代表發言)
我們小組發現“轅”和“轍”都有車字旁,表示和車有關系。
我們小組發現“固”很有趣,古表示它的讀音,大口框表示它的意思是非常結實,可以組成“堅固”、“牢固”。
我們小組發現“駕駛”都是形聲字,“馬”表示意思,“加”、“史”表示字的讀音。“奔馳”這兩個字我在電視廣告上見過。
我們小組給“懇”找了很多朋友:“跟”“根”“很”“狠”
2、在小組內互相聽讀課文,讀通課文之后,看看有沒有不懂的問題提出來。
3、學生質疑。
學生發言:我發現這里有問題:車上的朋友不明白,方向錯了,馬好、旅費多、車夫技術高,這幾個條件越好,他離要去的楚國就會越遠。我認為這里不是“車上的朋友不明白,”而應該是“季梁”不明白。
三、讀書,解決問題。
1、請大學帶著剛才的問題再讀課文,看看你有什么發現。(邊讀書邊思考)
2、我們要想解決剛才的問題弄清到底是誰不明白,就應該弄清季梁跟朋友說了什么,我們該怎樣來讀他們的對話呢?
3、分角色朗讀課文,讀后學生評價(可以反復讀或老師范讀)
4、出示詞語:行駛、奔馳、不解、誠懇、固執己見。學生認讀,并聯系上下文理解“誠懇、固執己見等詞語。”
不解:不理解,不明白。
誠懇:非常真誠。(學生自己的語言)
固執己見:別人的話都不聽,只知道堅持自己的想法,(學生自己的話)
5、請同學們在小組內分角色讀書,并討論剛才的問題。
四、討論。同學們,到底是誰不明白,誰來談一談?
小組推薦一人:不是季梁不明白,是車上的朋友不明白。因為通過讀書我們知道,是季梁告訴這個朋友去楚國應該往南走,往北走錯了。所以,是車上的朋友不明白。
師:為什么剛才有人會提出這樣的問題呢?
生:因為課文表達的不夠清楚,給他改一改就可以了。
把“他”改成“我”。即:車上的朋友不明白,方向錯了,馬好、旅費多、車夫技術高,這幾個條件越好,我離楚國就會越遠。
我覺得在“不明白”的后面加一個冒號=、一個引號就更明白了。即:車上的朋友不明白:“方向錯了,馬好、旅費多、車夫技術高,這幾個條件越好,我離要去的楚國就會越遠。”
我還能再改,在“我”的后面加“為什么”把句號換成問號就更好了。即:車上的朋友不明白:“方向錯了,馬好、旅費多、車夫技術高,這幾個條件越好,我為什么離要去的楚國就會越遠?”(老師對同學們的發言給予充分的肯定性評價,是學生的平干得到滿足)
通過學習本文,你明白了一個什么道理?
我明白了:我們要聽別人的勸告。
我補充:如果別人說的對,我們就要聽別人的勸告。
體會寓意:
通過學習知道一個人如果走的方向不對,是實現不了目標的。
五、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下面我們跨越時空,飛到古時候去感受一下南轅北轍的故事,我們把這個故事演一演吧!(學生分角色表演)
假如季梁的朋友們來到我們中間,你想對他說些什么?
如果自己做錯了事情,朋友給你指出來,你就要及時的改過來,不要太固執了。
做事情之前要想清楚,如果方向錯了,就永遠不會把事情做好。
六、評價:
自我評價:這節課有什么收獲?
小學四年級語文《南轅北轍》優秀教案范文 篇16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會寫3個生字,認識2個生字。
2、明白要聽取別人的勸告,要保持行動與目標的一致的道理。
3、培養學生的質疑,理解能力,體會成語的含義。
教學重點:
會寫3個生字,認識2個生字。
教學難點:
能聯系上下文及生活實際了解課文中的詞句,讀懂故事。
教具準備:
小黑板生字卡片
教學過程:
一、回憶學過的寓言故事,明白什么是寓言。
二、引入,揭題,讀題,解題。
1、學習“轅、轍”二生字(結合插圖投影)
2、解題:南轅北轍指的是戰國時有個人要到南方楚國去,卻駕著車往北走,別人說他走錯了,他硬說能走到。后來比喻行動和目的不相符。
三、觀看課件,初步了解課文的內容。
看完之后讓學生說說看懂了什么?
四、自讀課文,檢查自學效果。
1、自由朗讀課文,不懂的生字圈出來。
2、劃分段落,明白課文共有幾個自然段。
3、用自己的方式記住認字表的生字。
4、說說難寫的生字有幾個,要注意什么。
五、布置作業。
1、正確朗讀課文,抄寫生字詞。
2、排練課本劇,完成課后第3題。
板書設計:
南轅北轍
袁 轅 緊
教學后記: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運用不同的方法熟讀課文,通過人物的對話體會寓言的主要內容。
2、分角色有感情朗讀課文,練習復述課文。
3、明白做什么事必須把方向搞正確,要聽從朋友善意的勸告。
教學重點:
把握寓言的寓意,了解寓言的典故,恰當地運用“南轅北轍”。
教學難點:
在理解《南轅北轍》寓意的基礎上,寫好課好小練筆。
教具準備:
小黑板
教學過程:
一、課本劇導入,激發興趣。
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初步感知了《南轅北轍》這個故事,我們班有幾位同學對這個寓言故事很感興趣。他們想編了一個課本劇讓同學欣賞,同學們歡不歡迎呢?
二、讀中生疑,讀中探究。
1、請同學們再默讀課文,說說你讀懂了些什么?或是有什么疑問也可以提出來交流交流。
2、學生交流學習心得
3、這個人要去南方,卻往北行駛,有人告訴他方向錯了嗎?這個人是誰呢?季梁勸了他幾次呢?"季梁是怎么勸,那個朋友又是怎么說的?你們能不能把它們找出來?
4、季梁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呢?
5、季梁勸了車上的朋友三次,那么這個人接受了嗎?像這樣總是頑固地堅持自己的想法而不聽別人意見的人,我們用一個成語來形容他,叫做什么?
6、師:你們能不能通過朗讀表現季梁的誠懇,車上朋友的“固執”?請小組合作分角色朗讀課文。
7、師生分角色朗讀
三、放飛想象,體會寓意。
請同學們想象:楚國在南方,而那個去楚國卻往北走,結果會怎樣呢?
四、表演故事,深化寓意。
下面讓我們跨越時空,飛到古時候去感受一下南轅北轍的故事。
五、拓展升華,感悟明理。
1、你有什么事情也是先前做錯了,聽了別人的勸告才改正了,能說說看嗎?
2、師小結:是呀,我們無論做什么事情都要認準方向,還要接受朋友善意的勸告。作為朋友看到自己的朋友發生了南轅北轍的行為,我們也應該要提出善意的勸告。
六、布置作業,課外拓展。
搜集成語故事,舉行“成語故事會”。
板書設計:
南轅北轍
馬好、旅費多、車夫技術高
往北駛←——————————楚國(南)
離楚國越遠
教學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