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中考語文必背知識點總結(精選4篇)
2023中考語文必背知識點總結 篇1
關于雄心壯志的詩句
1.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杜甫《望岳》
2.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王安石《登飛來峰》
3.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土暮年,壯心不已。——曹操《龜雖壽》
4.乘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李白《行路難》)
5.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辛棄疾《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關于哲理性的詩句
1.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陸游《游山西村》
2.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3.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王安石《登飛來峰》
4.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朱熹《論詩》
關于花的詩句
1.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 ——晏殊《浣溪沙
2.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龔自珍《已亥雜詩》
3.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杜甫《春望》
4.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李清照《醉花陰》
關于雪的詩句
1.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2.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李白《行路難》
3.君不見走馬川行雪海邊,平沙茫茫黃入天。 ——岑參《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
4.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 ——韓愈《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
5.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 ——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20xx中考語文必背知識點總結(三)
關于馬的詩句
1.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 ——岑參《逢入京使》
2.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白居易《錢塘湖春行》
3.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 ——馬致遠《天凈沙 秋思》
4.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李白《送友人》
5.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 ——陸游《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關于橋的詩句
1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辛棄疾《西江月》
2.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 ——馬致遠《天凈沙 秋思》
3.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 ——陸游《卜算子 詠梅》
2023中考語文必背知識點總結 篇2
結合文章內容舉例子、提建議、說看法或暢想未來。
1、常見寫作方法、表現手法
聯想、想像、象征(托物言志)、比較、對比、襯托、反襯、烘托、以小見大、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伏筆和鋪墊、前后照應(呼應)、直接(間接)描寫、揚抑(欲揚先抑、欲抑先揚)。
(1)象征(托物言志):通過詠物來抒情,常常借助于某些具體植物、動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將作者的感情表達出來。
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現為具體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運用眼前之物,寄托深遠之意。
(2)襯托:以他體從正面、反面兩個角度陪襯本體。作用:突出本體的特征。
(3)對比:把兩種相反的事物或一種事物相對立的兩個方面作比較。
作用:鮮明的突出了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的特征。
(4)借景抒情:通過描寫具體生動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場景,表達作者某種真摯的思想感情。
作用:做到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滿詩情畫意。
(5)先抑后揚:先否定或貶低事物形象,爾后深入挖掘事物特點及內在意義,再對事物予以肯定、褒揚,作用:突出強調了事物(人物)的特征。
(6)側面(間接)描寫:側面烘托出該人物的性格、品行和技能,使得文章結構更加集中緊湊,表達更為簡潔精練。
直接和間接描寫方法結合運用,可以使被描寫的人物或景物的特點更加鮮明、突出。
(7)伏筆和鋪墊:作用:內容前后照應,情節嚴絲合縫。
(8)照應:記敘文:使文章渾然一體,整體感強,突出主題。
議論文:強化論點。散文:反復地抒發情感,增加情感的深度。
(9)聯想: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過程。
作用:豐富文章內容,使人物形象更豐滿,性格更鮮明突出,情節更生動感人。
20xx中考語文必背知識點總結(二)
掌握說明方法,使用了哪些說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模式:方法+效果+特征
“運用了……的說明方法,……說明了(說明對象)的……(特點)。”
1分類別:把……分別加以說明,顯得條理清楚
2引用:引用……,突出了……既增強了說服力,也增強了趣味性
3打比方:生動形象說明了……增強了文章的趣味性。
4作詮釋:對……進一步解釋說明,讓讀者對……有進一步的認識.
5舉例子:具體說明……的特點,從而使說明更具體,更有說服力。
6下定義:準確而簡明地揭示了……的本質特點,使說明更加嚴密。
7作比較:把……和……相互比較,突出強調了……的特點.
8列數字:用具體的數據……加以說明,使說明更準確更有說服力。
9.列圖表:具體說明了……特點,使說明更簡明更直觀.
2023中考語文必背知識點總結 篇3
感悟說明語言。
修飾性、限制性詞語(如:基本上、大約、比較、一般、極個別、大多數、更、也許、常常、在當時、絕大部分、主要、幾乎……)能否刪除或替換,為什么?
語言準確類答題方法:
1.“”詞好在哪里?
★答題方式:用了“”詞,生動地(準確地)說明了……事物的……特征,能夠激發讀者的興趣(符合實際情況,具有科學性)。
2.文中加點的詞語能否刪去:這樣的題目分四步:
A:判斷,一般是不能刪
B:解釋這個詞語在這句話中的含義,在程度.狀態.性質.范圍等方面加以限制.
C.比較:即比較刪掉這個詞語與沒有刪掉以前的區別,一定要結合具體的句子進行分析,意思變為“…“,與實際不符,不符合原意等
D結尾一定要有這樣的句子:這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嚴密性、準確性與科學性。
★答題模式:不能刪。因為“”詞表示……,刪掉后句子的意思就變成了…,這與文意不符。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嚴密性、準確性與科學性。
2023中考語文必背知識點總結 篇4
關于憂愁的詩句
1.浩蕩離愁白日斜,吟鞭東指即天涯。——龔自珍《己亥雜詩》
2.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謝眺樓餞別校書叔云》
3.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銷金獸。——李清照《醉花陰》
4.曉鏡但愁云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李商隱《無題》
5.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崔顥《黃鶴樓》
關于樹的詩句
1.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劉禹錫《酬東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2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馬致遠《天凈沙 秋思》
3.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李煜《相見歡》
4.樹木叢生,百草豐茂。——曹操《觀滄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