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凈沙.秋思》教案(精選7篇)
《天凈沙.秋思》教案 篇1
一、教學目標 1、能朗讀、背誦《天凈沙·秋思》 2、能了解元散曲中小令的特點 3、能理解《天凈沙·秋思》所描寫的意象和表達的思想感情 4、初步具有創造能力。5、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感情。二、重點難點 1、朗讀、背誦《天凈沙·秋思》 2、理解《天凈沙·秋思》所描寫的意象和表達的思想感情 3、訓練想象、聯想,培養創造思維三、教學設想 1、以朗讀訓練為重點,體會寓情于景的寫法。 2、通過合作學習與交流,形成良好的學風,學會學習。 3、訓練想象、聯想,培養創新意識和創造精神。四、教學時間:一課時五、教學過程: 1、引入新課:(同學們:我們進中學以來初次學習古詩,很高興能成為大家的朋友,聚集在這里,和大家一起共同學習古詩 ,請大家一起學習第三單元的第十五課《古詩十五首》。從現在起,我們就是親密的合作伙伴,愿我們合作愉快,合作成功!朋友們,有信心嗎?)我們的課就要開始了,請先聽一段音樂,放松放松。(放第一框聽音樂)聽了這段音樂,有什么感受?這曲子是愉快的,還是悲傷的?(學生談感受。)引:你認為怎樣的人可能有這樣的心境?(失意的人,遠離家鄉的游子,如馬致遠)對!真聰明!說到馬致遠,就說到正題上去了。今天,我們要學習馬致遠作的曲《天凈沙·秋思》。我們說說馬致遠,誰來? 馬致遠(1250?一1321?):字千里,號東籬,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戲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狀元”之稱。他的散曲描寫景物意境優美,語言凝煉,流暢自然。(放第2框) 師:我還知道,馬致遠年輕時熱衷功名,但由于元統治者實行民族高壓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幾乎一生都過著漂泊無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羈旅途中,寫下了《天凈沙·秋思》,它的體裁的“曲”。 下面說說“曲”這種文體: 在中國古代文學長廊中,宋以前一直以詩最盛行,宋不僅繼承了唐朝的詩而形成了宋詩獨具的特點,而又有詞的興起。到了元代,另一新興的體裁就是曲,曲大致分為兩種,一是劇曲,一是散曲。散曲沒有動作、說白,包括散套和小令。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就是有標題的小令。(放第3框) 2、理解這首小令的意思 (1)指導學生朗讀。 古人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現在有專家說,讀書是與作家對話。總之,讀書是走進作家的內心世界,讓我們以朗讀來走進馬致遠,親近這位名家,讀懂這片漂泊羈旅的游子之心。 下面請大家聽一遍朗讀,劃出節奏。(放第4框)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師:這首小令一、三、五句押尾韻“a”,二、四句押尾韻“ia”,讀來朗朗上口,大家喜歡嗎?我們感受一下。(朗讀)前三句是典型的整句排列,結構相同、字數相等、句式工整, 要讀出一氣呵成、淋漓痛快的酣暢美和明快的節奏感。試一試。最后一句是散句,要讀得曲折跌宕,讀出落拓無助的生存境遇。試一試。再一起把整首小令朗讀一遍。這樣朗讀我們感受到了它整散相間,長短結合的形式美。(2)感受它的意境美 師:下面我們感受它的意境美。提示:怎樣的景、怎樣的人?怎樣的情感? 有人說,“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先請同學們散讀一遍課文,說說你頭腦中有怎樣的畫面?請以“我仿佛看到了……”為開頭,說說詩句在你頭腦中再現的畫面。 如果學生有困難,舉例:“枯藤”、單說“藤”的形態是多樣的,把它置于上下文中“枯藤”,形象就具體了,我仿佛看到了枯萎的藤、頹廢的藤、沒落的藤、毫無生機的藤,于是枯藤這一意象渲染出凄涼、蕭殺的晚秋氣氛。同學們可以類推。 學生可能再現出的畫面有: 幾根枯樹纏繞著一棵棵禿樹,那凋零了的黃葉在蕭蕭的秋風中瑟瑟的顫抖,黃昏的天空中點點寒鴉,聲聲哀鳴……一片悲涼的秋景。 在作者的眼前呈現出一座小橋,橋下小溪潺潺的流水,不遠處還有升起裊裊炊煙的農家小院,那里有安居落業的人們。 在蕭瑟的秋風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飽嘗艱辛的游子騎著一匹瘦瘦的老馬,在夕陽西沉的余輝中,向遠方踽踽(jû)而行。 喔,同學們描繪的就是一幅悲涼的秋景圖。 師:請想想為什么會有這些畫面?即畫中有怎樣的人,傳達出怎樣的情感? 明確:人們常說,“所有景語皆情語”。因為“斷腸人在天涯”,在天涯的斷腸人的精神家園已化作了一片荒蕪,他眼中的景自然是滿目蕭然。于是作者眼中的藤、樹、馬、水都是蕭條的、凄涼的、無助的,其實是人的落拓與哀愁的寫照,這是以景托情,融情于景。這景無疑傳達出浪跡天涯的游子思鄉之情,這景與人,境與情,自然意象與社會境遇,和諧的統一于這首小令中,充分的道出了游子羈旅之悲。請大家齊聲誦讀,讓我們將景語化為情語,體驗體驗游子的悲苦與心酸。(朗讀) 師:通過朗讀,真正體驗到了作者窮迫潦倒,孤苦無依、顛沛流離的凄苦情思,感受到了作品的崇高與悲劇美。(3)拓展 引:感受了這首小令的意境,我們來運用運用。 a下面的詩句都是寫秋的,請選出與《天凈沙·秋思》意境不相同的一項:(放第5框) a 沅江流不盡,屈子怨何深。日暮秋風起,蕭蕭楓樹林。 b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c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b、選出畫面的意境與《天凈沙·秋思》相同的一幅:(展示畫面)(放第6框) 3、創造性閱讀:(1)點撥:美是具有啟示性的。《天凈沙·秋思》充滿了空白和不定點,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閱讀想象空間,請聽聽朗讀,你能夠想象和聯想些什么?(放第7框)(2)分組討論,合作學習。我們分為六組,各選一個執筆,中心發言人,選取以下的一個問題,研究學習,把結果寫出來。老師為你們提供了展示的平臺。在這里,人人都是創造者,大家要有充分的信心。 提示:可說說你最喜歡原作的哪一句,為什么?還可說說原作結構、某種寫作手法好在哪里?還可將原著改寫成散文,如景物,可作細膩描繪,人物可想象他顛沛流離的生活細節,可想象他的外貌、神態、心理等;也可將原作改作畫面;也可給原作寫一段賞析性的文字;還可以聯想自己或他人的一段與原作類似的思念家鄉的經歷。也可聯想出一兩句古詩(或者與原作的意境相同,或者表達的情感相同)。總之,合理想象,大膽創新,努力豐富原作的內容,讓作品的生命在每一位同學那里得到延長。討論開始,時間10分鐘。(3)交流:以上問題有可能需要教師補充的有: 寓情于景 運用景物,創造一個十分典型的環境,深秋的黃昏,野外一片寂靜,幾只歸巢的烏鴉棲息在纏著枯藤的老樹上。這是一組令人感傷的景物,渲染出悲涼的氣氛,烘托出游子孤寂、痛苦的心境,看到歸巢之鴉,怎不讓生思鄉之情呢?看到“小橋流水人家”,以樂景襯悲,自然又增一分思鄉之情。 構思精巧,句法別致。全曲五句,28字,容量極大,描繪出一幅絕妙的秋野夕照圖。18字,九種物象,一詞一景,無一個動詞,連綴巧妙,構成一個整體。因而,王國維說它“深得唐人絕句妙境”。同時,對后人影響很大。如徐志摩的詩作:《匆匆匆!催催催》一卷煙,一片山,幾點云彩。/一道水,一條橋,一支櫓聲。/一林松,一叢竹,紅葉紛紛。 關于思鄉主題的詩句: 床頭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 《靜夜詩》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李白 《渡荊門送別》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王灣 《次北固山下》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杜甫《春望》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崔灝《黃河樓》 讀古人思鄉的詩句,還會聯想到哪些?你有什么感想? 中國臺灣作家余光中的新詩《鄉愁》,表達臺灣同胞盼望回歸之情。還可聯想到現居美國的詩人彭邦楨的新詩《月之故鄉》表達在國外的華人、華僑對家鄉、對祖國的思念。 月之故鄉 天上一個月亮/水里一個月亮//天上的月亮在水里/水里的月亮在天上//低頭看水里/抬頭看天上//看月亮,思故鄉/一個月亮在水里/一個月亮在天上// 讀了后我們更加熱愛家鄉,熱愛祖國,增強民族自豪感。四、小結:這堂課我們通過朗讀小令,將文字轉化為畫面,體會它的意象,從總體感受了小令的意境;再通過聯想和想象感受了作者繪秋的思鄉之情,進入它的藝術境界,我們的文學素養有一些提升。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 九種景物 渲染出悲涼的氣氛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直抒胸臆 道出天涯游子思鄉之悲 由此我們不難看出:閱讀欣賞一首詩(曲)的一般方法,1、從語言入手,再現畫面;2、從畫面感受意境;3、運用聯想、想象,進行再創造,進入它的藝術境界,豐富詩(曲)的內容.希望大家在課外閱讀中實踐.六 作業:朗讀下面這首唐詩,回答后面的問題。柳 (鄭谷)半煙半雨江橋畔,映杏映桃山路中。會得離人無限意,千絲萬絮惹春風。1、體會《柳》的大意。2、這首詩的意境、抒發的感情與課文各有什么不同?3、你最喜歡哪一句,為什么?4、由“千絲萬絮惹春風”聯想出描寫春風的詩句。
.天凈沙·秋思
.《天凈沙·秋思》教學設計
《天凈沙·秋思》avi視頻課文朗讀
《天凈沙·秋思》flash課件1
《天凈沙·秋思》flash課文朗讀
《天凈沙·秋思》flash課文朗讀2
《天凈沙·秋思》flash課文朗讀3
《天凈沙·秋思》mpga音頻課文朗讀
《天凈沙·秋思》ppt課件1
《天凈沙·秋思》ppt課件2
《天凈沙·秋思》ppt課件3
《天凈沙·秋思》ppt課件4
《天凈沙·秋思》web課件1
馬致遠《天凈沙·秋思》mp3音頻課文朗讀
《天凈沙.秋思》教案 篇2
一、教學目標
1、能朗讀、背誦《天凈沙•秋思》
2、能了解元散曲中小令的特點
3、能理解《天凈沙•秋思》所描寫的意象和表達的思想感情
4、初步具有創造能力。
5、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感情。
二、重點難點
1、朗讀、背誦《天凈沙•秋思》
2、理解《天凈沙•秋思》所描寫的意象和表達的思想感情
3、訓練想象、聯想,培養創造思維
三、教學設想
1、以朗讀訓練為重點,體會寓情于景的寫法。
2、通過合作學習與交流,形成良好的學風,學會學習。
3、訓練想象、聯想,培養創新意識和創造精神。
四、教學時間:一課時
五、教學過程:
1、引入新課:(同學們:我們進中學以來初次學習古詩,很高興能成為大家的朋友,聚集在這里,和大家一起共同學習古詩 ,請大家一起學習第三單元的第十五課《古詩十五首》。從現在起,我們就是親密的合作伙伴,愿我們合作愉快,合作成功!朋友們,有信心嗎?)我們的課就要開始了,請先聽一段音樂,放松放松。(放第一框聽音樂)聽了這段音樂,有什么感受?這曲子是愉快的,還是悲傷的?(學生談感受。)引:你認為怎樣的人可能有這樣的心境?(失意的人,遠離家鄉的游子,如馬致遠)對!真聰明!說到馬致遠,就說到正題上去了。今天,我們要學習馬致遠作的曲《天凈沙•秋思》。
我們說說馬致遠,誰來?
馬致遠(1250?一1321?):字千里,號東籬,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戲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狀元”之稱。他的散曲描寫景物意境優美,語言凝煉,流暢自然。(放第2框)
師:我還知道,馬致遠年輕時熱衷功名,但由于元統治者實行民族高壓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幾乎一生都過著漂泊無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羈旅途中,寫下了《天凈沙•秋思》,它的體裁的“曲”。
下面說說“曲”這種文體:
在中國古代文學長廊中,宋以前一直以詩最盛行,宋不僅繼承了唐朝的詩而形成了宋詩獨具的特點,而又有詞的興起。到了元代,另一新興的體裁就是曲,曲大致分為兩種,一是劇曲,一是散曲。散曲沒有動作、說白,包括散套和小令。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就是有標題的小令。(放第3框)
2、理解這首小令的意思
(1)指導學生朗讀。
古人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現在有專家說,讀書是與作家對話。總之,讀書是走進作家的內心世界,讓我們以朗讀來走進馬致遠,親近這位名家,讀懂這片漂泊羈旅的游子之心。
下面請大家聽一遍朗讀,劃出節奏。(放第4框)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師:這首小令一、三、五句押尾韻“a”,二、四句押尾韻“ia”,讀來朗朗上口,大家喜歡嗎?我們感受一下。(朗讀)前三句是典型的整句排列,結構相同、字數相等、句式工整,
要讀出一氣呵成、淋漓痛快的酣暢美和明快的節奏感。試一試。最后一句是散句,要讀得曲折跌宕,讀出落拓無助的生存境遇。試一試。再一起把整首小令朗讀一遍。這樣朗讀我們感受到了它整散相間,長短結合的形式美。
(2)感受它的意境美
師:下面我們感受它的意境美。提示:怎樣的景、怎樣的人?怎樣的情感?
有人說,“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先請同學們散讀一遍課文,說說你頭腦中有怎樣的畫面?請以“我仿佛看到了……”為開頭,說說詩句在你頭腦中再現的畫面。
如果學生有困難,舉例:“枯藤”、單說“藤”的形態是多樣的,把它置于上下文中“枯藤”,形象就具體了,我仿佛看到了枯萎的藤、頹廢的藤、沒落的藤、毫無生機的藤,于是枯藤這一意象渲染出凄涼、蕭殺的晚秋氣氛。同學們可以類推。
學生可能再現出的畫面有:
幾根枯樹纏繞著一棵棵禿樹,那凋零了的黃葉在蕭蕭的秋風中瑟瑟的顫抖,黃昏的天空中點點寒鴉,聲聲哀鳴……一片悲涼的秋景。
在作者的眼前呈現出一座小橋,橋下小溪潺潺的流水,不遠處還有升起裊裊炊煙的農家小院,那里有安居落業的人們。
在蕭瑟的秋風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飽嘗艱辛的游子騎著一匹瘦瘦的老馬,在夕陽西沉的余輝中,向遠方踽踽(jû)而行。
喔,同學們描繪的就是一幅悲涼的秋景圖。
師:請想想為什么會有這些畫面?即畫中有怎樣的人,傳達出怎樣的情感?
明確:人們常說,“所有景語皆情語”。因為“斷腸人在天涯”,在天涯的斷腸人的精神家園已化作了一片荒蕪,他眼中的景自然是滿目蕭然。于是作者眼中的藤、樹、馬、水都是蕭條的、凄涼的、無助的,其實是人的落拓與哀愁的寫照,這是以景托情,融情于景。這景無疑傳達出浪跡天涯的游子思鄉之情,這景與人,境與情,自然意象與社會境遇,和諧的統一于這首小令中,充分的道出了游子羈旅之悲。請大家齊聲誦讀,讓我們將景語化為情語,體驗體驗游子的悲苦與心酸。(朗讀)
師:通過朗讀,真正體驗到了作者窮迫潦倒,孤苦無依、顛沛流離的凄苦情思,感受到了作品的崇高與悲劇美。
(3)拓展
引:感受了這首小令的意境,我們來運用運用。
A下面的詩句都是寫秋的,請選出與《天凈沙•秋思》意境不相同的一項:(放第5框)
a 沅江流不盡,屈子怨何深。日暮秋風起,蕭蕭楓樹林。
b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c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B、選出畫面的意境與《天凈沙•秋思》相同的一幅:(展示畫面)(放第6框)
3、創造性閱讀:
(1)點撥:美是具有啟示性的。《天凈沙•秋思》充滿了空白和不定點,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閱讀想象空間,請聽聽朗讀,你能夠想象和聯想些什么?(放第7框)
(2)分組討論,合作學習。我們分為六組,各選一個執筆,中心發言人,選取以下的一個問題,研究學習,把結果寫出來。老師為你們提供了展示的平臺。在這里,人人都是創造者,大家要有充分的信心。
提示:可說說你最喜歡原作的哪一句,為什么?還可說說原作結構、某種寫作手法好在哪里?還可將原著改寫成散文,如景物,可作細膩描繪,人物可想象他顛沛流離的生活細節,可想象他的外貌、神態、心理等;也可將原作改作畫面;也可給原作寫一段賞析性的文字;還可以聯想自己或他人的一段與原作類似的思念家鄉的經歷。也可聯想出一兩句古詩(或者與原作的意境相同,或者表達的情感相同)。總之,合理想象,大膽創新,努力豐富原作的內容,讓作品的生命在每一位同學那里得到延長。討論開始,時間10分鐘。
(3)交流:以上問題有可能需要教師補充的有:
寓情于景 運用景物,創造一個十分典型的環境,深秋的黃昏,野外一片寂靜,幾只歸巢的烏鴉棲息在纏著枯藤的老樹上。這是一組令人感傷的景物,渲染出悲涼的氣氛,烘托出游子孤寂、痛苦的心境,看到歸巢之鴉,怎不讓生思鄉之情呢?看到“小橋流水人家”,以樂景襯悲,自然又增一分思鄉之情。
構思精巧,句法別致。全曲五句,28字,容量極大,描繪出一幅絕妙的秋野夕照圖。18字,九種物象,一詞一景,無一個動詞,連綴巧妙,構成一個整體。因而,王國維說它“深得唐人絕句妙境”。同時,對后人影響很大。如徐志摩的詩作:《匆匆匆!催催催》一卷煙,一片山,幾點云彩。/一道水,一條橋,一支櫓聲。/一林松,一叢竹,紅葉紛紛。
關于思鄉主題的詩句:
床頭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 《靜夜詩》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李白 《渡荊門送別》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王灣 《次北固山下》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杜甫《春望》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崔灝《黃河樓》
讀古人思鄉的詩句,還會聯想到哪些?你有什么感想?
中國臺灣作家余光中的新詩《鄉愁》,表達臺灣同胞盼望回歸之情。還可聯想到現居美國的詩人彭邦楨的新詩《月之故鄉》表達在國外的華人、華僑對家鄉、對祖國的思念。
月之故鄉 天上一個月亮/水里一個月亮//天上的月亮在水里/水里的月亮在天上//低頭看水里/抬頭看天上//看月亮,思故鄉/一個月亮在水里/一個月亮在天上//
讀了后我們更加熱愛家鄉,熱愛祖國,增強民族自豪感。
四、小結:這堂課我們通過朗讀小令,將文字轉化為畫面,體會它的意象,從總體感受了小令的意境;再通過聯想和想象感受了作者繪秋的思鄉之情,進入它的藝術境界,我們的文學素養有一些提升。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九種景物 渲染出悲涼的氣氛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 直抒胸臆 道出天涯游子思鄉之悲
由此我們不難看出:閱讀欣賞一首詩(曲)的一般方法,1、從語言入手,再現畫面;2、從畫面感受意境;3、運用聯想、想象,進行再創造,進入它的藝術境界,豐富詩(曲)的內容.希望大家在課外閱讀中實踐.
六 作業:朗讀下面這首唐詩,回答后面的問題。
柳 (鄭谷)
半煙半雨江橋畔,映杏映桃山路中。
會得離人無限意,千絲萬絮惹春風。
1、體會《柳》的大意。
2、這首詩的意境、抒發的感情與課文各有什么不同?
3、你最喜歡哪一句,為什么?
4、由“千絲萬絮惹春風”聯想出描寫春風的詩句。
《天凈沙.秋思》教案 篇3
一、教學目標:
1、體會情景交融的寫作方法
2、感受理解曲中主人公的思鄉之情
3、背誦和默寫全曲
二、教學設想:
1、這首元曲釋義簡單,教師應從教學實際出發,把重點放在指導閱讀、討論景物描寫的作用和反映的主題上。
2、以學生活動為主,其中包括朗讀、討論、描繪、寫作、欣賞等,教師適當點撥講解。
3、本課教學擬一課時。
三、教學過程:
1、簡介元曲:元曲與唐詩、宋詞標志著文學的三座藝術高峰。曲在元代興起,它開拓了一條大眾化、通俗化的新的文學途徑,在格律、字句和情調上有較大自由。它包括雜劇和散曲,散曲從結構上又分為小令和套數兩類。小令通常是獨立的單只曲牌,按曲調創作,每一個曲調都有自己的名稱,各個曲調的字數和句式都不相同,常用于寫景、抒情。如今天我們將要學的《天凈沙》。(幻燈顯示或印發資料)
說明:讓學生簡單的了解元曲,有助于學生閱讀和欣賞。
2、在曲牌“天凈沙”中,最為的一篇便是《天凈沙 秋思》。“天凈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題目,意為秋天的思緒。(板書題目)
3、簡介作者:馬致遠(1250?-1321),號東籬,大都(今北京)人,元代杰出戲劇家,著有雜劇15種,藝術成就的是《漢宮秋》;他又是元代散曲大家,現存130首,除《天凈沙 秋思》外,還有《山市晴嵐》、《遠浦歸帆》等也具有代表性。(幻燈顯示或印發資料)
4、教師范讀。
說明:范讀要根據感情基調的需要,節奏合理而低緩。(可以結合多媒體動畫Flash,讓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
5、學生自讀,教師點名讀。朗讀要注意節奏,并感受景物描寫。(朗讀節奏見板書,可幻燈顯示,教師適時指導朗讀)
說明:“書讀百遍,其意自見”通過教師范讀,學生自讀,教師指導朗讀,旨在通過讀讓學生對這首曲有一個初步的感受,為理解全曲作鋪墊。
6、結合自己的朗讀后的感受(或觀看的動畫Flash) ,學生進行素描(有條件的學校可以讓學生自己制作動畫Flash ),力求把曲中的景物描繪的合理、形象、生動。(教師給予點評,選擇好的進行鼓勵、展示)
說明:初一的學生對直觀性的東西感受較深刻,通過學生素描勾勒,曲中的景物盡在眼底,能夠激起學生對自己經歷(或媒體上的景物、故事)的聯想,達到體驗理解課文內容的目的。
7、分析全文:
㈠曲中前三句共描寫了幾種景物,情調氛圍有何異同?在文中有何作用?(學生思考,分組討論完成)
明確:①共寫了9種景物,即藤、樹、鴉、橋、水、家、道、風、馬九種景物,一字一句,一字一景,凝練而不簡陋,再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鮮明的修飾語,一幅意境蒼涼的深秋晚景圖就勾勒出來,言簡意豐。
②第一句三種景物寫出一片蕭颯秋景,造成一種黯淡凄涼的氣氛,襯出了這個旅人內心的悲哀。
③第二句三種景物則明凈,安謐,就連那戶人家的歡聲笑語也似聽見,對比自己的奔波不定,更感到羈旅之苦。
④第三句景物古老、凄涼、羸弱,襯托出天涯游子的內心孤獨凄苦之情。
⑤由此可見,第一、三句色彩情調一致,都是“哀景”,正面襯托游子的哀愁;第二句則為“樂景”反襯游子羈旅之苦。(教師適時板書)
㈡、這九種景物又是在一個什么大的色彩之下呢?
明確:“夕陽西下”,時間愈來愈晚,光色慘淡、昏黃,更使以上景物倍添遲暮蒼涼的情調氛圍。
㈢、結句點明了什么?
明確:處于這種環境中的人是“天涯游子”,并直抒胸臆----因思鄉愁已“斷腸”,使景物描寫與人的心境完全溝通,充分體現了因情設景、情景交融的創作意圖。
說明:①教師引導學生提問后,思考并分組討論。②采用討論法,發揮集體的作用,培養學生既能獨立思考又能合作學習的習慣。③形象是曲的骨肉,感情是曲的血液,思想是曲的靈魂,學生通過教師點撥,對曲中形象、感情、思想作到全面的分析欣賞也就從整體上感受和理解曲作家的情感。
8、學生再讀全曲。(要讀出感情)
9、你能用現代文的形式來描述這首曲嗎?(要求:用第一人稱,語序可以自行安排,可以增刪內容,要突出曲作者的思想感情。學生互相交流,選擇一兩名學生的作品全班交流)
教師下水文:絳紅的夕陽慢慢地走進西山,殘霞血一般的染紅了天空。我牽著那匹瘦骨嶙峋的老馬,踟躇地走在古道上。烈烈的西風卷起黃土,迷朦了雙眼,但在隱約中,我看見路旁的一根枯干的藤蘿死死的盤附在葉落枝干的老樹上,一只暮鴉站在枝頭孤獨的哀鳴。忽兒路過一架小橋,聽到橋下潺潺的水聲,又望見人家已是炊煙裊裊,我不禁愁已斷腸,望天長嘆,“身在天涯,我的家到底在哪里?!”
說明:通過學生對曲的描述,加深了情與景之間關系的理解,對主題也有了更深的印象,為以后的背誦和寫作情景作文提供了參考。
11、小結:這首小令,字字句句都是出自作者匠心設計,巧意安排,全篇自然有致,情趣天成,不落雕琢造作的痕跡,所以元人周德清在《中原音韻》中稱之為“秋思之祖”,近人王國維贊它“純是天籟,仿佛唐人絕句”。(《宋元戲曲考》)
12、遷移:朗讀白樸的《天凈沙 秋》,體會一下它與馬致遠的《天凈沙 秋思》有何異同?
天凈沙 秋 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一點飛鴻影下。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
明確:同:兩曲都是描寫蕭瑟的深秋晚景。
異:白曲描寫重景,馬曲描寫情景并重以景襯情,情景交融。
說明:張志公先生曾說語文課“以知識為先導,以實踐為主體,并以實踐能力的養成為依歸”。教師利用遷移這個環節,讓學生擴大視野,養成比較閱讀的實踐能力。
13、全班齊誦全曲
14、作業:
①學生背誦默寫全曲。
②課下查閱圖書或網絡與“秋”有關的詩詞曲,選擇你認為經典的欣賞背誦。
四、板書設計
天凈沙 秋思
馬致遠
孤藤/老樹/昏鴉, 哀
小橋/流水/人家, “樂” 景
古道/西風/瘦馬, 哀 交融
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 思鄉 情
《天凈沙.秋思》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能朗讀、背誦《天凈沙秋思》。
2、能了解元散曲中小令的特點。
3、能理解《天凈沙秋思》所描寫的意象和 表達的思想感情。
4、初步具有創造能力。
5、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感情。
教學方法:
1、啟發
2、合作學習
3、 誦讀與探究相結合
教學難點:
理解《天凈沙秋思》所描寫的意象和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中國是詩的國度,古詩是我們中華民族最值得世代相傳的精神瑰寶,今天,我們要學習馬致遠作的曲《天凈沙秋思》。
題目板書:天凈沙秋思
二、簡介作者:
馬致遠(1250一1321),字千里,號東籬,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戲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狀元”之稱。他的散曲描寫景物意境優美,語言凝煉,流暢自然。馬致遠年輕時熱衷功名,但由于元統治者實行民族高壓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幾乎一生都過著漂泊無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羈旅途中,寫下了《天凈沙秋思》,它的體裁的“曲”。
三、介紹“曲”這種文體:
在中國古代文學長廊中,宋以前一直以詩最盛行,宋不僅繼承了唐朝的詩而形成了宋詩獨具的特點,而又有詞的興起。到了元代,另一新興的體裁就是曲,曲 大致分為兩種,一是劇曲,一是散曲。散曲沒有動作、說白,包括散套和小令。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就是有標題的小令。
四、整體感知,把握大意:
古人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現在有專 家說,讀書是與作家對話。總之,讀書是走進作家的內心世界,讓我們以朗讀來走進馬致遠,親近這位名家,讀懂這片漂泊羈旅的游子之心。
下面請大家聽一遍朗讀,劃出節奏。
枯藤/老樹/ 昏鴉,小橋/流 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教師小結:這首小令一、三、五句押尾韻“a”,二、四句押尾韻“ia”,讀來朗朗上口,大家喜歡嗎?我們感受一下 。(朗讀)前三句是典型的整句排列,結構相同、字數相等、句式工整,要讀出 一氣呵成、淋漓痛快的酣暢美和明快的節奏感。試一試。最后一句是散句,要讀 得曲折跌宕,讀出落拓無助的生存境遇。試一試。再一起把整首小令朗讀一遍。這樣朗讀我們感受到了它整散相間,長短結合的形式美。
五、合作探究,感受意境美及思想感情。
1、這首詩歌體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從哪一關鍵詩句可以體現出來?
點撥:表現了作者傷心欲絕的感情,這可以從“斷腸人在天涯”看出。作者因為思念家鄉因而傷心欲絕。
2、學生自由朗讀,思考下列問題。
這首小令描繪的是什么樣的圖景?表達了什么樣的感情?請按文章的屋次作簡要分析。
六 引導學生根據以上所討論的結果,進一步展開 想象和聯想,拿起手中筆,把這首小令改寫為一篇融記敘、描寫 、議論、抒情為一體的散文。
附:范文
深秋的黃昏,一風塵仆仆的游子,騎著一匹極其消瘦的老馬,迎著陣陣冷颼颼的西風,在一條人跡罕至的山路上踽踽的獨行。
他走過纏滿枯藤的老樹,看到即將歸巢的幕鴉,在自己的頭頂和樹梢之間盤旋,同時發出凄厲的叫聲。
正在他為此而倍感凄涼之際,他走到了一座橫架在溪流之上的小橋之上。低頭他看到流水清澈見底,偶有魚兒嬉戲,發出泠泠響聲。此時他的心情似乎有片刻的愉悅,然而,當他再次抬頭看間溪旁的機會人家,已慢慢的升起了裊裊炊煙之時,他頓時感到,自己還沒找到投宿的地方,不禁再次悲從中來肝腸寸斷。此時太陽就要落山了, 迎接他的將又是一個慢慢的長夜。“日暮相關何處是?”至于文中的游子為何流落至此,他究竟從哪里來?今晚當投宿誰家?明天又往哪里去?任憑我們思想馳騁。。。。。。
七:課堂練習
1、《天凈沙 秋思》體裁為( ),作者( ),元代戲曲家。
2、《天凈沙 秋思》中勾勒整個畫面背景的句子是否 ( )。
八:小結
我們通過朗讀,將文字轉化不畫面,體會其中的意象,從總體上感受了詩歌的意境;再通過聯想和想象感受了作都繪秋的思鄉之情,進入他的藝術境界,我們的文學素養有了一定的提升。
九:作業
1、背誦全詩,并且要求會默寫。
2、學了這首詩歌,你一定有很多感受。請以“我最喜歡的一首詩,( 一句詩、一個詞,)為題寫一篇小短文。
3、完成學習指要相關的內容。
板書:
天凈沙 秋思 “ 秋思之祖”
馬致遠
枯藤 老樹 昏鴉 小橋
荒涼 古道 西風 瘦馬 流水人家 溫暖
凄涼( 深秋色彩 ) (普通景色 ) 安寧
蒼 涼 夕陽西下 幽靜
陪襯 反襯
斷腸人在天涯
(歸思)
《天凈沙.秋思》教案 篇5
《天凈沙.秋思》教學設計
重慶市萬州區走馬初級中學 羅化清
[教學目的]
1、引導學生反復吟詠,熟讀成誦。
2、細細品味,重點體會景物描寫的作用。
[課型設計]
品讀課
[預習要求]
了解作者及“曲”的有關常識。
[教學設想]
馬致遠的這首散曲描寫景物意境優美,語言凝練,流暢自然,是一首需要反復吟詠、細細品味的佳作。全文僅5句,28字,純用白描勾勒景物,但卻做到了簡約與深細相依,靜景與動景相映,景色與情思相融。教學中為避免空洞、枯燥的講解,宜采用多種形式結合的教學方式:通過讓學生誦讀、配畫、改寫等形式來學習課文,讓學生在讀、畫、說、寫中受到熏陶,培養能力。
[教學過程 ]
一、導入 。
在中國古代文學中,宋朝不僅繼承了唐朝的詩而成了宋詩獨具的特點,而又有詞的興起。到了元代,另一種新興的體裁就是曲。唐詩、宋詞、元曲互相輝映,成為我國文化藝術中的瑰寶。有誰能說說有關“曲”的常識?
教師根據學生回答情況并小結,之后投影關于“曲”的常識。
關于“曲”
曲是繼詩、詞而興起的一種古典詩歌體裁。它是配樂歌唱的詩。
曲有散曲與劇曲之分。只供清唱吟詠之用,不進入戲劇的散篇作品,叫散曲;進入戲劇的唱詞,稱劇曲。
散曲包括散套和小令兩種。
《天凈沙.秋思》就屬散曲中的小令。
二、誦讀,整體感知內容。
1、課題及作者:
課題由兩部分組成,與詞相似,“天凈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題目——即“秋的思念”。
作者馬致遠,元代戲曲家,有“曲狀元”之稱。這首散曲是他的代表作,描寫景物意境優美,語言凝練,是一首需要反復吟詠、細細品味的佳作。
2、學生自由誦讀。
提示:朗讀應講究抑揚頓挫,在朗讀中要想象詩中的畫面,體會詩人的感情,與詩人同悲同喜。
3、檢查誦讀情況。
通過抽讀,小組讀了解情況,并對誤讀的地方予以更正。
4、聽范讀。
5、給這首曲配一幅畫。
激趣:有個詞叫“詩情畫意”,說的是具詩畫的意境,詩畫這兩種藝術形式往往融會在一起,即所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一首好詩就是一幅好畫,你一定能用你手中的筆為這首詩配上一幅畫(間筆畫)。
(1) 學生動筆繪畫,教師巡回觀察。
(2) 完成后讓學生互評優劣,并對優勝者予以表揚
(3) 出示教師的簡筆畫。(投影在大屏幕上)
6、熟讀成誦。
三、品味,體會獨特的意境和奇特的表現手法。
1、思考:
(1)曲中哪些語句寫景?寫了多少種景物?(用“ ”畫出),并用“( )”括出這些景物特征的修飾語。
(2)文中哪句抒情?抒寫了一種怎樣的情懷?它與曲中的景物描寫有何關聯?
2、品味語言,體會獨特的意境和表現手法。
作者寫景,既不夸張,也不用典,純用白描勾勒,語言凝練,言簡意豐,給讀者留下了無盡的想象空間,請你張開想象的翅膀,翱游其間。
讓學生用“從 (詞或句)中,我感受到了(看到了或想到了) ”的句式說話,品味意境,填補作者留下的藝術空白。
或用“我認為 用得好(或寫得好),好在 ”的句式說話,體會其奇特的表現手法。
學生可能有如下答案:
l 從“枯藤老樹昏鴉”這句的景物描寫中,我仿佛感受到了秋的凋零和凄清。深秋時節,藤蔓枯萎了,樹葉飄落了,只剩下光禿禿的枝丫,樹梢上烏鴉凄厲的叫聲,更增添了悲涼凄楚之感……
l 從“古道西風瘦馬”這句的景物描寫中,我仿佛看到了一位長途跋涉的游子,騎著一匹瘦馬,在枯黃連天的野外艱難行進,一陣冷颼颼的秋風襲來,使他不由得打了一個寒噤,倒抽了一口涼氣……
l 從“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這句中,我仿佛感受到了這位游子在異域他鄉的痛苦之情。此刻,太陽快要落山了,烏鴉也歸巢了,他卻不知家在何處,也不知.該向何處去,任馬追著落日,漫無目的地行進……一股憂郁悲愴的思鄉之情涌上心頭,令他肝腸寸斷,痛苦不堪……
l 我認為“枯、老、古、瘦……”這些表現景物特征的修飾語用得好,好在它們表現了深秋時節這些景物的特征,使各個事物都帶上了鮮明的個性,極具表現力。如一個“瘦”字寫出了馬的孱弱。疲憊無力,那騎在馬上的人呢?
……
對于想象力豐富、語言有獨創性的學生要及時表揚。
3、教師在學生將這首詩的意境和表現手法挖掘夠了基礎上讓學生動筆寫。
將《天凈沙.秋思》改寫成一篇簡短的寫景、抒情散文。
要求:緊扣原作,展開想象,盡量填補作者留下的藝術空白。
4、當堂抽查學生的改寫,并作評價。
四、課堂練習
1、比較閱讀
將本文與劉禹錫的《秋詞》作比較。(學生能說多少算多少,不強求說法一致,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提示:可從以下三方面比較1體裁不同;2所抒之情不同;3表現手法不同
2、填空
獨在異國,面對晚霞中森林的奇異風光,心想:加拿大的景色確實迷人,但遠離故土的滋味實在不好受。感嘆之中,腦海里浮現出馬致遠《天凈沙.秋思》中的名句:“ , ”。
《天凈沙.秋思》教案 篇6
常州市北環中學 蔣麗華
教學目標 :
1、通過反復誦讀,能正確說出作者寄寓在小曲中的思想感情。
2、通過畫面的賞析,準確描述小曲表現的形象,體會形象中蘊涵的意境。
3、通過對比閱讀,學習用具體的意象表達抽象的感情的方法。
4、能背誦并默寫課文,積累古代描寫“愁”的詩文。
研究目的:自主學習、小組合作學習
教學過程 :
導入 課文:
(根據學生課前學習的情況自然導入 )
一、整體感知詩歌內容
1、放聲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節奏
2、根據頁下注,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閱讀課文。要求:找出詩歌中的景物,并通過想
象在頭腦中勾畫出畫面。
3、評價活動:可采用多種方式。如,用自己的語言描繪畫面等。
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1、(1)過渡語:(由形象到意象)。(2)介紹有關背景,為利于學生深入理解感情。
2、組織學生活動:
(1)小曲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感情?閱讀課文后根據課文內容闡述理由。
(2)小組討論
(3)評價。明確了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這些詞語對表達作者感情所起的作用。
三、深入體會詩中的意境
1、過渡語、指導語
2、組織學習活動
(1)教師出示一幅畫面。要求:根據你對這首曲的理解,找出這幅畫中與原曲意境相違背的地方,根據課文內容說出理由。
(2)展開你想象的翅膀,再次配樂朗讀課文,體會悠遠的意境。
3、歸納總結。優秀的文學作品往往非常講究意境的創設,而意境是很抽象的,因此,很多作家都通過精選典型的意象來達成目的,這首小令是這方面的典范。
四、遷移拓展
欣賞白樸的一首《天凈沙 秋》
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一點飛鴻影下。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
1、朗讀
2、說說這首小令借助哪些意象表達了怎樣一種意境?
3、請選擇一句或幾句,發揮想象,用散文化的語言描寫出文中意象所表達的意境
4、搜集古詩詞中有關描寫“愁”的詩句,理解用具體的意象表現抽象的思想感情的方法。
五、課后學習
完成作業
請選擇兩首小令中的一首 ,寫一段300字左右的賞析文章
《天凈沙.秋思》教案 篇7
以下是七年級語文上冊《天凈沙•秋思》的說課稿,歡迎閱讀!
【教學設計指導思想】
《天凈沙•秋思》是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最后一課,這篇作品是元曲中一首膾炙人口的抒情作品,被人們譽為“秋思之祖”,它無論在思想內容,遣詞造句,藝術表現手法等方面都有值得品味學習的地方,為了讓學生走進作品,提高詩歌的鑒賞能力,我運用朗讀法、聯想想象法、討論點撥法以及應用多媒體教學設施,讓學生親自動手去畫作品中的意象,從而體會到作品的完善到“增之一分則多,減之一分則少”的程度,感受作者的“一切景語皆情語”的寫作功底,感受作者將情與景高度融合的藝術手法,感受一個長期漂泊天涯的淪落人內心的愁苦孤寂之情。
【教學目標】
1、了解小令表達的思想感情;
2、了解小令情景交融的特點,培養學生朗讀古代詩歌的節奏感;
3、品味每個字,感悟作品意境,培養賞讀詩歌的能力,增強古詩文修養。
【教育重點難點】
引導學生進入作品的意境,運用再造想象感悟詩歌內容
【教學方法】
朗讀法、聯想想象法、討論點撥法
充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設施——多媒體,收集作者的資料;使朗讀有視頻、音頻效果;使繪畫更加便捷修改。
【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古典文學話“秋思”
(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教師必須創設情境,讓學生走近作者,崇拜作者,從而激發學習他的作品的積極性)
1、介紹馬致遠元曲中的地位;
2、介紹《天凈沙•秋思》在文學史中的地位;
(在這個環節中,點擊多媒體課件,讓學生直觀感受這部作品在古曲文字中的地位,調動“主體”作用)。
二、氣韻流轉感音律
1、播放配樂詩朗讀;
2、學生說說朗讀這首小令的感情色彩(悲涼)、語調(深沉)、節奏(舒緩);
3、模仿朗讀;
4、抽個別學生配樂朗讀,并背誦(在這個環節中,充分應用多媒體的優勢,讓學生走進音頻,視頻所渲染的意境中去,感受古曲文學的音韻美)。
三、魅力緣何近千年
1、說一說
(1)作品前3句多少個字?寫了幾種事物?
(2)簡單地把9種事物拼湊在一起就成了“秋思之祖”,曲子是否太容易寫了?你能試著把9種事物合在一起不加任何修飾表達一個主題嗎?
(3)這9種事物透露出作者怎樣的心境?
2、畫一畫
把作品前3句畫成三幅畫,要求把你認為最能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事物畫在畫面中心(在這個環節中,學生對每一幅畫都可能有3種以上的構思,要求學生說出自己的想法、理由,鼓勵學生大膽聯想、想象,培養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能力)。依次在課件中點出:
3、描一描
讓學生討論:畫完成后,要上色彩,該為這三幅畫定上什么基色最恬當?學生討論后點擊多媒體出現灰暗、明亮、灰暗(本環節的設計目的是讓學生了解藝術的通性,把抽象思維轉化為形象思維,從而體會作者“一切景語皆情語”體會作者把景和情高度融合的藝術手法)。
4、品一品
品味作者在前3句中的感情色彩(感受作者的情感逐漸強烈)
點擊課件(蒼涼、悲涼、悲憤)
(教學設計意圖:深入學習作者的藝術表現力。)
5、悟一悟
教師啟發:如果說作者看到了枯藤老樹昏鴉,勾起了思鄉之情,流下了辛酸的淚水,那么緊接著眼前的景物又會勾起作者怎樣的情懷?
學生自然得出結論
(潸然淚下、淚流滿面)自然導入詩眼的學習:“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學生很快能領悟到馬致遠用9種事物層層鋪墊、渲染,就是為了唱出這首小令的最強音,表現一個長期漂泊天涯的淪落人內心的孤寂愁苦,無論在教法上,小令內容的學習上都達到水到渠成的效果,讓學生再完成最后一幅畫。
孤寂悉苦
更暗淡
四、美文選點作品評
瘦藤老樹昏鴉,
遠山河水人家,
古道北風瘦馬,
斜陽夕下,
斷腸人去天涯。
學生討論改動后的元曲是否更加完美?
在這個環節中培養學生的探究學習的能力,讓學生感受作者創作時字字斟酌的寫作態度,感受作品達到“一字不易”的程度,感受這首小令不愧為“秋思之祖”。
五、余音回響作尾聲
1、先讓學生來談談學了這首小令的感受。
2、有感情地朗讀,把“秋思之祖”有形的字變成打動心靈的聲音。
教師小結:這首元曲僅用28個字,就把讀者帶回到七百多年前的一個深秋的傍晚,感受一個天涯淪落人的凄苦愁楚之情,感受一切景語皆情語,字字都扣著“情” 極其出色地運用了景物烘托的寫法,作者將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的氛圍中,使主觀意緒和客觀環境達到了高度的統一,不愧是魅力近千年的“秋思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