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構思須處理好的幾個關系
江蘇省泰州中學附屬初中 王玉華 225300
寫作是生命個體抒寫“自己對自然、社會、人生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的實踐活動,也是其自我錘煉,提高認識,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的思想發展過程。在這一思維活動中,正確處理好幾個關系很重要。
一、“真”與“假”的關系。
作文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交流的重要方式,要寫好它就要說真話,抒真情,通過關注現實生活,將自己的真實感受表達出來。這就是寫作意義上的求“真”。
現在有的同學寫到作文就編故事,抒假情;寫“矯情”的“應試作文”或“應景作文”(應活動日、紀念日、主題大獎賽之景),無病呻吟,假話、空話連篇。
因此,處理好第一個關系的正確方法就是“去偽存真”。我們要努力從生活中選取寫作素材,把生活經歷中觸動自己心靈最為強烈的一瞬間真實地再現出來,表達自己獨特的情感體驗,所謂“情到真處才動人”。
當然,追求選材立意上的“真”,不是讓我們機械地、過于客觀地描寫生活中的人和事,沒有提煉、藝術加工的過程;必要的虛構往往能改變文章情感蒼白,思想幼稚的狀況。
強調素材的“真”,也不是讓我們凡事都必須寫自己的親身經歷,以致于認為不是親歷就不能下筆。其實通過報刊、電視、街頭、茶余飯后等方式了解到的新聞,哪怕沒有發生在自己的身邊或身上,只要遵循生活真實和藝術真實的原則,運用文學創作人物形象的方法,化別人為自己,化間接為親歷,同樣能寫出有真情實感的文章來。
二、“大”與“小”的關系。
寫作是表現積極的人生思考,錘煉思想的過程。有人認為,只有將筆觸伸向那些引人注目的大人物,談人們關注的話題,寫那些具有轟動效應的“大事”,文章的主題才會深刻;司空見慣、耳熟能詳的小事是寫不出什么深意的。其實,這種觀點是錯的。平凡的小事同樣能寫出有意義的文章,“以小見大”是一種很巧妙的構思方法。
“小事”從何而來?家庭、學校、鄰里、村莊等地方隨時都有事情發生,盡管可能瑣碎,但它畢竟是社會大背景、生活大舞臺的一個縮影,經過我們的思考和錘煉,一定能折射出具有時代特征的現實意義來。
比如寫學校生活,可以通過同學、師生間發生的故事,表現和諧、團結、榮譽、拼搏、自信、創造等主題;寫家庭生活,可以通過母子、父女等之間發生的故事,引出感激、理解、溝通、自立等主題;寫社會生活,可以通過我在社區、村莊等地的所見所聞,表現關愛、公德、責任等主題。
用以小見大的方式構思時,還可以將生活中的小事與熱點問題聯系起來。像青少年成長過程中的個性、獨立、困惑、發展,新課程改革中的合作、探究、實踐、發現,社會上的再創業、民族主權、環保、身邊的科學、“三創”、網絡、吸毒、青少年犯罪等都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都能反映出我們對人生深刻的思考。
三、“新”與“老”的關系。
所謂“老”就是題材陳舊,“你有我有全都有”的“大路貨”,沒有新意,沒有鮮明的個性特征。一寫到好人好事就是讓座、拾金不昧、助人為樂,寫母愛就是雨夜送傘;再有就是“新瓶裝陳酒”,用“診斷書”、“說明書”、“證明題”等所謂新形式包裝陳舊的內容,忽視具有真實、深刻、積極思想意義的表達。
要改變這種狀況,我們不妨學一學“老帳翻新”的方法。對老題材可以避開老路,重新加工,賦予新的更切合時代發展特征的主題,或者打破思維程式,另辟蹊徑,創造出新的意境來。常說的“反彈琵琶”就有這樣的特征。
比如寫考試。同學們常常寫在考場上遇到難題想作弊,后又經過激烈斗爭戰勝了自己,以此表現“誠實”的主題。但有一位同學卻這樣寫:“我”遇到難題想到作弊,正遇監考老師打瞌睡,這時,許多考生已投入到緊張的作弊之中。盡管改得有些荒誕,卻隱射了應試教育現狀中,教師和學生不正常的心理狀態,發人深思。
再比如寫“我的母親”。同學們往往通過一些“閃光”的語言、“光輝”的事跡,寫母親如何關心我的學習、生活,來表現其偉大與崇高。而有一篇作文卻在開頭說“世上只有媽媽‘壞’”,然后寫媽媽因為找不到東西對“我”發火,說“我”做事沒有條理;送雨衣給“我”又當著同學罵“我”,說“我”自己不注意天氣預報,不留意生活;對“我”的分數不滿意竟打“我”。這些材料寫出了母親的簡單粗暴,看似違背常理,卻從側面反映了她對子女的深沉愛意和殷切期望。一個陳舊的話題,經作者換角度構思,人物變得更加本色,感情更加真摯,避免了走老路的俗套。
四、“深”與“淺”的關系。
古人寫文章強調“意在筆先”。動筆之前先考慮寫什么內容,表現什么主題,這說明了主題對于寫文章的重要作用。主題深刻,寫出來的文章才有意義。
有些同學作文只重視形式上的創新,動輒就是寫證明題、說明書、診斷書,內容卻空洞無物,浮光掠影、淺嘗輒止;或者追求語言的“亮化”,以華麗的語言掩飾蒼白的情感,造成表達內容的晦澀。如何解決初中生作文的這種“浮淺”現象?戰略上的“迂回深入”對我們有很好的啟發。
迂回,即回旋,使生曲折。清代袁枚在《隨園詩話》中說過“文似看山不喜平”、“文須錯綜見意,曲折生姿”、“為人貴直,而作詩文者貴曲”。生活中的故事平鋪直敘當然會很平淡,但如果運用一些藝術手法進行構思,使其變得曲折,就會形成“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審美效果。
比如寫“過生日”。同學們一般都是寫吃蛋糕、送小禮品、唱唱歌、講講故事、搞一個生日party等一類的事情,借此表達集體主義的主題。這樣原始地再現生活,使作文變得興味索然。但如果我們作這樣的修改,就會生動得多:“我”是寄宿生,因學習上遇到困難而消沉。今天是“我”的生日,晚上孤獨地走在校園小徑上,想起媽媽給我過生日的情景,眼淚便簌簌地流了下來……回到宿舍,推開門,躍動的燭焰,熠熠生輝,全體舍員共祝我“生日快樂”,我流下幸福的眼淚。修改后,故事在特定的背景中發展,有波折,有起伏,自然會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
寫文章“迂回深入”的方法很多,比如設置懸念,運用倒敘,還有像戲劇里常用的巧合和誤會,都能使文章波瀾起伏,產生曲折美,同學們在實踐中可以認真體會和運用。
歡迎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