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學首先是教師的問題
|
湖南省婁底市婁星區教育局辦公室 劉德斌 古云“名師出高徒”,一語道出了教師的素質對學生發展的重要影響。作文教學實踐中也表明,一個文學修養高的教師在作文教學中也能夠得心應手,教學效果也很突出。作者認為,作文教學要沖出“重圍”,首先是要突破師生雙方的心理障礙問題,學生對寫作的畏難情緒比對寫作沒有興趣要難于解決得多,而這種現象的造成不是因為學生,恰恰是因為老師。 一、作文教學中師生心理障礙的表現及形成 1、在作文教學中學生的心理障礙表現得很突出,因為它直接影響到了學生的作文水平難于提高。從廣義上講,學生對作文沒有恰當的動機,沒有很好的興趣,充滿了厭惡甚至恐懼卻又不得不應付待諸多方面都可以歸結為心理障礙。首要特征是“作文難寫”“我寫不好作文”。如果經過一段較長的時間,這些障礙在學生心理上不斷強化成一種心理暗示的話,要解除這種障礙也就更難了。因此,作文教學的起步非常重要。 2、由于教師將其產生的惡劣影響歸到了學生的頭上,作文教學中教師的心理障礙沒有學生的心理障礙表現那么突出。教師心理障礙的表現許多教師對于寫作的理論說得頭頭是道,講得天花亂墜,寫作方法歸納整理得井井有條,寫作過程分析得環環相扣,絲絲入理,但一說到實踐,好象剩下的只是學生的事了。許多教師多年不寫一篇文章,要寫也多是理論探討、經驗總結之類,這在作文教學上無疑是一個極大的缺陷,它使教師不能很好地把握寫作教學最有效的東西。劉錫慶教授認為:就作文而言,比較好教的內容是有關寫作的“知識”和寫作的“技巧”;較難教的卻是寫作主體從觀察、體驗、思索到想象、創造等思維的‘能力’及其對外‘物’、內‘情’由‘內孕’到‘外化’的那種表現的‘能力’;而根本無法或不能教的則是作者的‘才氣’、文章的‘生氣’和筆墨的‘靈氣等一一在這里,最好教的,對實際寫作一恰恰用處不是太大;較難教的,用處雖大而實難傳授;無法或不能教的,反倒對作文的優劣起著關鍵的作用。” 作者也曾指出過:“真正的作文教學規律應該是寫作規律和教學規律的兼顧 。”但長期以來,作文教學強調技法的訓練,卻忽視寫作規律的作用,把作文教學當成一種簡單的知識傳授,或者說教師自己少有寫作實踐,對寫作實踐的指導心里欠少把握,加之不了解學生生活和內心世界,因此,作文教學過程 的實踐環節指導不能到位。這樣沒有很好地處理寫作規律與教學規律的兼顧,導致了學生個性的喪失及教學方法的倒置——先導后練作文教學模式。 3、我把師生心理障礙的互相關系表達如下:
二、作文教學中教師心理障礙的“解放” 要真正有效提高作文教學的效率,必須首先從教師方面找原因,尋找釋放教師心理負擔的空間。作者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思考: 1、從惡性循環的源頭開始:提升教師自身的寫作素養 2001年,為提高語文學科的教學水平,某市專門作出了有關規定,九年制學校1至5年級的語文老師,每學期寫作量不少于1萬字,6至9年級的語文老師不少于1.5萬字。現代作家沈從文在高校任老師時教授寫作課,每次布置一個題目,他就從各個角度先寫幾篇,貼在教室的墻壁上,有時甚至密密麻麻貼滿好幾面,讓學生看了以后回去自己寫。這確實是講授作文的好方法,但我們對語文老師要求可不能太高,沈從文是以作家的身份去擔當老師,而我們的老師不可能是作家,而且作文只是語文教學中的一部分,所以并不能苛求語文老師一定要寫得一手好作文。 作文是語文教學的重要部分,作為老師,有理由而且也應該寫好文章,既然是中小學生的文章,對老師來說應是小菜一碟,應該篇篇佳作。但真正寫時肯定會碰到問題,這時就會知道寫作是多么難的事情,而且他們在寫時也會發現考試時所提倡的格式化的文章多么沒有美感,這樣他們才會在自己的教學中做些改革,久而久之會使我們現在整個的教學方法有所改變。 劉國正先生說:“你要教會學生寫文章,自己要先樂于和善于寫文章,教起來才能左右逢源。猶如游泳教員自己要專于游泳,鋼琴教師自己要精于彈琴,道理是很簡單的。”他還說:“但看我們的老一輩語文教育家,無一不是文章能手,他們的教學藝術和文章藝術是相輔相成,水乳交融的。如果在不久的將來,從我們語文教師的隊伍中涌現出一大批文章能手,很值得我們為此開一個慶祝會,因為這正是提高作文教學質量,乃至提高整個語文教學質量的一項基本建設。”劉國正先生呼吁教師寫好“下水作文”,看似要求高了一些,實則是一種科學的建議,是一個起碼的要求。 教師寫下水文一方面能激發學生寫作的興趣,能避免教學中的許多誤區(如最常見的命題作文,命題往往脫離學生的生活)。另一方面,所謂“實踐出真知”,只有老師自己動手,他才會懂評價學生作文,如果一個題目他寫不出,他就可以更寬容學生的作品,也可以學習他們作文中的精彩;如果一個題目他寫得很好,那講授就有了依據,學生學習也有方向。這實在是教學相長的好辦法。在作文教學改革之中,教師勤于動筆不僅是言傳身教,更重要的是通過寫“下水”文,教師能真正體驗寫作規律,在教學中把寫作規律和教學規律更好地結合在一起。 廣大教師隊伍中,有一些是熱愛文學,甚至是著名文學家,他們被稱為教師作家;在作家隊伍中,也有一些當過教師,熱心于教育的更是不計其數。這些人應該成為作文教學改革的中堅力量,只有他們既對寫作規律有著十分真切的體驗,也對教育教學規律十分在行。呼喚作家型教師,要廣大語文教師成為一個作家,要求過高,在實際工作中,要求語文教師寫下水文,增加教師對寫作規律的體驗,是解決向作家型教師轉化的一個重要而且是主要的途徑。 作者認為,寫下水文其實并不難,教師在為學生寫評語就是一次很好的下水機會。但調查發現,我們許多教師寫評語不是“八股式”圖快,就是隨意評說。寫評語實在應該認真對待。下水文不妨從寫好每一句評語開始。此外,作者向我們的教師推薦老教育家張中行先生的《寫作雜談》一書,雖然它寫于十余年以前,但對于寫作的規律性東西談得深入而淺出,不失為指導教師自己寫作和教學學生寫作的較好參考書。 從教育機構的角度來說,設立專職的作文教師不失為一要最佳出路。 四川師大的馬正平教授則認為當務之急是培養一批專職作文教師,這些教師不僅要掌握寫作的基本規律、方法,而且還要能夠和學生一起完成每次的課堂作文并力求高于學生水平。“一方面能讓教師更好地了解寫作中的難題以便在以后的教學中有的放矢,另一方面對學生而言,教師作文也是個示范。” 目前各地都有一些采用這種做法的學校,效果良好。這有待進一步研究。 2、教師要提高了解學生的能力,學習作文命題與批改的藝術。 教師自己的文章寫得再好,如果不能有效地將自己的這種寫作體驗傳授給學生,提高學生作文水平也將是空談。而要有效地將自己的寫作體驗傳授給學生必須注意二個方面,一是我們大家都在深入探索的如何教的問題;二是教之前要很好地了解學生。 教師命題時應當考慮策略。關于命題,一般的做法是教師只是結合教材,或單憑自己的見解命題,很少認真揣摩學生是否具備了寫作的生活素材,是否有話可寫,結果是學生冥思苦索、七拼八湊寫出的文章,既無血肉之軀,更談不上真情實感,往往內容干癟,無病呻吟,令人難以卒讀。久而久之,學生視作文為畏途。筆者在認真解讀新課程標準后,認為作文教學的目的不在于學生能寫出什么大作品來,而是通過作文教學,鍛煉學生綜合運用語言、語感、思維的能力;因此,作文教學應當是使學生在不斷運用語言、語感、思維的過程中提高這種能力,這就需要學生多寫多練。教師命題應當通過自己各方面的信息來了解學生,把握他們的思想,命的題目能讓學生有話可寫,樂于去寫,愿意多寫。 關于批改,教學現實中存在著成人化的嚴重傾向,這在《“立體化”作文評價體系》一節中談及到了,此不贅述。 3、與時俱進,關注教學法、寫作學理論的發展,時代的變化等。 作者在讀大學時,語教法教材和寫作學教材都是八十年代出的,新大綱、新課標、新的教學思想、新的教學方法與手段等都沒有在教材上體現出來,很不適應教學實際需要。二十年來,我國的寫作學從無到有,進步不少,作為一名語(作)文教師應當關注教學法和寫作學研究的最新進程,從中吸取營養。現在我們的教師除開參加繼續教育或骨干教師培訓外,很少關注這些東西。 教無定法、文無定法,注定作文教學向更深的層次發展,對我們的教師來說有間無間探索的空間。結合時代精神與最新教法和寫作學理論研究成果,在教學課堂勇于開拓,大膽創新,作文教學才能最快地走出困境,走向健康發展的軌道。 三、作文教學中學生心理障礙的“解放” 在作文教學中解除學生心理障礙有二個方面,一是注意作文起步時不讓學生形成心理障礙,二是想法解除已經存在于學生心理的障礙。 1、作文起步最重要 ①、在作文起步時教師宜多鼓勵,少命題。讓學生大膽寫作,教師當慎重評點。這主要是做到讓學生“倘見為文之易,不見為文之難”, ②、在課外閱讀上不鼓勵看“作文選”,要看經典,看名著,看大作,這樣不僅可以擴大學生的視野,更重要的是從一開始就在學生頭腦中形成了大作文觀,不拘尼于作文的外在形式,不“為作文而作文”。有文獻表明,作文選在市場上暢銷,在學生“盛行”,這也正揭了語文教師不善教作文的短。在哈爾濱市第136中學,學生們紛紛反映老師的作文課講得“沒勁”,大家都不愛聽。還不如回家看“作文工具書”呢! ③、要求可以放低一些,但不鼓勵模仿。劉錫慶指出:崇個性、重創新,是作文的生命和靈魂。“作文”與“創作”也有不同,但只是學生和作家的不同、青少年和成年人的不同、習作和發表的不同等,它們共同的都是寫作主體一種“物——意——文”的綜合、轉換:只不過小學生有小學生的綜合、轉換,中學生有中學生的綜合、轉換,大作家有大作家的綜合、轉換而已。 因此,我們的作文起步教學,一方面要求可以放低一些,起步時雖然要求低、慢,但引導學生走上“正道”之后,作文教學的步伐就會加快,會取得良好效果。另一方面不鼓勵學生模仿,尤其是教師明言指出學生可以模仿,劉錫慶教授已經把理由說得很充分了。 2、找準切入點,選一條好路,一條教師熟悉的路,“放手”讓學生自己走。 國內有許多這樣的做法。傳統的做法是強調學生寫日記,但日記的練習與學生學習作文同步的,還談不上有“引路”的問題。用看圖作文的形式來訓練學生寫話、寫段、寫文,再命題作文是以前語文教材作文教學內容的大致編排體系,可以說是將圖畫引入到作文中,以圖畫為學生作文引路。近年來,浙江鄭宏尖開展了“音響作文”,將聲音引入到作文中來;湘西民師附小(現海南)教師騰昭蓉更是開展了“童話引路”教改實驗并在國內產生較大影響,明顯用童話來為學生作文引路。從看圖作文到童話引路的一次飛躍是,引導學生“上路”的由作文以外的角色(圖畫)變成了作文門內的角色(童話);此外,全國各地“故事引路”“科普引路”等實驗愈來愈多。筆者提倡以書信、新聞、剪報、兒童詩、古詩等來為學生引路。其實這種引路均是為了解放學生畏難情緒,讓學生學習作文的第一步走好!只有學生對學好作文有信心,才能積極地去學,才能學好。因此,每接收一個新班的第一堂作文課時,首先是要告訴學生作文并不難。“我手寫我口”,作文就是用筆說話嘛。你怎么說就怎么寫,怎么寫就怎么說。誰不會說話呀,只要會說話,會寫字就會寫文章,從而清除學生對作文高不可攀的恐懼感。 “引路”的實質是運用“先放后收”理論。北京師大中文系劉錫慶教授指出我們現在普遍存在的問題是:“放”得很不夠,而“收”得又過早、過苛。“命題”過多,“限制”過多;在“怎么寫”的問題上“框框”也不少;“批改”上改得過多、過死,不僅是做無用功,且極大地挫傷學生寫作積極性。始終未“放”,始終在“收”,收得過酷,想象的翅膀被折斷了,思想、心靈都飛騰不起來。劉教授所說的挫傷學生寫作積極性的嚴重表現就是帶來心理障礙。因此,劉錫慶教授認為開始時要讓學生寫放膽文。寫放膽文的一種新嘗試就是“引路”,至于用什么來引,我想教師應當各有其法。機械地學習別人的方法不僅不一定切合現實情況,還會在整個作文教學圈子里形成“教有定法”的怪現象,是違背科學規律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