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講 讀龍尋睛
上一講我們討論了積極模仿的寫作途徑。我們說道:“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要逐漸地看出越來越多的文章的“門道”,把作文與閱讀有機結合起來,這樣才能積極地模仿好的文章。以前我們還說過,要豐富作文材料,開拓作文思路,必須讀好兩本書:一本是有字的書(真實的書),一本是“無字的書”(社會、自然)。不僅如此,讀書,也是青年人成長的重要條件,“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無論是學作文,還是學做人,都離不開讀書,離不開讀好書、會讀書。當然,我們在這里,主要地還是要研究讀書和作文的關系。為了提高作文技能,我們應當怎樣來讀書呢?
我們都知道成語“畫龍點睛”,別人寫好了書、寫好了文章,畫好了“龍“、點好了“睛”,讓我們讀,我們怎么讀呢?我們就要“讀龍尋睛”,找到別人寫到文章里的“眼睛”。
一本書,一篇文章,我們讀了之后,要體會它的整體思想、意境,這好比看到了“龍”的全貌,這也是很重要的,我們讓大家適當地讀長篇,主要意義就在于此;但是,思想和意境的核心、要記憶的東西、對你啟發最大的東西往往只有一點或者幾點,這就是我們所說的“眼睛”。
“讀龍尋睛”只是個比喻,嚴格講,文章的眼睛和畫龍的眼睛是不一樣的,真正找到文章的眼睛還是不容易的。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兩點:
1、畫龍的眼睛可以一目了然,而文章的眼睛卻要你思考尋找,讀了書,不思考、不總結分析,你就不知道文章的眼睛在哪里,嚴格講,你的書也就白讀了,你想通過讀書提高寫作技能的目的也就達不到了。
2、畫龍的眼睛只有一只或兩只,而文章的眼睛卻可以是多只。這是什么意思呢?同樣一篇文章、一本書,不同的人、不同的需求、站在不同的角度,可能得出不同的感受,誰的感受最深刻、最新穎、最能解決他的實際問題,誰找到的眼睛就最漂亮。
下面,我們來讀兩篇作文,這兩篇作文都是讀《畫蛋》的讀后感!懂嫷啊氛f的是文藝復興時期的畫家達·芬奇的故事,達·芬奇小時候拜名畫家佛羅基奧為師,老師要他從畫蛋入手,經過長期的藝術實踐,他成為畫壇上一代宗師。下面這兩篇作文找到的《畫蛋》的“眼睛”就不一樣。一篇是練好基本功,一篇是“名師出高徒”——老師要會教、學生要會學。
從畫蛋練功想到的
我讀了達·芬奇畫蛋的故事,受益不淺。達·芬奇童年開始學畫畫兒時,他的老師總是讓他畫雞蛋。他畫得不耐煩了,于是問老師:“您天天讓我畫雞蛋,這不是太簡單了嗎?”老師嚴肅地說:“你以為畫雞蛋很容易,那就錯了,在一千只雞蛋中,沒有兩只形狀是完全相同的,就是一只雞蛋,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形狀也不一樣。我讓你畫雞蛋是要訓練你的眼力和繪畫技巧,要看得準畫得快。”訓練眼力和繪畫技巧是學畫畫兒基本功,達·芬奇按照老師的教導苦練基本功,從簡單到復雜,最終才成為世界著名的繪畫大師。由此可見,要想做好一項工作或學習一門技能,必須先得練好基本功,只有練好了基本功,才能逐步提高技能、技巧,最終達到奮斗目標。
我們現在是學生,主要任務是學習。在學習上更需要練好基本功。學習是一件非常艱苦的工作,要想使學習成績提高,必須先要打下堅實的基礎,練好基本功。比如數學中的計算能力,語文中的讀寫能力都是基本功。而這些基本功又必須認真耐心地去練習,不然就不會有真才實學。
回憶我在小學學習語文時,老師常布置我們抄寫字詞和拼音。我有時就不耐煩,覺得做這種練習沒什么用處。其實,老師是在訓練我們的基本功,為以后的閱讀和寫作打基礎。升入中學以后,我按著老師的要求繼續練習,詞匯漸漸豐富起來,在閱讀時,障礙就少多了,作文也比以前通順了。漸漸我悟出了練好基本功的道理。
在小學,我們所學的一切是為上初中打基礎。升入初中后,我們所學的課程又是為上高中或走向社會打基礎。因此,我們現在必須認真學好各門課程。只有現在練好基本功,打好基礎,將來才能成為國家的有用人才。
讀《畫蛋》有感
人說“名師出高徒”,這話實是不假。依我看,這原因有二:其一,是師之教有方;其二,是徒之學不怠。離開了這兩條,既稱不上“名師”,也出不了“高徒”。名畫家佛羅基奧手下出了一代宗師達·芬奇,便是很好的一例。
當達·芬奇投師于佛羅基奧時,佛羅基奧沒有首先教他創作作品,卻要他畫蛋,這是佛羅基奧與凡人不同之處。十幾天只是畫蛋,芬奇自然是不耐煩了,這時,那位名畫家告訴他意義所在:他的目的是嚴格訓練學生的細致觀察與準確描繪形象的能力。這正是佛羅基奧的“有方”。正是由于這有方,才使芬奇日后得以功成。
我也曾有過一位“有方”的老師,不過她不是什么有名的人物,只是一個大我幾歲的女孩子。幾年前,我請她教我拉小提琴,她先問我做事有無耐心,我不明白她的意思,自然是回答“有”。開始學習了。她先給我做了示范,看著她那嫻熟的表演我真羨慕?奢喌轿視r,她卻讓我練習拉空弦。幾天過去了,她給我的任務還是如此。她告訴我,拉空弦是基礎,只有練到了運弓自如了,才可拉曲子。現在想想,她這話實在有理。是的,她不是什么“名家”,卻也是個會做老師的人。
然而,我并沒有成功,又拉了幾天空弦,我聽到的總是那單調的“拉拉”的聲音。哪有一點兒我為之陶醉的樂聲呢?我一煩之下,一弓挑斷了琴弦,發誓再不學了,于是我的提琴只好休息了。由此我想到,師固然要有方,更重要的是徒要不怠。芬奇的成功,關鍵的一點就在這里。他刻苦地練習,用心學習,正是經過長期艱苦的藝術實踐,終于創作出許多不朽的作品。而我的失敗,恰恰也在這里。怕艱苦,在困難面前懈怠,終究要失敗。
不僅學習藝術是這樣,文化知識的學習也是如此,要從一點一滴的細微之處學起,只有打好基礎方可學出成績。
我喜歡寫作,真羨慕那些作家,而我的老師卻要我天天記札記,把所見所聞的小事都記下來。當時我不明白老師的意思,只是堅持了,F在,當我一本本地翻看那一摞札記時,方悟出了老師的用意:她是讓我練基礎,積累材料,一點點地提高啊!所以,我在寫作上的進步——雖然它微小——是老師教之有方的結果,同時也是自己沒有懈怠的結果。
芬奇畫蛋直至學畫成功和我的失敗與進步,都說明不僅教者要有方,學者更應不怠,這兩方面的因素結合起來,能有什么知識學不會,有什么事情做不好呢?!
………………………………………………………………………………………………………………
我們讀書找到多只“眼睛”,正常不正常呢?正常的。就一個人而言,讀同一篇文章,根據不同的需求,就可能找出不同的“眼睛”。比如,讀《生命的意義》,假如側重學習描寫,你就會重點體會這篇文章是怎樣實現環境描寫的;而如果側重學習作者的思想意識,那當然會有另一樣的體會了。就多人而言,找到的“眼睛”就更是不一樣了。但是,一定要有這個意識:盡量去找“漂亮的眼睛”,最符合書的原意、對自己啟發最大、和別人比較又最深刻、最新穎、最有創意。不然,你讀書的效果就相對不好。說到這,又回到作文的老話題上去了,我們就不多說了。
怎樣能做好“讀龍尋睛”呢?抽象地說,就是不斷提高自己的綜合分析能力;具體說,有兩個可行的辦法:一是記讀書筆記、二是寫讀后感。下兩講,我們將詳細討論。
☆ 練習 ☆
1、讀課文《生命的意義》,思考它的“龍身”,找一找它的“眼睛”,寫一篇讀后感。
2、有這樣一個故事。
在暴風雨后的一個早晨,一個男人來到海邊散步。他一邊走一邊注意到,許多卷上岸來的小魚被困在淺水洼里。用不了多久,這些小魚都會干死的。
男人繼續朝前走著。他忽然看見一個小男孩不停地在淺水洼旁彎下腰去棗他在撿起水洼里的小魚,并且用力把它們扔回大海。
終于,這個男人忍不住走過去:“孩子,這水洼里有幾百幾千條小魚,你救不過來的。”
“我知道!毙∧泻㈩^也不抬地回答。
“哦?那你為什么還在扔?誰在乎呢?”
“這條小魚在乎!”男孩兒一邊回答,一邊拾起一條魚扔進大海!斑@條在乎,這條也在乎!還有這一條、這一條、這一條……”
請根據以上故事作文。文體不限,題目自擬,字數1500字左右。
(這是中國青年報組織的全國中學生作文大賽第二賽季的題目,這次練習先討論你找的這個故事的“眼睛”是什么?以后再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