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國以來,中國進行了八次課程改革,可謂為數不少。此次課程改革勢在必行,非改不可。從中央到地方,都在教育部門大力宣傳課程改革,F在大力提倡的素質教育,是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期提出的,但是,直到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中期,才真正的在全國教育界明確素質教育理論。而此次課程改革,也是經過多年的理論研究,是對素質教育具體化的表現。
面對課程改革,卻存在很多的尷尬。
一、 課程改變了,考試制度沒有改變
課程改革了,新的課程標準出臺了,相應的教科書改變了,但是,唯一沒有變化的是考試制度。省級重點中學仍然是重點中學,仍然是學生們的奮斗目標,考取省級重點的學生人數是學校名氣的溫度計、晴雨表。在當今的教育形勢下,學校要保證生源的唯一出路,就是每年中考考上重點學校的人數。這與課程改革之前,沒有任何變化。教師們一方面要提高學生的考試分數,一方面要學習新的課程改革理論,將課程改革的理念帶進課堂。而此次課程改革的最重要的標志是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曾經聽過一位市級教研員的培訓,他說過,學生是主體,學生有選擇學習的權利。那么,是否可以理解為學生也有可以選擇不學習的權利?如果學生選擇不學習,教師又應當怎樣做?能否理解為學生不選擇學習是教師的過錯?學生選擇不學習,或者是不學習某些科目,怎么能不影響考試的分數?
二、 學校開始課程改革了,家長們理解課程改革嗎
教育是關系到國家的大事情,可是社會有多少人理解課程改革的必要性?家長們又有多少人明白課程改革是什么?家長只要看學生的分數,看學?既≈攸c學校的人數。說來說去,課程改革仍然是專家的事情,是教師的事情,是教育界的事情。讓學生進行綜合實踐,學校首先考慮的是學生的安全問題。因為,現在學校打官司,基本是屢打屢敗。你讓學生做社會實踐,學生出了安全事情,誰承擔責任?你讓學生做社會調查,家長們想到的是這樣做會不會耽誤學生的學習成績。你讓學生搜集資料,家長們考慮的是有這個必要嗎?考試考這個內容嗎?
三、 公辦學校課程改革了,民辦學校課程改革了沒有
民辦學校紛紛出爐,打出的旗號就是學生的升學率,要保證每年考取省級重點學校多少人。在現在生源越來越少的情況下,許多公辦學校為了生源發愁,唯一的做法就是提高學校的升重率。身為教師的人都知道,要想提高升學率,就要對學生進行反復的訓練,就是要大量的做題。朋友的孩子在一所私立中學讀初中,說到學校的管理非常嚴格,給學生創造了極好的條件:早晨五點半起床,進行早鍛煉,然后吃早飯,上早自習;中午必須睡午覺,晚上自習上到九點半鐘,回宿舍洗漱睡覺。很有規律,可是,公辦走讀學校,根本做不到這一點。學生每天要做大量的試題,有些知識明顯的超出了課程標準。問起他課程改革的事情,朋友一臉的茫然:改革?能夠讓孩子考上重點高中就行了。民辦學校得天獨厚,從資金到管理方法,都與公辦學校有著天壤之別。
四、 課程改革了,相應的設施跟上了沒有
課程改革,需要學生動手,參與到教學活動中。物理、化學、生物增加了很多的實驗,但是,要百分之百得開勸這些實驗,就需要增添相應的設施,添設施,就學要經費,經費從何而來?都說中國是窮國辦大教育,可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有經費,怎么添置設施,怎樣保證實驗開齊?
五、 課程改革,教師的觀念更新了沒有
學校都在說著課程改革,但是,正如專家所言,真正的課程改革要*一線教師。從上而下的理論固然完美,但是具體實施者是否真正的理解了課程改革的意義和實質?要真正的理解,就需要學習,需要培訓。談起培訓,就需要費用,需要時間?纯磳W校教師的課程表,幾乎是排得滿滿的,什么時間學習?每天要備課,要批改作業,要輔導學生,要開會,要參加這樣那樣的活動,諸如此類,哪有時間學習?回到家里,還要和其他人一樣忙著做家務。不能學習,怎么能夠提高?怎么更新觀念?尤其是工作多年的教師,已經形成了一定的定勢,固有觀念、原有的經驗,可謂根深蒂固,怎是一朝一夕改變得了的?更何況還有大大小小的考試,這樣那樣的統一考試呢。保證學生的成績才是第一位的。
六、 課程改革了,評價標準改變了,怎樣評價呢
課程改革提出要有原來的單一評價學生轉變為多元評價學生,可是評價標準是什么?要求學生搜集資料,寫小論文,可是,學生會寫論文么?指導過學生怎樣寫論文沒有?相當一部分的學生的所謂論文就是七拼八湊的拼盤,沒有什么新的觀點,更不要說價值了。我曾經聽過一堂地理課,學習水資源。根據三維教學目標,除了了解中國的水系,還要培養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珍惜寶貴的水資源。應當說,這樣的教學目標比起以前的教學目標是更加切合實際,但是,初中學生說出的節約用水的方法,小孩子也說得出,節約用水的觀念樹立了沒有?我覺得根本沒有,因為學生洗拖布的時候,依然是將水龍頭開的很大。用完稅后,依然不會關上水龍頭。如果按照多元評價的標準,注重過程性的評價,怎樣評價這些不關水龍頭的學生呢?
所以,課程改革,不僅僅是專家們的理論設想,不僅僅是學校的教學方法,不僅僅是教育界內部的事情,它要得到全社會的共識,它要循序漸進,才會真正順利地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