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是否有禪讓制度
相傳,堯把帝位讓給舜而不傳給兒子,舜把帝位讓給禹,禹又準備把帝位讓給伯益。所受禪讓的人,需經過四岳的討論、推舉和政績的考驗后,才能踐天子位。這就是古史傳說時代的禪讓制度。它最早見于《尚書》的記載,戰國諸子百家爭鳴,有肯定意見,也有否定的說法,而且往往一人兼持二說。這樣,上古時代是確實存在禪讓制度,還是某些學派作為托古改制而捏造的,便成了問題。
《尚書》的《堯典》、《舜典》、《大禹謨》等篇說,堯在位七十年,年老體衰時請四岳推舉繼承者。經過一番討論,推舉了鯀。堯要他治理當時危害甚大的洪水。鯀治水不成被廢,四岳重新推舉舜,理由是舜有盲目的父親和不善良的母親,弟弟又很驕傲,而舜相處得很好。堯就對他進行全面的考驗,結果舜比人們想像的還要有才能,于是踐天子位。后來,大禹治水成功,舜把帝位傳給了他。禹又準備傳位于伯益,結果天下民心歸向禹子啟,禪讓制度遂遭破壞!墩撜Z》、《墨子》、《呂氏春秋》、《韓非子》、《史記》等,都肯定禪讓制度的存在!稇饑摺酚涊d了燕王噲相信古有禪讓之制,而把王位讓給其相子之的故事。
《孟子·萬章》一方面否定堯讓舜、舜讓禹,一方面又承認堯薦舜于天,舜薦禹于天。堯卒后,舜避堯之子于南河之南,天下諸侯凡有朝覲、獄訟、謳歌之事,都到舜那兒去而不到堯的兒子那里去。舜死后,天下諸侯也是這樣。考孟子本意,或在強調舜、禹本身具有賢德而踐天子位,而不在于受禪!盾髯印ふ摗穭t堅決否定有禪讓這回事,理由是天子不,僅“勢位至尊,無敵于天下”,而且“道德純備,智惠甚明”;他們治理天下,所有百姓都心悅誠服,怎么會有禪讓之事呢!因此,他斬釘截鐵地指出,堯舜禪讓是“淺者之傳,陋者之說”。
有關上古是否有禪讓制度的問題,或肯定,或否定,一直爭論到近代。夏曾佑《牛國古代史》認為禪讓是一種選舉制,屬貴族政體,也是孔、孟、莊等托古改制之說。顧頡剛作《禪讓傳說起于墨家考》,明確提出墨家學振杜撰了禪讓的傳說。理由匙<商書久中《堯典》、《舜典》等和《論語·堯曰》、《荀子·成相》均為后人偽作;禪讓說符合墨家“貴義”、“尚同”、“尚賢’’的主張,墨家學派內部實行的正是禪讓制度。郭沫若《中國史稿》則說禪讓制度反映了部落聯盟議事會的情況。翦伯贊《中國史綱要》和范文瀾《中國通史簡編》也都主張禪讓傳說是原始社會軍事民主主義特點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