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也是世界文化名人之一,其思想的博大精深,對后世的巨大影響,是無與倫比的,故又有“至圣先師”的美稱。對這樣一位文化名人,人們當(dāng)然很想了解一下其身世。據(jù)《史記·孫子世家》記載:“孔子生魯昌平鄉(xiāng)用邑。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紇。”今人往往會(huì)以為他的父親姓叔梁,名紇。如果他的父親姓叔梁,那么孔子自然該姓叔梁。其實(shí)這是一種誤解,是由于不了解當(dāng)時(shí)人們的稱謂習(xí)慣而造成的。
上古時(shí)期有姓也有氏。姓是一種族號(hào),氏是姓的分支。由于上古的姓氏制度和封建制度、宗法制度有密切的關(guān)系,所以貴族有姓氏,一般平民沒有。貴族中女子稱姓,男子稱氏,這是因?yàn)槭鲜怯脕怼懊髻F賤”的,而“姓”是用來“別婚姻”的,二者的作用不同。
這里就男子的稱氏的情況作一簡單介紹。大致說來有以下幾種情況:
一是諸侯以受封的國名為氏。如:鄭捷:即鄭文公,“鄭”是受封的國名。宋王臣:即宋成公,“宋”是受封的國名。
二是卿大夫及其后裔則以受封的邑名為氏。如:屈原:“屈”,古邑名,今在山西吉縣。解狐:“解”,古邑名,今在河南洛陽。
三是以所居地名為氏。如:百里孟明視:秦國的大將,姓百里,名視,字孟明。“百里”是他的父親百里奚所居之地。東門襄仲:“東門”及其所居之地。
四是以官名為氏。如:司馬牛:春秋時(shí)期宋國人,名耕,字子牛,孔子的弟子。“司馬”是官名。 司徒帽:人名。“司徒”官名,主管教化。
五是以祖先的字或溢號(hào)為氏。如:孔丘:是宋國公族孔父嘉后代,“嘉”是名,“孔父”是字。孔子就是以其先祖孔父嘉的字為氏的。孔子的父親叔梁紇,是字叔梁,名紇,并非是姓“叔梁”。所以,孔子姓“孔”而不是姓“叔梁”。莊辛:周人,是春秋五霸之一楚莊王的后代,以其先祖楚莊王的謚號(hào)“莊”為氏。
此外,還有以技為氏的,如巫、陶、甄等。
以上談的幾種取氏辦法,是就先秦時(shí)期的情況而言的。應(yīng)該指出的是,即使在先秦時(shí)期,也并不是人人都有姓氏的。姓只是具有一定身份的人才有的。如果一個(gè)人本來有姓,后來淪落為卑賤的隸語之流,姓也就失掉了。至于氏,得自于世公官邑,身份地下的自然也無從具有。到戰(zhàn)國以后,人們以氏為姓,姓氏逐漸合而為一,漢代則通謂之姓,并且上自天子下至庶人就都能有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