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古代稱謂中,有一種在全世界可謂獨一無二的現象,就是為了尊重別人而用避諱的方法改變原有的稱謂而形成一種新的稱謂。
避諱之俗,最早見于春秋時的魯國,但在整個先秦時期發展很慢。秦統一六國之后,避諱逐步被推廣開來。從秦漢到唐宋,避諱的總趨勢是愈來愈嚴,在宋代達到極盛。元代大幅度降溫,明清時也講避諱,但比較寬松。
避諱的方式很多,大致可以歸納為三種:改字法、空字省字法、缺筆法。
改字法,以同音字、同義字、近音字、近義字來代替應避諱之字,這是最常用的方法。秦始皇統一中國后,第一次在全國正式實行統一的避諱。秦始皇名“政”,全國不得用“政”及其同音字。正月或改稱“端月”,或改讀音為“征”,這種讀正月之“正”音為“征”的習俗,一直保持了下來。
空字省字法,在書寫中遇到應避諱之字時,或空一格,或畫一個方框,或干脆將此字省去。這種省字法用于人名,就成為一種諱稱,極易使人產生誤解,如杜佑《通典》卷中有這樣的話:“大唐武德中,太宗圍王充于東都”。這個“王充”,本指隋末唐初赫赫有名的王士充。唐代避太宗李世民之“世”字,或改寫為“代”,或省去。
缺筆法,就是在寫字刻書時遇到應避諱之字,不改不空,而將該字少寫一筆兩筆,表示自己并未直書該字,但又不影響讀者對文義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