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汀豆腐干
“中國的豆腐也是很好吃的東西,世界第一。”這是瞿秋白烈士在長汀獄中寫《多余的話》中的最后一句。瞿秋白同志對豆腐的贊語,與他在獄中常吃長汀豆腐是有關系的。據《天祿識余》記載,豆腐為西漢淮南王劉安(公元前179年至122年)門下術士首創,至今已有2000多年,可謂世界上最早之“化學”食品。長汀豆腐干始于唐朝開元年間,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
豆腐食品營養豐富,老幼皆宜,已成為我國人民的家常美肴。長汀豆腐的制法與其他地區不同,采用酸漿(酸的豆腐水)作媒介。制作時適當控制火候,用大瓢盛大酸漿往速效中徐徐注入,使豆腐腦緩緩凝結,再經濾壓而成。因此,長汀豆腐鮮嫩可口,不酸不苦,用它制作的各種食品,如東坡豆腐、瓤豆腐、銀荷包、豆腐餃、生氽滿丸、徽州丸等,風味獨特,久食不厭。而居汀州八干之首的長汀豆腐干,尤以制作精細、配料講究、風味獨特、味美可口而馳名中外。
據閩西電視制作中心發言人就《客家風情》答各報記者問時說:“孫中山先生的先祖曾居住長汀的河田。”河田是做豆腐的主要鄉鎮,民間亦曾傳聞孫中山的先祖曾以做豆腐為業。明朝朱元璋的大將朱亮祖帶兵駐汀州,吃了長汀的豆腐干后大加贊賞。清末汀州左營把總邱洪得(長汀人,又名禮果),調臺灣晉升千總,留戀家鄉風味豆腐干,便寫信并匯上路費給河田擅長制豆腐干的親族邱球章,請他去臺灣專做豆腐干。
長汀有許多古樸美麗的村莊座落在崇山峻嶺中,“千里鶯啼綠帥紅,水村山郭酒旗風”,不論村莊大小,必有豆腐干和酒一起經營的“太白遺風”店。本地的樸實農民、浙江的香菇客、江西的淘金老俵及各地來往旅客,經過酒店小憩,皆喜歡沽一碗米酒,買一塊豆腐干,慢飲細嚼,豆腐干的香、咸、甜、韌,令人回味。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群英聚會;抗日戰爭時期,革命志士云集,慕名都要品嘗長汀豆腐干的風味。璀在臺灣的知名人士林藜,于1974年3月15日至1975年6月,在臺灣報紙連載的《萍蹤識小》里談到他早年旅游長汀時吃過的豆腐干時說:“長汀的豆腐干,每塊約六七寸見方,有女人手帕那么大,薄薄的帶五香味,與花生同嚼,雋美可口,洵為佐酒妙品。”
長汀習俗,凡出遠門的人,必帶豆腐干饋贈親友,到外地求學和出國留學的學子,父母必多備豆腐干囑其沿途和到達后吃,以豆腐干和和異鄉水土。長汀誘居國外的僑胞,回鄉探親返回時也情帶豆腐干。民國初年,長汀豆腐干以李長春所制最為出名,三十年代以王俊豐、廖吉成店的為最佳。
1980年11月1日,在山東泰安召開的第一屆全國技術成果適合山區經濟技術開發交易會上,長汀醬油豆腐干因為具有獨特風味,一開始就被搶購一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