乒乓馃
傳統小食。南宋末年,揭陽縣人為避戰亂,抵御饑餓,以鼠曲草混于糯米中碾成糯粉,制成鼠曲馃。由于鼠曲草的香味,使這馃品令人喜愛,后又采用檳醅麩為馃餡,制成檳醅馃。明清時已在潮州一帶揚名,并傳名海外。晚清揭陽縣城南門有一李姓師傅,專門經營檳醅馃,他既保持原有的風味特色,又在馃品外涂一薄層花生油,使檳醅馃更為暢銷。20世紀50年代初,外地人在揭陽買檳醅馃時,訛念為乒乓馃而流傳下為。傳統的制法,馃皮要用上等糯米粉,加上適量花生油,經反復拌勻成稠泥狀;馃餡以檳醅麩為主體,加上熟砂糖,花生碎、芝麻、橙糕等。制作時,先取一小塊胚料,捏成圓薄片,放進適量的餡料,捏成圓馃型,然后用木模或陶模印出花紋,以豆腐膜作墊底,經蒸熟晾干后,乒乓馃便具有外觀清柔軟,里面香脆甜的優點。食時一般需再蒸軟,并以厚朥文火煎熱,使之皮酥餡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