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寧蕎酥
威寧蕎酥是威寧地區民間小吃名點,初產于明洪武年間,是以苦蕎面粉為主料加豬油等多種配料制成的糕點,香酥松散,味道鮮甜,口感清爽。品種有洗沙、白糖、水晶、火腿等。威寧蕎酥
威寧蕎酥是威寧地區民間小吃名點,初產于明洪武年間,是以苦蕎面粉為主料加豬油等多種配料制成的糕點,香酥松散,味道鮮甜,口感清爽。品種有洗沙、白糖、水晶、火腿等。綠豆粉,亦叫米粉。因其制作方法不同,又分為盤子粉和鍋粑粉。盤子粉是把磨好的米漿,舀入白鐵皮制長方盤內蒸熟;鍋粑粉是把米漿舀入鐵鍋中烙熟,兩面均成鍋粑狀粉成型后均成帶狀收藏。
原料:澄粉300克,生粉、豬油等適量。 調料:蓮蓉100克。 制作方法:蒸。先將澄粉用開水燙熟,加入少許生粉,豬油揉勻成澄粉面團,揪兩小砣分別用食紅、食黃揉成紅、黃面團待用,再將白色的澄粉面團下劑10個,包入蓮蓉餡心,捏成小雞坯子...
歷史:風豬,是貴州荔波布衣族地區的特產。清代《荔波縣志》記載:“本縣小豬特別肥嫩,風豬燒豬素有名。”如今,風豬已成為高級宴席上一道特色名菜。特點:用小豬腌制,風干而成。成菜肉質細嫩,滋味極鮮,異常適口。
牯臟節是苗族最大的祭祖儀典。傳說遠古之時,居住在這里的苗家子女多病,種植無收,為祈求祖宗神靈祛病賜福而殺牛祭祀,后世子孫,代代相傳。一般每十三年舉辦一次,每次連祭三年。頭年叫“起疆”,二年叫“續疆”,三年叫“剎疆”。
碗耳糕又名“娃兒糕”,形狀像一個小茶碗,因用“碗耳糖”制作,小孩特別愛食,故名。碗耳糕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是貴陽的傳統著名風味小吃,它呈金黃色(也有白色),有彈性,個大,綿、香、甜、略帶甜酒的發酵味,非常可口。
歷史:竹蓀又名竹參,屬真菌類,是貴州山區的著名特產,因為生長在茂密而潮濕的竹林中,故名。它質地細膩,味道鮮美,特別適合于制湯菜。70年代初,美國基辛格博士來我國訪問,曾品嘗了用貴州竹蓀烹制的“芙蓉竹蓀”,因其清鮮異常,受到...
原料:面粉500克,雞蛋150克。調料:水發竹筍500克,豬瘦肉500克、菜油、豬油、煳辣椒面、胡椒粉、鹽、蔥花、醬油、醋、麻油、味精、雞湯等適量。制作方法:蒸。竹筍洗凈切碎,用水氽,去掉異味濾干水分。
原料:吊漿糯米面500克,芝麻50克。 調料:白糖25克,菜油、堿等適量。 制作方法:炸。糯米淘洗干凈浸泡后,加水磨成米漿裝入布口袋吊起,待水分濾干后放置4-5小時,讓吊漿面自然發酵至略有酸味后,加堿、糖揉勻搓成長條,下每個約重25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