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馬說的讀后感(通用3篇)
關于馬說的讀后感 篇1
今天我讀了韓愈的《馬說》。
這是一篇關于“馬”的議論文:借議“馬”而論“人”。以“千里馬”比喻“人才”,而且開門見山:“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強調人才是需要有眼光的人去識別、選拔、使用的。然后回到現實,談“千里馬”也即人才的命運。最后提出“天下無馬”還是“不知馬”,即“有沒有人才”、“識不識人才”的問題,正是和開頭呼喚“伯樂”相呼應。
這都是文字本身所表達的意思,但在文字的背后,還隱含著一層些意思,需要我們去琢磨,去體會。比如我在讀“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從這連續的三個“不”中,我分明可以感受到作者“懷才不遇”的無奈和痛苦:他是如何急切地等待著一個“伯樂”。我想,這才是作者寫這篇文章的動因和主旨所在。
這種寓抒情于議論之中的寫法,很值得我們學習和琢磨。更是一次閱讀方法的實驗:如何在弄懂了文字本身的意思的基礎上,再去體會其“言外之情,之意”。
關于馬說的讀后感 篇2
人們常說“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這里人們所說的“千里馬”通常是指那種德才兼備、有才識或有特殊技能的人。然而,由于世間的伯樂不常有,就這樣,即使是千里馬,最終也只能被埋沒。
在《馬說》里可得知,“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因此“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這便是導致“千里馬常有,伯樂不常有”的根本原因。
現實生活中,“懷才不遇”的情況是常有的事。比如一個滿腹才學的研究生和一個普通的大學生同時受聘于一家公司,不善交際的研究生只懂埋頭在事業工作中,而不懂與上司套近乎,善于觀顏察色的大學生卻很會對上司溜須拍馬,阿諛奉承。就這樣,上司便很看好那位大學生,而忽略了那個滿腹才學的研究生,沒能提供更好的舞臺來讓研究生發揮他的聰明才智,由此而埋沒了很好的人才。同樣的條件,不同的個性和人生觀決定了各人不同的命運。
都說“世有伯樂,而后有千里馬”。問題是出在千里馬總是不能出現于伯樂的視線范圍內,而導致“懷才不遇”的情況很無奈地重復出現,并由此衍生很多人間悲劇,在一定的程度上阻礙了很多事的健康發展。歷數古今中外,多少賢人志士,由于無幸遇到伯樂,由此只能在默默中,痛苦地度過原本可能輝煌的一生。
因為統治者的不識人才,才會引發人們的疑問:“其真無馬耶?”其實,這不過是他們不知道罷了。作者通過這篇文章來表述千里馬的不幸遭遇,值得同情。
讀了課文后,我希望天下的統治者能夠學會善于識別人才,不要讓千里馬懷才不遇伯樂的慘劇屢屢重現。我相信在未來的世界,一定是千里馬常有,伯樂也一樣常有!
關于馬說的讀后感 篇3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這是《馬說》作者韓愈的觀點.
“世有伯樂與千里馬.”這是我的觀點.
我認為千里馬與伯樂是同時誕生的.因為在“伯樂”這個新名詞出現前,沒有所謂的千里馬;而在“千里馬”這個神奇的物種出現前,更沒有所謂的伯樂.于是假設:某年某月,千里馬與伯樂同時誕生并相遇相識.于是伯樂成就了千里馬——名聲遠揚,千里馬成就了伯樂——鑒馬大家,皆大歡喜.由此,我們不難看出,并非僅僅是伯樂在尋求千里馬.尋找,是雙方的事.
再談談當時的情勢,韓愈所在的朝代唐朝是中國古代相對鼎盛的時期,人才濟濟、英雄輩出.不由生疑:為何韓愈不在其之列?為何馬說中怨聲四起?答案是堅持!是爭取!“千里馬”們是否為自己的命運爭取機會?是否如毛遂般薦一下自己?沒有,從來沒有堅持!為了證明自己所謂的“志存高遠”,就做“無病之呻吟”,郁郁而終;就隱居山林,不諳世事;就安于現狀,全然忘卻了自己是千里馬,自己有能力更有責任去主宰這所有一切.沒有,完全沒有爭取!只是偶爾清醒過來,滿腹惆悵的跑出“馬棚”吶喊幾聲“誰主沉浮!”而已.
既然如此,那就怨不得伯樂了.千里馬不爭取機會、不愿展示自己而直接導致他們的悲慘下場.縱然伯樂尋遍萬水千山,踏破千百雙鐵鞋,終而只能坐在馬棚邊上嘆息:為千里馬悲哀,為自己悲哀.因為就是再有才能,如果自己早已放棄、早已屈服,那便無異于扶不起的阿斗.
這就引發我們深思.在愈加強烈的社會競爭中,怎樣才能立于不敗之地?除了必須的才能以外,我們必須要進取、必須要自主、必須要堅強、必須要爭取一切機會.如果甘于做個平凡人,那縱然有成萬雙手托舉你,你仍然只是個平凡的人.振奮起來,抓住機會,真正能夠拯救你的人只有你自己而已.至于伯樂,只是起輔助作用罷了.
因此,“神馬”遭迫,莫怨伯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