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地做老師讀后感(精選3篇)
幸福地做老師讀后感 篇1
拿到這本書,隨手翻閱了一下,就被其中課堂上學生精彩的展示吸引住了,迫不及待的從第一章讀起,內心完完全全被“生本教育”幸福地占據了。
且看——“課堂上讓學生主講,作業讓學生批閱,無論是抽考還是統考,學生成績穩居全鎮第一。”“因為能調動學生,效果就好。”“努力把繁重的課堂講授變為輕松機智的主持,讓學生從被動的聽眾變成課堂活動的主角,把課堂變成劇場,小品、相聲的舞臺。”“語文課重在自讀自悟,要通過多種方式讓學生進入大閱讀。”“真做不累,我是天天生本,每天快樂,享受生活。假做會很累。”
說實話,讀荊老師的文字,我的思緒又回到了幾年前。那時,我們校也刮起了一兩年的“把課堂充分還給學生”的課改風,而且是轟轟烈烈,小黑板,全組參與展示,小組圍坐,小組評價等等強制入課堂。后來因為種種原因就沒有再進行下去。再后來,我們的課堂“百花齊放”“隨心所欲”起來。現在,有的課堂上,老師講解像郁郁蔥蔥的森林,唯恐哪里漏掉什么。我是個很笨的人,經常在各家不同的教育觀中有點迷失方向的頭暈。再加上總是覺得任務多、課程緊,把課堂當學生的舞臺,充分讓他們展示,一開始他們弄不好,浪費了不少時間,我又沒有耐性等待他們展示的成長,因此,本來還沒有成熟地操作的我就丟掉了原來的大膽放手。現在的課堂,不是主持,而是占完完全全的主導加示范,有時候“導”的有些累。學生聽課狀態不佳時,我經常用強硬手段強制學生回到正常的課堂狀態,比如提問、罰站等,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不是自發釋放出來,我經常感覺自己手中像是有一根繩子,緊緊地拉著學生,自己一松學生就不往前走了。多么希望預習課上,學生自主學習,展示課上,老師輕松自在,只是適時點撥即可。
現在所接的班級,沒有尖子生,我期末考試后在總結這學期的措施時其中有一條是讓成績比較優秀的學生當小老師,訓練他們的思維,培養他們的口才。這學期,雖然有所關注,但還沒有完全放手,還沒有放心!
我憧憬荊老師的生本課堂,憧憬他們課堂上隨心所欲的展示,憧憬學生上上下下來來去去的自由,憧憬他們的積極主動。但我知道,課堂上的精彩呈現,是因為有一套完整有效的教育措施,如,預習措施、小組評價措施等。而所有這些,是有根的,荊老師的生本教育之根是“六心”——愛心,創造心,平等心,細心,耐心,關心。這才是教育的靈魂啊!
相信學生,相信歲月,相信種子的力量,把“生本教育”的種子種在自己的靈魂里,把“生本課堂”的種子里種在學生的心田里,相信,歲月能見證神奇!莫徘徊,莫猶豫,大膽地走在“生本課堂”的課堂教學之路上,收獲的將是課堂的異彩紛呈,將是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
幸福地做老師讀后感 篇2
最近讀李鎮西老師的《幸福比優秀更重要》,我有一些感悟。李鎮西老師就是就堅持在教育教學第一線的一個樸實的平易近人的老師,他對教育、對學生有著深厚的教育情懷。他作為一名聞名全國的教育專家,在我眼里,一點也不高大上,他踏踏實實地奉行著自己的教育理念——“樸素最美關注人性做教育,幸福至上享受童心做老師”,他時時刻刻享受著作為教師的幸福,用他的一言一行影響著老師和學生,旨在把他學校的孩子培養成正直、善良、勤奮、有幸福感的人。
實實在在做每一件事,沒有什么驚天動地的大動作,也不采用什么標新立異的新模式,就是把每天的教育工作入心,老師的工作要有心,孩子的培養要用心。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目的,組織各種實踐活動,走進孩子的心靈。老師不是神人,學生的教育也無法一勞永逸,在問題孩子身上不斷地反思自己,記錄自己,讓自己和孩子們共同成長。
反復讀了他對老師的四個建議這一部分,這是讓我反思自己最多的地方。李鎮西老師建議老師:“要永遠保持最初的那一顆純潔的教育心”,我的理解是對自己所從事的工作有熱情,有激情,對孩子有寬容接納之心,便更容易感受到教育的幸福。而我在這一點做得不夠好,農村孩子的成長伴隨著眾多問題,特別是留守孩子的問題更是層出不窮,又苦于孩子沒有父母的監管,農村老師面對學生大量流失又無計可施,所以我常常對目前的教育工作充滿困惑,幸福感大打折扣。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我從李鎮西老師身上受到啟發,獲得力量。我應該正視現實存在的問題,從學校的實際出發,永葆善良,堅持做好自己的工作。
另外,“要有閱讀的習慣。”這個建議讓我警醒,說到讀書,我也喜歡,但我從李老師的建議中發現了自己存在的問題,那就是我讀的大多都是一些純文學性的書籍,閱讀面太過狹窄,所教學科的專業書籍讀得太少,不利于自己的專業水平的提高,所以在以后的生活中我會努力調整自己的閱讀結構。
說起學生閱讀,我還特別欣賞李老師的大閱讀觀念,讓孩子通過閱讀各種有益的書籍拓寬自己的知識面,在啟發學生開展讀寫的活動中豐富自己,提高自己。
“要有寫作的習慣。”我平時在簡書平臺上也會寫一寫自己的小生活,發表一下心情文字,而像教育故事,課堂實錄,教育感悟所占比重太小。作為一名教師,愛自己的工作,就要積累一些有關教育的素材,豐富自己的素養,力求把寫作融入自己的日常工作中,在不斷的積累中獲取智慧,讓自己的經驗變得豐富,使得自己在教育教學中游刃有余,力求自己在與孩子共同成長的道路上越走越好。
我深知,一邊教學一邊讀書一邊記錄,我們剛開始堅持可能會很累很累,需要我們擁有堅韌不拔的內心支撐,但堅持著,反思著,收獲著,當我們為自己的工作注入了可持續發展的精神動力時,我們一定也會幸福著。
看看李鎮西老師心中的好老師標準,那就是成為一名“三好一會”的老師,即課上的好、班帶得好、分考得好、會轉化后進生。這是多么切合實際的標準,腳踏實地,一點也不虛無,我們通過不停的實踐、不停的思考、不停的閱讀、不停的寫作,不斷培養自己,成就自己,我堅信在教師這條路上會一路芬芳,也終會讓別人因為我的存在而幸福。
幸福地做老師讀后感 篇3
一個滿臉污垢,渾身血跡的人單獨坐在公路邊。明明在做著美夢,夢碎了,自己被無情的揣入人間,如同一個拾荒者般。紅藍燈在眼前閃爍,穿白大褂的人在奮力奔跑,自己如同一個看客,看著這慌亂的一切。慢慢墜入黑暗,什么東西都在離他而去,包括生命。蘇醒后的他成了個一無所有的拾荒者,慢慢拾起他所丟失的東西。
首先被拾起的是他的生命,活下去的動力。不禁想起佛教中的”應無所住”,告訴我們不可停留。在他自傳中曾寫道“上天賦予每個人時間有限,若不為自己命運疾走,那生命的痕跡就太短淺了。”正因為如此,他贏了,戰勝了黑暗之神。贏得生命是值得高興的,渾身的傷對他來說就不怎么重要了,生命只有經歷一次磨難才會于眾不同。
當醫生告訴他脖子里的傷與動靜脈只有1毫米,當醫生為他眼睛能否保住而爭論不休時,他與朋友談笑風生,似乎與己無關。這份心懷是別人所沒有的。他是一名演員,臉對他來說是那么重要,可他不再乎,因為活著。放眼現在社會,又有多少人明有白,要不就沒有那么富士康員工從高樓跳下。外貌只是外表,內心的強大才是真正值得人尊重的,只求外表但內心不強大的人如同空心蘆葦,一有什么風吹草動就會四處搖擺。而內心強大的人那,他就像沙漠中的胡楊,根緊緊抓著土地,無論多大的風暴,他毅力不倒。
然后,面對現實,接受已經發生的。好朋友的逝世,司機的判刑,自己工作暫停使得公司賠錢......一切的一切他都從容面對。
即使再猛烈的暴雨,也有雨過天晴彩虹乍現的時候,即使再悲痛的苦難,也有煙消云散淡出視線的一天,歷經劫難后,我們應該把創傷留在心底,再次滿懷希望踏上人生新旅途,畢竟人生還在繼續,陽光依舊燦爛。如同《功夫熊熊》中的經典名句“yesterday is history,tomorrow is mystry,but today is a gift ”那個’拾荒者’還在為他目標前進,朋友們,我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