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地做老師》讀后感(精選3篇)
《幸福地做老師》讀后感 篇1
拿到這本書,隨手翻閱了一下,就被其中課堂上學生精彩的展示吸引住了,迫不及待的從第一章讀起,內心完完全全被“生本教育”幸福地占據了。
且看——“課堂上讓學生主講,作業讓學生批閱,無論是抽考還是統考,學生成績穩居全鎮第一。”“因為能調動學生,效果就好。”“努力把繁重的課堂講授變為輕松機智的主持,讓學生從被動的聽眾變成課堂活動的主角,把課堂變成劇場,小品、相聲的舞臺。”“語文課重在自讀自悟,要通過多種方式讓學生進入大閱讀。”“真做不累,我是天天生本,每天快樂,享受生活。假做會很累。”
說實話,讀荊老師的文字,我的思緒又回到了幾年前。那時,我們校也刮起了一兩年的“把課堂充分還給學生”的課改風,而且是轟轟烈烈,小黑板,全組參與展示,小組圍坐,小組評價等等強制入課堂。后來因為種種原因就沒有再進行下去。再后來,我們的課堂“百花齊放”“隨心所欲”起來。現在,有的課堂上,老師講解像郁郁蔥蔥的森林,唯恐哪里漏掉什么。我是個很笨的人,經常在各家不同的教育觀中有點迷失方向的頭暈。再加上總是覺得任務多、課程緊,把課堂當學生的舞臺,充分讓他們展示,一開始他們弄不好,浪費了不少時間,我又沒有耐性等待他們展示的成長,因此,本來還沒有成熟地操作的我就丟掉了原來的大膽放手。現在的課堂,不是主持,而是占完完全全的主導加示范,有時候“導”的有些累。學生聽課狀態不佳時,我經常用強硬手段強制學生回到正常的課堂狀態,比如提問、罰站等,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不是自發釋放出來,我經常感覺自己手中像是有一根繩子,緊緊地拉著學生,自己一松學生就不往前走了。多么希望預習課上,學生自主學習,展示課上,老師輕松自在,只是適時點撥即可。
現在所接的班級,沒有尖子生,我期末考試后在總結這學期的措施時其中有一條是讓成績比較優秀的學生當小老師,訓練他們的思維,培養他們的口才。這學期,雖然有所關注,但還沒有完全放手,還沒有放心!
我憧憬荊老師的生本課堂,憧憬他們課堂上隨心所欲的展示,憧憬學生上上下下來來去去的自由,憧憬他們的積極主動。但我知道,課堂上的精彩呈現,是因為有一套完整有效的教育措施,如,預習措施、小組評價措施等。而所有這些,是有根的,荊老師的生本教育之根是“六心”——愛心,創造心,平等心,細心,耐心,關心。這才是教育的靈魂啊!
相信學生,相信歲月,相信種子的力量,把“生本教育”的種子種在自己的靈魂里,把“生本課堂”的種子里種在學生的心田里,相信,歲月能見證神奇!莫徘徊,莫猶豫,大膽地走在“生本課堂”的課堂教學之路上,收獲的將是課堂的異彩紛呈,將是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
《幸福地做老師》讀后感 篇2
張永琛的《幸福還有多遠》以長相漂亮、心底善良的卷煙廠女工李萍追求幸福的經歷做線索,揭示了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人們對于幸福的不同理解和追求。
主人公李萍在內外交困之際,將一條征婚啟事塞入煙盒,把命運交給了上天,愿意給吸到這盒煙,拿到這張紙條的男人做老婆。結果,年過四十,妻子已死的部隊首長吳天亮成了中彩之人。他按圖索驥,找上門來。李萍在反復思考,猶豫再三之后到了部隊與吳天明成婚,并過上了衣食無憂、備受呵護的官太太生活。這種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無憂無慮,清閑自在的天堂般生活,李萍卻覺得不幸福。她覺得自己成了一個無所事事的寄生蟲,她渴望工作,渴望勞動,她心懷追求和夢想。她覺得一個人靠著自己勞動,那才是幸福。丈夫為了愛妻生活的充實一些,無奈之下派手下王小毛給李萍送些書來看,以打發時間。一來二去,王小毛和李萍產生了姐弟戀情。后來,王小毛專業回到地方上,李萍依然舍棄了養尊處優的優越生活,毅然和吳天亮離婚,追到以承包出租車為生的王小毛跟前,心甘情愿與之結合,住著租來的房屋,干著擺煙攤的生意。直至王小毛死了,她還深深愛他。在她看來,幸福不是物質的富足,不是養尊處優,被人寵愛,而是和自己愛著的人在一起。幸福是一種精神的追求和精神的滿足。
文中的吳天亮是一個好人,他認為自己身邊的人都幸福就是自己的幸福。他追求的是贈人玫瑰手有余香幸福。
麗萍的姐姐李嵐,她認為幸福就是物質的富足。所以,她挖空心思要找個有錢有勢的丈夫。她人為幸福是靠強硬的手段巧取豪奪,不擇手段得來。結果,她落下個可悲的下場。
麗萍的好友靳英,則認為只要我愛了,無論他愛不愛我,我為他怎樣付出都是幸福的。
李萍的哥哥則認為和共患難的妻子孩子,一家三口不離不棄就是幸福。
父母輩呢,則認為為人不做虧心事,子女孝順,生活順利就是他們的幸福。
這本書讓人看出,幸福是個人心中的一種感受,每個人追求不同,對幸福的感受也不同。其實幸福并不遙遠,她就在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幸福就在你身邊,幸福就在你手中,幸福就在你心里,幸福無處不在——明媚的陽光讓人幸福,關切的話語讓人幸福,親人團聚讓人幸福,關切的話語讓人幸福,久別重逢讓人幸福,感恩他人也會讓人幸福……如果你感覺不幸福,是因為你還不知道,沒感覺,不珍惜幸福而已。會感受幸福的人才能真正擁有幸福。
《幸福地做老師》讀后感 篇3
遇見一本好書,就像邂逅一場精神的洗禮,而遇見李鎮西老師《幸福比優秀更重要》,是因為這本書的書名。
我常常反思自己,作為單位財務人員,為什么總是記不住很多事,為什么老是記不得自己當天所干的工作,可我記得經常單位開會或者道德講堂上某個同事的一次精彩發言,記得某位同事感動我的一件小事,記得某個同志努力的樣子……我想我無須苛責自己,在當前大環境下,我只不過更多地,把我的這份職業看做自己或者他人成長的陪伴。這樣是對的嗎?還有很多沒有做得好的地方吧?在這樣的困惑中,《幸福比優秀更重要》就像一個答案和一扇大門,在回答我,在等我打開。
這本書的第一篇很短,叫做《平和心態》,也許在李鎮西老師看來,做老師,心態很重要。在浮躁的當下,作為老師,是否牢騷太盛?本身承擔著繁瑣且繁重的工作,又要應付體制內額外的壓力與負擔,還有不那么豐厚的收入,讓人趨之若騖的的種種頭銜與稱號……就像塵土滿天,讓人不免迷失方向。但人生立志為先,既然我們選擇了自己的事業,只有不忘初心,撥開迷霧,才能重拾自己所在崗位的幸福感。
李鎮西老師說,也許說沒有職業倦怠感會讓人覺得他不誠實,但實際上他最真實的感受就是,他從未有過職業倦怠感。我相信。一個把職業當做事業,無比熱愛的人,在自己熱愛的事業中所得到的,是無窮的快樂,從業不如敬業,敬業不如樂業,孟子曾將“得天下英才而育之”作為人生三大樂事之一,沒有這樣的情懷,是體會不到的。人的煩惱來源于自己的愚蠢,而智慧的人總是能夠洞察世界,參透人生的先機。我想,為自己熱愛的事業投入畢生的熱情,從中獲得滿足于幸福,這大概才是聰明的人,有智慧的人。
職業幸福感不是財富、地位所能給予的,更多的來源于自己的信仰,每一個行業都是如此,每一個崗位也是如此。李鎮西老師引用蘇聯教育家阿莫納什維利的一句話“誰愛兒童的嘰嘰喳喳聲,誰就愿意從事教育工作;而誰愛兒童的嘰嘰喳喳聲已經愛得入迷,誰就能獲得自己職業的幸福。”他不斷強調作為老師的“幸福感”,如果我們時時回首自己的初心,就能常懷幸福,感恩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