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璧歸趙》讀后感(精選7篇)
《完璧歸趙》讀后感 篇1
《完璧歸趙》這個故事說的是:古時候趙王有一塊和氏璧,被秦王知道了,就表示愿意出十五座城池來作為交換。趙王怕秦王拿到了玉璧,不肯交出城池,但秦國強大,他不敢不交出玉璧。后來藺相如帶著玉璧去秦國,用自己的聰明智慧,把玉璧完好無損地帶了回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在遇到困難時,要積極動腦、多多思考、臨危不懼,這樣才能戰勝困難。也告訴我們做人不要不講信用,這樣的人,到最后還是什么也得不到的!我們應該學習藺相如的聰明才智,不能學秦王的不守信用,我們大家都應該做一個守信用,對人真誠的好孩子!
《完璧歸趙》讀后感 篇2
生活中遇事要機智應對,勇敢面對,這是我從藺相如身上學到的。提到此人,想必一些人會知道,他就是《完璧歸趙》中的人物。作為趙國的使者,他不負眾望,把和氏璧完好無損地帶回趙國,勝利的完成了任務。故事是這樣的:在戰國時期,趙王得到了價值連城的和氏璧,秦王得知后,想方設法奪過來,便假意要用十五座城池來交換,當時秦強趙弱,加之秦國是虎狼之國,趙王不得不從。只得硬著頭皮,派使者去送,可是滿朝文武沒有一個敢去,因為秦王太強大了,擁有重兵,對趙國那可是虎視眈眈,根本不把趙國放眼里,要想得到十五座城池更是天方夜譚,這次任務基本上就是去送死。
這時,趙國有一位叫藺相如的文臣,自愿去當使者,最后他在秦王的威逼下毫不懼怕,幾經周折,最終帶著寶玉,平安無事地回到了趙國。由此,我深深地被藺相如折服了。藺相如太聰明勇敢了,當他發現秦王根本沒有用15座城池跟趙王交換和氏玉的意思時,他就舉起和氏玉,要和這塊和氏玉一起撞向墻壁!藺相如為了自己國家——趙國,不惜以自己的生命做代價,可見他是多么勇敢、愛國。面對強國的咄咄逼人,他沒有害怕,太勇敢了。在秦王的陰謀詭計下,將和氏璧完好無損地送回本國,可見他又是多么聰明。我要向他學習,做一個勇敢的人。
《完璧歸趙》讀后感 篇3
今天,我們學習了《將相和》這篇課,我的心里頗有感觸。
課文主要講了三個故事:“完璧歸趙”、“澠池之會”和“負荊請罪”。有一次,趙王得到了和氏璧,秦王說要拿城換璧,其實不然。最后,藺相如帶著璧去,并且安全的又將它送了回來,立了大功,被封為上大夫。幾年后,秦王約趙王去澠池會見,羞辱了趙王,結果藺相如用他的智慧和膽識使秦王沒有占到便宜。藺相如又立了功,升為上卿,職位比廉頗高。廉頗不服氣,說要給他下不了臺。藺相如就躲著他,別人說他見了廉頗就像老鼠見了貓一樣。藺相如告訴他們,自己是為了國家的利益著想。這話傳到了廉頗的耳朵里,他仔細想了想,發現是自己不對,就負荊請罪,兩人合好如初。
藺相如的機智令我佩服。他遇到問題從不退縮,還可以機智的面對。他總是以國家為重,私人的恩怨從來不計較、不追究,反而為了國家能躲就躲,能忍就忍,這要是換到了如今的社會,兩個人可能早就鬧翻了。當別的國家趁虛而入,國家遭到攻擊,大家都受到傷害,只會越來越糟。相反,藺相如的寬宏大量讓兩人同心協力,保衛祖國,使祖國日益強大,人民的生活越來越好,更避免了‘窩里斗’的災難。
廉頗他知錯就改,同樣值得我們尊敬。他一開始耍小性子,非要給藺相如一個下馬威。其實換作是我們,也會犯同樣的錯誤。畢竟自己那么多年披荊斬棘,奮斗在戰場上,立下戰功無數,受到大家的贊許,可他呢?僅僅靠自己的一張嘴皮子,就比自己職位還高,換作是你,你會老老實實的承認他比自己強嗎?當然不會。不過,他在認識到自己錯誤后,能勇于承認并改正錯誤,當之無愧為大將軍。
今天,學習了這篇文章,我明白了,國家,把國當成一個家,只有在和睦的大家庭里,國才會更長久!
《完璧歸趙》讀后感 篇4
今天,我讀了《完璧歸趙》這篇文章,《完璧歸趙》本指藺相如將和氏璧完好地從秦國送回趙國。后比喻把原物完好地歸還物品主人。出自西漢·司馬遷《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藺相如受命帶寶玉去秦國換15座城池,見秦王沒有誠意,便憑著自己的聰明才智,終于使寶玉完好回歸趙國。"
藺相如的聰明機智才能使完璧歸趙,回國后,被封為趙國大夫,我以后也要像藺相如一樣,做一個有擔當,有膽量,會用自己聰明才智博得勝利的男子漢!
《完璧歸趙》讀后感 篇5
今天,我讀了司馬遷寫的《史記》中的《完璧歸趙》后,感受頗深。
這篇文章主要講了戰國時代,名叫和氏璧的著名寶玉一度流落到了趙國,秦昭王得知后,派人送來書信,上面寫著愿用十五座城池來交換寶玉,趙惠文知道秦昭王貪得無厭,萬一把寶玉給他了,他不交城池怎么辦?最后,他派了看藺相如,藺相如將和氏璧完好無損地從強秦送回趙國一事。從中我們可以看出藺相如的機智聰明,更能看出秦昭王的貪得無厭。在生活中,我們要做像藺相如一樣的人,不要做像秦昭王一樣貪得無厭的人。
這就是《完璧歸趙》,你有空也來看看。
《完璧歸趙》讀后感 篇6
在趙國時期,越王得到了一塊非常罕見的寶石"和氏璧"。秦王得知后想用自己的十五座城池老換這塊寶玉。于是趙王派特使去會見秦王。秦王見到"和氏璧"后兩眼發光,忘掉了當初的約定,想白白的得到寶物,特使發現后便說:"如果秦王忘掉約定想獨霸寶物的話,我將把寶物摔個粉碎"。秦王聽了后沒有辦法就將寶物會給了特使。特使也帶著寶物完好無缺的回到了趙國。
這則成語是指人要講信譽,不畏艱難,完成許下的諾言,經事情辦好。
《完璧歸趙》讀后感 篇7
我有一本《三十六計故事》故事書,我看了二十一計"金蟬脫殼"里《完璧歸趙》這篇文章。講的是戰國時,秦王為得到趙國的"和氏璧",騙趙王要用十五座城池來換"和氏璧",趙國知道是陰謀,就派藺相如出使秦國,最后,它既沒讓親王奪走"和氏璧",又維護了國家的尊嚴。表現了藺相如的才智和勇敢。
我讀了這篇文章,很是佩服藺相如的勇敢和膽識。
趙王問:"誰去做使者呢?"藺相如回答:"我愿意帶著和氏璧去出使秦國,如果秦國不給城池,我保證完璧歸趙。"這句話充分體現了藺相如的膽識,艱巨而又危險的任務他卻能毛遂自薦,不逃脫,不推辭。而想想我,每次站起來回答問題或去講臺上講話,我都縮手縮腳,這比起藺相如出使秦國是多么懦弱。
藺相如怒發沖冠,聲色俱厲地對秦王說:"大王說以城池換璧,趙王和文武大臣都說秦王貪婪而又自恃強大想用空話騙取和氏璧。"這表現出了藺相如的勇敢,不畏強者的品質。秦王是非常厲害的,秦國非常強大,可藺相如卻面對秦王聲色俱厲,揭發他的惡行。
藺相如暗想,秦王雖然答應了他齋戒,但還是違約不肯割城的。"這句話表現了藺相如的謀略。而想想我,我有不會做的題就空下,抄別人的,管它對與不對,我也不想動腦筋,輕易就放棄了。而藺相如聽了秦王的話,懷疑秦王使詐。所以我很佩服藺相如的謀略。最后,因為藺相如有謀有勇,既維護了國家的尊嚴,又保住了"和氏璧",為國爭了光。
我以后真的得多學習藺相如這樣有作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