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新論——無為管理學》讀后感
在班主任的實際工作中,我深深感受到班級管理是一項艱巨繁雜而意義重大的工作,處處充滿學問與挑戰。班主任應不斷加強自己的教育理論學習和探索,在工作中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學習了“無為”教育理論,結合工作中的感悟,談談自己的心得和體會。 (一).要“無為”必先“有為” 班主任工作是多方面的。它既要求班主任立足現實,努力搞好實際工作,又要求班主任著眼長遠,加強學習、研究與探索。要想做到管理工作的“無為”,班主任必須先腳踏實地地對待工作,同時加強自身教育理論的學習。 班主任工作必須從小事做起,從具體的事務做起,扎扎實實搞好班級管理。深入到學生中,認真了解、研究學生,掌握班級的具體情況,有針對性地開展工作。班主任既要做學生的導師,又要做學生的朋友與助手。學生情緒波動,班主任要找他談心;學生參加義務勞動,班主任要率先垂范;學生生病住院,班主任要照前料后……班主任的工作是如此具體而細微。只有具有務實精神,班主任才能在學生中樹立威信,才能具有很強的感召力和凝聚力,班級管理工作才能取得實效。 在務實工作的同時,班級工作需要理論的指導,需要不斷地學習新的知識,總結經驗、吸取教訓,以不斷地提高管理水平,提高自身修養與素質。加強自身理論學習的更高要求在于班主任要有開闊的眼界,長遠的眼光,廣泛關注教育發展動態,大膽創新,用自身的實踐豐富和發展教育理論,推動教育的改革與發展。 “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不教而教”,首要的要求是提高教師自身的素質。“無為”教育藝術對教師理論修養提出了新的要求。它提出的課題意義在于倡導學習教育哲學,提高教師理論修養,促進素質教育。“無為”教育時常表現為無言與無形,甚至達到出神人化的境界,有人稱其為教育的極致,實屬教育藝術的高層次表現。教育者要嘔心瀝血,從創設情境到引導經歷,從教化進入悟化,使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覺中,獲得新的感覺、新的體驗,獲得精神的升華,靈魂的凈化。這一過程呼喚著教師積極的進取,也指示著教師提高修養的方向! (二).順勢而為 “無為”教育的真諦應是實現學生的自我教育,引導其開悟。“無為”教育的目的,正是提高受教育者的悟性。這一過程是因勢利導,是教育者的“無為”,促使受教育者的有為。 班主任作為班級的管理者,要充分認識并運用學生心理發展規律、知識轉化規律等教育規律,充分考慮到學生自我教育的能動性,在發展與調整的關系上把握好教育規律與學生自我發展的特點,服務學生發展的需要。所以,用在班級管理上,就是“順”:順應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知識轉化規律。世間萬物都有其固有的規律性,只要你在實踐中做有心人,不斷摸索,久而久之,掌握規律,順勢而為,熟能生巧,事情就會做得十分漂亮。 在實際管理工作中,由于受多種因素的影響,一些班主任采取“堵”的方式較多,如實行“全封閉管理”以避免學生受校外不良影響,制定嚴厲的懲罰措施以控制學生越軌行為等等。采取“堵”的方式,減小學生犯各種錯誤的可能性,在一定的環境和條件下是必要的、有利的。它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小氣侯”,從而有利于學生的成長。 但僅僅靠“堵”是不行的。過多地應用“堵”的方式,有兩點不利:一是容易使學生成為工作的“對立面”,增加教育阻力;二是從長遠來看,不利于增強學生的抵抗力與社會適應能力。少數的班主任以“不出亂子”、“不出事”為目標,采用“盯、嚇、壓、罰”等方式管理班級,表面上班級“平安無事”,實際上引發的問題卻不少。 (三).有所為,有所不為 “無為”管理理論指出,管理者在“小事”上有所不為,在“大事”上有所為,只有在“小事”上有所不為,然后才能在“大事”上有所作為! 班級管理工作的對象是活生生的成長發展中的學生。實際工作中,班主任要“管”的方面很多,小到學生的坐立行走、穿著打扮,大到學生的思想動態、前途命運,以及班級的建設與發展。 對待管理內容,如果事必躬親,早晚跟班,無所不管,甚至充當著“管家”、“警察”或“保姆”的角色,這樣的管理方式固然有其利,但弊大于利。管得過多過死,容易造成學生依賴性強,創造性、獨立性差,缺乏自我教育與自我管理能力,也容易使班主任陷于雜務,疲憊不堪,不利其自身的完善與發展。 陶行知說“教是為了不教”。魏書生認為“管是為了不管”。其思想從根本上說,是要充分揮學生在教育管理中的主體作用,做到“管放結合”。 具體而言,班主任要管的方面主要包括:制定班級的長期目標,把握班級工作的整體思路;培養一支強而得力的干部隊伍,并加以指導監督;做好個別學生及全體學生的思想工作,增強班級凝聚力、向心力;協調多方面關系,形成教育合力。在具體事務上,學生能做的,班主任盡量放手讓學生自己做。把一些具體事務分派給學生,充分調動學生積極主動性,分工授權,建立層次分明的立體型管理體系,如公物維修、書刊保管、活動組織、班干部選換、班規制定等等。引導學生參與管理,逐步鍛煉和培養學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 管大放小,管主放次,授權負責,分層管理,既有利于班級的建設與發展,又有利于學生個性完善、能力的提高。 (四).君無為而臣有為 班主任在識賢、求賢、用賢上決策時有所為,在人才的具體工作執行時則無所為。此處的“賢”,指的是學生中的管理者。班主任尤其要注重培養自己駕馭人才的能力,知人善任,了解什么時候什么樣的學生是在班級管理中可以成為助手。 班主任作為班級的主要管理者,要想真正做到在“大事上有所為,在小事上有所不為”,就必須在使用班干部上實行“君無為而臣有為”的管理方法。在中國古代,人們從歷代治國成效經驗中,早已認識到“君閑臣忙國必興,君忙臣閑國必衰”的道理。所以,在管理之道上,黃老學派主張“君無為而臣有為”。在用人上對于賢臣必須高度信任,充分放權,做到“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充分調動與發揮班干部和全體學生的主動精神和創造意識,而不是越俎代庖。 (五).為于前,無為于后 事后控制不如事中控制,事中控制不如事前控制。 對待學生容易犯的錯誤或者班級管理中的疏漏,應該以預防為主。等到錯誤發生,造成了損失才尋求彌補,有時是亡羊補牢,為時已晚。班主任在日常工作中,應該細心留意學生的思想和言行動態,善于發現問題,及時把問題控制于萌芽狀態,并加以可行的措施解決問題,消除隱患。 (六).“管”之有為與“放”之無為結合 道家的管理哲學是“治大國若烹小鮮。”治國必須堅持政策的一貫性,政策多變則擾民。這就是老子說的,治理大國好比煎小魚一樣,不能常常去攪動它,而是依據客觀規律,在適當的時間、適當的地點、以適當的方式順其規律促使其變化而已。治大國若烹小鮮,班級管理亦然。在管理中如何做到“治大國若烹小鮮”這樣的境界呢? 其一、管得少才是管得好 管理實際上是對人的一種管控活動?刂频淖罡呔辰缡巧倏刂、不控制。如果管理部下時“天天攪動小魚”,就不是一種好的管理方法。 其二、管得少不是不管 管理者要抓住管理的關鍵,透過復雜的表面現象,洞察問題的本質,化繁為簡,管理簡單化。 其三:管得少又管得好 關鍵在于建章立制,將復雜問題簡單化,將簡單問題標準化、程序化。減少例外事件,從而做到“閑”而有效。以人管理,總是有漏洞可循的,因為人都是有弱點,有感情的。動物之間哪怕是貓和老鼠相處久了也會有感情也會相安無事。而制度呢?卻能起到人所不能起到的作用。 其四:把握好管得嚴與放得寬的分寸 在教育過程中,班主任必須對學生嚴格管理,嚴格要求。但“嚴”不是嚴厲、嚴酷。管理過嚴,容易造成學生個性壓抑、自卑感重、自制力差、膽小怕事,甚至會造成學生的逆反心理,導致師生關系僵化。這既不利于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也不利于班級工作的進一步開展。因此,班主任要正確把握嚴格管理的尺度、嚴中有寬。 嚴格管理班級,我認為應從以下方面做起。一是要引導學生制定合理的規章制度,做到紀律嚴明,“以法治班”。二是要公正公平,不要感情用事。對違紀違規者,無論是干部還是普通學生,無論是優秀生還是后進生,都要一視同仁。三是要注重“首因效應”,要認真對待、正確處理“第一次”之類的事情。四是要持之以恒,避免犯“冷熱病”,時緊時松。同時要狠抓養成教育,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嚴還必須與寬有效結合起來,靈活處理。班主任要私下做好被處罰學生的思想工作,使其正確認識錯誤,并努力改正。同時,對學生違紀處罰的方式要多樣化,要寓教育于處罰之中。魏書生同志對學生犯錯誤的處罰是:唱一支歌,做一件好事,寫一份關于錯誤的說明。他把處罰變為生動的自我教育的做法,對我們是一個很好的啟迪。 工作實踐中,嚴和寬是對立統一的。嚴不是冷面鐵心,寬也不是遷就縱容。只有做到“嚴中有寬,寬中有愛,愛中有教”才能達到預期的教育效果。 在現代科技沖擊社會生活的每一個角落的今天,作為中國文化的一部分的教育工作藝術,要培養自己的生命力和創造力,就必須回到它原來的文化土壤中。道家無為管理的根本在于抓住人心。無為,不是沒有作為,而是大有作為。無為,是“無背道之行,順自然而為”,即不作違背教育目的、教育規律的事,實施因勢利導,功無不成。設想,在一種充滿智慧的文化土壤中,充分吸收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結合自己工作的實踐,我們的班主任工作,將萌發一片欣欣向榮的春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