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渡北歸讀書報告
張載將“為萬世開太平”放在最后,或許是以此為四者中最高境界。日寇的鐵蹄踏上了中華大地,中國成百上千的學者、學生踏上了南遷之路。同是南渡,但各人的表現確實迥然有異。在書里,我們看到有愛慕虛榮的女同學,逃亡途中還不忘裝扮一番,我們也看到了像聞一多一樣堅決主戰,甚至有點兒狂熱的“憤青”,更有如陳寅恪、吳宓一般沉著冷靜,參看時局之人。但是無一例外,作者所說的大師,都是為國奉獻,渴望“萬世開太平”的仁人志士?箲鹌陂g,傅斯年曾一度擔任國家要職,在逃亡路上嘔心瀝血。1939年1月20日,他為愛子仁軌畫了一張旅程圖,題記日:“小寶第二個生日,是在牯嶺外公外婆家過的。爸爸在南京看空襲。生下來三年,走了一萬多里路了!币幌捵x來不免令人唏噓。傅斯年舍棄個人安危,甚至顧不上出生不久的孩子,但是卻不曾放下自己的責任和事業。董作賓、李濟等史語所的專家,為了不讓出土的文物損毀,更是想盡辦法運輸轉移。更不用提北歸后的聞一多了,用一顆穿過頭顱的子彈,咆哮出對中華民族最深沉的愛!這些為萬民開太平之人,才稱得上真正的大師。我突然想起在書里讀到的這樣一段話:“在這風雨之秋,一只船漂流在驚濤駭浪之中,有人正趕上駕駛它的責任,此人必不應退卻,必不應退縮,只有鼓起勇氣,堅韌前進。雖然此時使人有長夜漫漫之感,但我們相信,不久就要天明風定!
二
“人的本質并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實際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
——馬克思 恩格斯
本書的封面有一行極其醒目的宋體字:“大師遠去,再無大師!蔽蚁肓撕芫,作者的這一席話究竟有何意味。我覺得先有必要探討一個算是老生常談的問題:是時代塑造大師,還是大師鑄就時代。
最大、最不可忽略的背景就是上個世紀上半葉持續不斷的動亂和征戰。辛亥革命前后,國家科技落后,人民愚昧麻木,那些留過洋的青年,在見證了他國的強盛和我國的貧弱之后,有了救國救民的強烈愿望,希望能夠把西方的一套搬到中國來。自然,這種渴望不會終止于物質,為了改變中國的社會制度,對民主政治的渴求也在人群中爆發。這個時期的中國社會是紛繁復雜的,有守舊派,有革新派,有想做回皇帝的,也有呼吁民主共和的,軍閥割據的現象極為嚴重,外國勢力也頗為猖獗。社會上沒有一股可以強大到獨霸天下的力量,各個利益集團互相制約。這似乎有點兒像我國歷史上孕育了“百家爭鳴”局面的春秋戰國時期;蛟S正是因為當時社會動蕩、復雜,對任何思想沒有過多的壓制,也無從壓制,這就促成了當時人們在思想上的極大自由,從而為一批大師嶄露頭角營造了合適的土壤。如果說辛亥革命前后這段時間是一個大師萌芽的階段,那么抗戰時期的民族存亡危機,則直接催生了大師的生長。中國軍隊軍備落后,面對強大日軍無可奈何,這讓每個中國人深深憂慮。于是越來越多的人踏上留學之路,他們不只是為自己而學,更是為讓祖國強大而學。當他們背負上了國家的榮辱,就有了鞭策自己的強大動力。曾昭燏在給傅斯年的信中就曾透露過自己的心境,她說祖國缺什么,她就學什么,不再學別人學過的,以免浪費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