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渡北歸讀書報告
任繼愈先生在談到個人與社會的關系時,曾列舉董作賓的成才事例,他說:“一個學者的成功,個人努力固然非常重要,但是人在社會里,都是社會里的一個成員,不管你有天大的本事,你總是拗不過這個社會的大潮。只有在這個大潮里面,你個人的作用才有可能顯現出來。”對此我深以為然。
書里還有一個細節吸引了我的注意。蔡元培、梅貽琦等校長在招聘教師時,并不唯學歷。傅斯年等人在外攻讀多年,可謂學貫中西,但也不曾獲個什么博士學位,這些人是純粹的為了做學問而做學問。而反觀當今社會,“功利”已經成為幾乎一切活動的目的。讀大學,是為了找個能賺大錢的好工作;運動員拼了命地訓練,只是為了換一塊對得起誰的金牌;醫生不再救死扶傷,而是為了提成亂開藥物……很多東西都變了味。社會風氣的浮躁,讓很多人失去了專注做學問的耐心。當下極端功利的社會風氣,在很大程度上抑制、阻礙了大師的產生。作為當下社會的一員,我覺得有必要深刻反省:我是否也在這功利的世界里變得浮躁不已呢?
記得在卞敏方的文章里見過這樣一句話:“先覺者總是超前的,超前者總是孤獨的,孤獨者總是憂郁的,在憂郁中抉擇,在期待中覓路前行,這是古往今來一切大智者生命的基本造型。”
一句提示
文章兩部分開合有度。
從張橫渠“立心”“立命”談起,揭示了那一代知識分子的思想基礎與精神來源,這就把握了問題的根本。
文末上升到“一切大智者生命的基本造型”,結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