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讀后感(精選3篇)
《喜歡》讀后感 篇1
聽說最近出了一本新書,名字叫《喜歡》。編者劉緒源,他以“喜歡”為主題,選編了多位作家的多篇文章。生活是平凡的,但是生命中有很多事物值得我們去喜歡,從而發現生活的絢爛。
喜歡最普通的日常生活。歷史的形成極其不易,但主要是靠人民群眾的創造。人民怎么創造呢?不是農民起義,不是改朝換代,更不是什么政治動蕩,而僅僅就靠人民普通的生產和生活,因為只有普普通通的事件才能形成歷史。我們喜歡日常生活,就是喜歡人民所創造的歷史,也就是喜歡人民,喜歡國家。只有這樣才能讓自己、讓別人、讓國家不斷地強大起來。所以我們應該熱愛普普通通的生活,更要尊重普普通通的平凡人。
喜歡讀書。喜歡讀書的人,一生不寂寞;不喜歡讀書的人,早晚還是得寂寞。讀書人的世界是廣闊的、開放的,多姿多彩、永不枯竭的。所以我毅然拿起老版的《三國演義》(還是文言文的),靜下來、沉下去,仿佛打開了封死的窗戶,進入了風云復雜的三國時代。
喜歡藝術。藝術被大家普遍理解為唱歌、跳舞,其實不然。所謂的藝術,包括文學、美術、音樂、戲劇等多種門類,通常都是用來觀賞的,看似沒有實用性,但它的凝練、密集、強烈、深遠能提高人們的修養。
喜歡科學。眾所周知,科學有多重要。如果沒有科學會怎么樣?世界會怎么樣?人類會怎么樣?沒有科學就沒有科技。我們將看不了電視,用不了電腦,開不了汽車,開不了空調……生活頓時回到幾百年前。且不說打亂了我們的生活,沒有了科學,人的智慧將無處施展,社會又將恢復原始。
喜歡獨立思考和平等探討。其實這兩者息息相關,就拿漢朝舉例。漢高祖劉邦建立了四百年的劉氏江山,這正是他從善如流的結果。當然,忠臣獻計未必完全正確,所以他要獨立思考,思考行動的得與失,然后再決定怎樣行動。
日常生活、讀書、藝術、科學、獨立思考和平等探討,都是值得我們去喜歡的。讓我們先喜歡這些,從而更好地去學習、去生活!
《喜歡》讀后感 篇2
十一歲,喜歡遇見了深愛著自己媽媽的李喬。他,如父,如兄,如長。她乖乖地,藏好自己的感情,等待,長大她不想嚇跑了他。 十八歲,她回歸。她已經是別人眼里美麗帶刺的玫瑰,她卻只想做他的藍薊。他再次以父之名照顧她,卻連自己都慢慢淪陷。南極圈的極光下,他極其溫柔又極其殘忍地拒絕了她。 十九歲,她以為他要結婚,為療情傷離開,卻在另一個男子的陪伴下,心亂如麻。
而他,卻終于回頭,然而,她已走遠。 這次,追逐的疼變成了原來躲避的人,背身的人變成了原先執著的,終究,是一場大團圓的結局。他們都獲得了幸福。 除卻跨越了22歲的年齡差,其余算是一個很老套很狗血的故事。而男女間李喬年屆四十,還是一副姣好的身材,勾人攝魄的容貌還有公司大BOSS的地位;女主業喜歡是葉聽風的女兒,自然也是公主級別的人物,長相身材俱佳之外,身世顯赫,想干嘛就干嘛,愛去哪兒療傷就去哪兒,隨便彈彈琴就一夜成名,即便是看上這個曾經是她老爸情敵的男人,老爸也很大度說:舍不得放棄,就一定要得到。 作者景行的文筆不錯,對于情感的把握很情節的推進都很好,就是感情渲染得過了,有種言情味兒過于濃郁的感覺。
環境的渲染也是這樣。異域風光其實是很加分的,特別的作者景行還定居倫敦這樣的背景下,景色更有點睛的效果,但是過于夢幻的描畫,又有點失真。這樣的筆觸在《喜歡》和《情淺》比較突出一點。 關于名字,看到一些朋友很不喜歡。我倒無所謂喜不喜歡,覺得有風格就好。畢竟現在一些名字的性別偏向性和真實不符合,我爸就連標致車都因為諧音相像而很不喜……
《喜歡》讀后感 篇3
我從兩年前帶領部分教師開始進行“跨界學習”的項目研究,兩年來,一直在摸索前行。有曲折也取得一些成就。比如,去年集團辦學聯合體特色項目評比獲得一等獎第一名;今年上半年整理印出了一本《引萬物讓課堂,以世界為教材》的文集;現在繼續深入……我們的研究思路是由點到線到面的方式,逐漸擴展深入。大量的教師和學生的參與,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從蝴蝶開始到牛首山,到學校校園內外濕地文化、南京飲食文化、院士文化研究,從學科內部、學科之間到時空領域。
大家可以發現跨界已經無處不在,滲透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東山黃金海岸一樓廁所的入口處,有這樣一句話:商務和休閑已經實現了跨界。是的,周圍的景楓、金鷹、太陽城,已經不是簡單的購物場所。曾經的大型高檔購物場所已經實現了轉型,否則就要被淘汰。而我們的學校卻停留在學科相對割裂的狀況,我們的學生卻缺乏這樣的意識,顯然已經與社會發展相脫節。
在讀到魏勇老師的《怎么上課,學生才喜歡》的《好課堂要跨界》這篇文章時,他談到作為歷史老師他在昆明上的一堂語文公開課,從研究日本歷史文化的角度去上《一碗陽春面》,效果可想而知。令人詫異的是,他寫的文章大多數發表在《中學語文教學》上,他結交的朋友也基本上都是語文老師。他的理由是,語文的空間比歷史大,歷史的空間比政治的空間大……
學校安排我聯系歷史組,我也就有更多的機會參與歷史學科的聽課,近幾年來聽了好多歷史課。聽完課,歷史老師可能出于尊重都主動找我評課,也可能程序的要求,有聽必有評。雖說政史不分家,但作為政治教師去評歷史教師的課還是需要勇氣的。于是我就從這樣的角度去思考進而去點評:教學目標的實現程度如何?學校倡導的“少教多學”理念落實得如何?
在評課的過程中,我思考得最多的就是,人為什么要學歷史?魏勇老師認同兩個觀點:一是學歷史是為了以史為鑒,借鑒過去的經驗教訓。另一個就是評判性思維。作為政治老師研究的就是當下現實的問題,而批判性思維這也是政治學科最基本的素養。
所以,聽了“商鞅變法”之后,我就覺得老師沒有引導學生去認識當下中國的改革,中國為什么要改革?商鞅變法要因為生產關系需要適應生產力的發展,當下的中國改革不也是如此。商鞅變法從政治、經濟、文化著手,當下的改革不也是全方位的嗎。商鞅變法為什么成功了?對應可以啟發學生思考我國改革三十多年的改革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何在?
聽了“美國西進運動”之后,我就覺得我國也有“西部大開發”,老師應當引導學生去思考兩者的區別在哪里?
同樣,在上政治課的時候也要引導學生從歷史角度去思考。比如說,美國經常發生槍擊案,為什么美國就不能像中國一樣禁止攜帶槍呢?這就是美國的歷史產生的。為什么我國要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回顧世界各國的歷史和現狀,大多數戰爭的爆發尤其是局部戰爭、內部戰爭都是民族、宗教問題引發的。
國慶節期間女兒為了寫一篇參賽作文而苦惱,我就隨口問了作文題,題目是“底色”或者是“發現一條河流的隱秘”。太哲學味了,我也不知道怎么寫。于是我說兩天前我們去了鹽城大豐中華麋鹿自然保護區,你知道麋鹿自然保護區為什么會出現在大豐嗎?你知道麋鹿的前世今生嗎?如果你有興趣查查,你會發現,中華麋鹿的生存史就是一部中華民族的興衰史。你就會理解什么是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國家有力量。作文怎么寫我不去關心,至少我引導她從地理、歷史、政治多角度去思考問題,難道一篇好的作文不需要跨界跨學科嗎?
魏勇老師說,學科界限被打破之后,上課的時候老師可以縱橫捭闔,很容易找到一個可以給學生驚喜的地方。他還說,學科界限學?梢杂,但是作為老師,我們在閱讀和思考的時候不要有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