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個有思想的教師讀后感(精選3篇)
做一個有思想的教師讀后感 篇1
幾年前學校推薦時讀過《做一個有思想的教師》這本書,今年市名師工作室推薦書目中正好也有此書,重又拾起細細品味,應該說隨著年齡的增長,對此書的感悟更深了一些。我被一個個充滿哲理的故事,被一個個活生生的案例所吸引,它給我帶來清新與樂趣,我被一段段精彩的闡述,一句句充滿深情的話語所吸引,它給我啟迪,給我震撼,也給我展現出一個充滿思想、充滿智慧的新時代教師的形象。
人因思想而偉大,在思想的原野上,既需要參天的巨樹,也需要無名的小草。思想家有思考的使命,普通人也有思索的權利,不能苛求每一位教師都是思想家,作為一名普通教師至少應該是一個獨立思考者。現代教師的職責已經越來越少地傳遞知識,而越來越多地激勵思考;已由知識的傳授者轉化為促進者,由教學的管理者轉化為引導者;現代教師既是學生的師長,更是學生的知心朋友。
一個人最大的幸福是熱愛自己的工作。因為人的一輩子大部分時間都得工作,如果不熱愛自己的工作,只是當成謀生的手段,就很難享受工作中的快樂。在我看到的絕大多數教師都是很平常地走完了自己的職業之路,默默無聞。雖然精神可佳,但這多么可悲,其實“蠟炬成灰淚始干”并不應該成為我們教師職業精神的寫照。前幾日聽到六職專任老師自喻“我是一名教師,我不想做蠟燭,要做一棵參天大樹”道出了我的心聲。我想我們應該追求的職業精神是,發展學生,也發展自己;照亮學生,也要照亮自己。在追求自我發展的過程中,享受的是充實與愉悅。完美的心態,必定由此而生。書中也提到說“生命的意義在于不斷追求,不斷改造自我,完善自我,創造自我”,教師的職業生命中應該除了學生,還有自己。教師要有理性,盡最大可能設計出“課堂四十分鐘分分都是精華”的教案,授課力盡詳細,簡潔,提高課堂效率,那也是在為學生節約生命……作為教師應該是理性的,理性的教師才是優秀的教師,他才有可能把自己的事業做好。
21世紀是創造的時代、競爭的時代。我們教師也要努力尋找自己的出口,更新觀念,樹立現代教育理念。以愛心為基礎,以發展為宗旨,以育人為目標,以創新為動力,開展教育教學。
我已到不惑之年,作為一名教師,工作了20年,凡事竟然也以“老教師”自居,對于讀書,學習總認為自己過了最佳年齡,只要做好自己份內與本職的工作就好。讀了郭老師的書,反思自己從教二十載,明白一個人資歷并不是年齡的增加,而是學識、能力、人格魅力的綜合體現,對我來講更應時時刻刻保持積極的心態,面對工作和人生,思想觀念跟時代的步伐,在教學中追求科學從教、求真務實。
我看到別人改寫的美國作家黛安E.著作《兒童世界》的一段話,感覺特別能達到我理想的課堂境界,借用來作為這篇讀后感的結束語,我要力爭:
讓學生在寬容的生活中,學會大度;
讓學生在鼓勵的環境中,學會自信;
讓學生在贊揚的生活中,學會抬高自己的身價;
讓學生在公平的生活中,學會正義;
讓學生在安全的生活中,學會信任他人;
讓學生在贊許的環境中,學會自愛。
讓我們熱愛學校這個大家庭,師生和睦,工作高興;
讓我們一起努力做一個有思想的老師吧!
做一個有思想的教師讀后感 篇2
課余時間,我認真拜讀了《做一個有思想的教師》這本書,作者郭道勝是一位從教20多年的具有深厚教育理論和豐富的實踐知識的教育實踐者和管理者。他用精彩的案例、精辟的論述,深入淺出地向我們描繪了一個有文化、有思想的新時期的教師專業形象,成為所有教師的明確的教育理想和追求。
一個沒有品位的人,是一個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沒有品位的城市,是一個低級趣味的城市;同樣,一所沒有思想的學校,沒有文化品位的學校,只是一個貧血的,毫無生機與希望的磚石構造。(《做一個有思想的教師》第246頁)
陀思妥耶夫斯基說:“人活在樹木與水塘之間,活在勞動和精神自由之中,活在詩歌和藝術的邊緣,活在有尊嚴和摯愛的生活之中,定會活得更舒服些。”教師的品位直接影響到了它所交學科的魅力,試想,一位富有文化力量的教師,她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在展示文化的感染力,它隨時都在用藝術來熏陶學生的藝術細胞,用文化來誘發學生的文化因子。他定會使所教學科散發出濃濃的人文氣息,這樣的教師,不正是我們所向往和追求的被廣大學生所喜愛的有思想的教師嗎?
《做一個有思想的教師》使我對教育有了更深的認識:教育既是嚴謹的科學,又是精湛的藝術,科研的力量就在于把科學和藝術以最佳的比例結合起來。只有真正投身于科研,教師才能成為一個智慧型、研究型的有文化的教師。
掩卷思考,我認為自己有提升自己教育教學能力的內在需要,因此,我想我的學年個人發展計劃應該制定得更加細致一些,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提出自己近期和遠景發展目標,確定發展方向,明確研究形式,挑選一位年輕教師組成合作小組,通過目標引導讓科研實現自己的內在需要。
要想實現我的發展計劃,我認為自己必須認真參加到教師讀書工程中來。通過閱讀理念名著實現自己的有內涵、有思想的科研之路。
每一位教師都是科研的主角。老師們定期開展科研交流活動,推行教師作課——反思——再作課——再反思制度,這個制度讓每位教師都有展示課堂風采、交流教學理念的機會。在教研創新的工作中,我初步實現了自己的價值,提升了自己的文化。
新課程的編寫依據是:走進學生生活,貼近學生生活,組織學生喜愛的活動,讓學生主動地、興趣盎然地參與到活動之中,在活動中提升人文素養,厚實人文文底蘊。讀了這本書,我更加堅定了自己的信心,在自己所教學科教學過程中,創設各種機會,為學生搭建發展的舞臺。通過舉辦小小解說員選拔賽、小記者培訓等創新活動,提升學生的各方面能力,讓學生活動的過程真正成為學生發展人文素養的過程。
文化,凝聚人心,鼓舞斗志,催人奮進。學科文化,真正凝聚全體師生的心,塑造師生的認同感、歸屬感,讓學校成為師生的精神樂園。我認為,如果每一位教師都做到這一點,學校一定能煥發更大的生機和活力,也一定能在發展學生、發展教師的同時獲得最大的學校發展。
在工作中學習,得到理論的指點,使我們高屋建瓴地思考問題;在學習中工作,得到的是實踐檢驗,使我們的教育教學工作更快的發展和進步。我想,這就是《做一個有思想的教師》帶給我的收獲,也是我參加讀書活動收獲的最大成果。
做一個有思想的教師讀后感 篇3
如果一件事短期看來有價值,中期不明朗,長期有害,這件事絕不能做;如果一件事短期看不到價值,中期不清楚,長期有益,這件事一定得去做。教育應當關注的正是長期價值。探索哪些有益、哪些無益應當成為教育者的追求。
教育不能短視,因為人生不是短跑。教育工作者不能各管一段。好的教育應當對人的影響積極而久遠。“45歲以后的人,如果到了年底,能說這一年沒有虛度,已經是了不起的成績了。”可見作者對教師現狀多么悲觀。別說正確的廢話,別凈說些沒用的!尤其是升旗儀式和班會課上。人們不能用嘴投票就會用腳投票,一定倒逼著教育進行改革。人類社會幾千年來有兩樣東西始終沒有進步,那就是道德與智慧。而這兩樣,正是教育的核心內容之一。
什么是世界上最遠的距離?一家人近在咫尺,卻都在沉默地玩電腦、手機。一位男生對他的父母說:你們是第一次做父母,而我是第一次做兒子,大家都沒經驗,為什么不能相互寬容、相互諒解,而非要苦苦相逼呢?孩子是無辜的,他們的任何觀點都是其人生經驗的產物,而根源常常在我們教育者身上。當我們不停地抱怨孩子不可理喻、無法溝通時,問題可能恰恰出在我們身上。
一個成功的教育者,能洞察經驗的規律,理性地創設教育情境以實現理想的教育結果。如果永遠都以成績來評價學生,那么學生的個性永遠都得不到張揚。教師的真性情往往是學生最好的個性催化劑。現在很多的學校陰氣太重,培養不出男子漢。教育要順勢而為,不能硬來。教師的任務不是讓學生學習,而是讓學生熱愛學習。當學生熱愛學習了,還有什么學不好呢?沒有觸動學生,即使你把遙控器按壞,他的頻道也無法切換。
在懲罰中,我們慢慢成長。因為偏愛你,所以才讓你疼得厲害,才會更加嚴厲地懲罰你。學校本該給家長指點迷津,可有的學校、有的領導、有的老師卻讓家長誤入歧途。關注知識技能之外的學生發展領域,才是教育的本質。一位教師如果學生畢業之后仍然尊重他,那才是真的尊重。有一些學校,有一些老師,把所有的工作都金錢化,卻忘記了教育乃是一項講良心的事業,根本沒辦法用金錢和工作量來衡量。
如果孩子沒有覺醒,你硬裹挾著他走你要他走的路,無論它跟不跟你走,結果都是兩敗俱傷。那些強迫孩子放棄興趣愛好的父母,要多愚昧就有多愚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