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與刀讀后感800字(精選5篇)
菊與刀讀后感800字 篇1
讀完《菊與刀》在我腦海中反復躍動著幾個字: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反觀歷史,燕雀太多,鴻鵠太少。燕雀無知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燕雀總會誤解鴻鵠;而鴻鵠也會誤解燕雀。這如果只是鳥類世界,那也沒什么,鴻鵠沒必要與燕雀齊飛;事實上在大自然中鴻鵠與燕雀見面的機會本就不多。可問題在這是人類世界:是一個為了利益黃鼠狼必須給雞拜年;貓必須哭耗子的世界。在這個世界中鴻鵠要想展大志,它就必須依靠一眾燕雀的支持。可悲的是燕雀是如此的渺小與愚昧以至于它們對超出自己常識的事物不是不能理解而是不愿也不敢去理解!它們將所有的事物都限制在它們的常識這一渺小而脆弱的框架中去加以判斷,因此往往會充斥大量的誤解。這就如光秀之解讀信長,許廣平之解讀周作人。
“使民可以從而不可以知”這句話現在想來很有道理,并非民不可以知,而是民根本就無知。在這種情況下將社會學、政治學等知識灌輸給民,那除了天下大亂外,沒其他結果!沒人愿意聽別人說自己是傻子,可事實上他要是個傻子,別人說不說他都是個傻子。如果這傻子能認識到自己是傻子而在此基礎上加以改進,那他還有救。可是縱觀整個人類史,這樣的人實在是寥寥無幾。所以愚民政策雖然聽起來很惡心,可它卻是維持社會安定的必要工具。
事實上聰明的人能夠看出哪些政策是愚民的而跳出其框架為社會的發展而努力;只有那些別人說他聰明就以為自己很聰明,別人賣他時告訴他這是為他著想就認為別人是大好人的大傻子才會為愚民政策所左右。從統治階級而言,他們需要愚民政策來幫助他們維持社會的安定,同時他們又需要以將舊文化定義為愚民政策并加以攻擊的形式來確保推行更利于他們統治的新文化。換了湯不換藥,說白了搞的仍是愚民政策這一套,只是在該統治集團當權的執政期他們不會允許別人指出他們是在愚民,同時他們又要盡量將自己偽裝成不是在愚民。事實上,愚民也沒什么不好。權力之所以為權力,就是因為他們集中在少數人手里。如果象大家都能吃飯一樣使每個人都有權,那實際上結果就會每個人都沒有權。這就是我所謂的人人有權,人人無權。如果國家中每個公民都可以決定國家的出路,結果將是國家無路可走。
有這么一個故事:有一個人他有四個得力的馬夫,還有四匹出眾的馬。他常常乘馬去外地辦事,而每次他都只用一個馬夫趕一匹馬拉車前往。后來有一次,因為有急事他讓四個馬夫趕四匹馬拉同一輛車,而四個馬夫都有權決定車子的前進方向。走到一個十字路口馬夫們因意見不統一鬧開了。甲要往東走,乙要往西走,丙要往南走,丁要往北走。因為他們都有權決定車子往哪走,于是他們各持己見朝著四個不同的方向奔開
還好車子夠結實,所以只是停在原地不走。
民可以從而不可以知。不能理解那崇高志向之人就不應該掌權。
別開燕雀、鴻鵠不談就是普通的民眾中也很少有人能夠理解別人。自己身邊的人不愿理解自己;理解自己的人又不在自己身邊。
嗚呼!知己難求。
菊與刀讀后感800字 篇2
對于日本這個國家,這個國家的人,我想所有稍微了解中國近歷史的人都有一種特殊的情感。這種情感也許會隨著時代改變而變化,隨著那場戰爭越來越離我們遠去而有變化,但是中國與日本卻永錠會有剪不亂理還亂的微妙關系。作為一個中國人,我從小到大看過不少抗日影片,上過歷史課,同時又在日常生活水平使用著日本的產品,享用著日貨帶來年方便。所以我對日本也懷有矛盾的心情。所以對于自己這種矛盾的心情,我也希望通過更多的了解日本,了解日本人而找到更適合的態度。于是決定選擇此書。
如書名菊與刀所述,日本人呈現給世人的是極為矛盾行為。菊花與刀兩者都是這幅畫中的一部分。日本民族既好斗又和善,既尚武又愛美,既蠻橫又文雅,既刻板有富有適應性,既順從又不甘任人擺布,既忠誠不二又會背信棄義,既勇敢又膽層,既保守又善于接受新事物,而且這一切矛盾的氣質都是在最高的程序上表現出來的。
為了解釋日本人的心理特征,民族特征當然不能忽視社會壓力對約束作用。但是作者也沒有忽略對日本人個體的成長過程所受的培養模式的關注。這其中就涉及到社會化地人格的塑造作用。
根據美國社會學者帕森斯的理論,人格也是一個系統,社會通過社會化的機制將文化械式價值、信仰、語言和其符號內化為人格系統,使人格系統得以結構化,通過這個過程,行動者才愿意把動機的能量投放于角色之中,即愿意遵守規范,進而使人格系統與社會系統的機構相一致。
一個好的社會科學的研究者應該具有敏銳的洞察力。這種洞察力不僅體現在對研究對象的解程度上,我想還應該體現在對事特發展趨勢的準確預見性上。在本書的末尾一章投降以來的日本人中,作者提到日本的國家非軍事化,將精力投入到經濟發展中,并預言:日本假如不把軍事化列入預算,她如愿意,不需多少年便能工巧匠自己人的繁榮打下基礎,并可成為東方貿易中不可缺的國家。歷史證明,日本的非軍事化的確為其經濟的騰飛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六十年代的越南戰爭,日本接下美國大量的武器訂單,賺取了大量外匯,經濟發展速度可謂一日千里。
當然,在指出日本人性格中的善變一面后,作者也沒有肯定日本人的軍國主義思想不會卷圖重來。如果我們了解日本人對這種行為的變化如何懷恨在心,我們便能很容易想象出日本人為了恢復將日本的名譽托付于軍人之受的過去時代,他對同以前的戰友結黨感到多么滿足。而一直以來,日本右翼團體也確實毫不掩飾的表現出這種趨向。本尼迪克特的預言又一次得到應驗。
菊與刀讀后感800字 篇3
二戰末期,美國人類學家本尼迪克特奉命研究日本的民族性,以便為選擇占領日本的政策提供理論依據。作者認為,日本會徹底地投降,因為日本人和歐美是基于完全不同的思維方式來思考問題的。后來的軍事實踐證明了作者的正確。
此書可謂西方對日本認識的第一次大規模突破。此書寫得并不是很好,許多后續者寫得更好一些。此書的時效性也不強,六十年來,日本人的社會關系和審美產生了很大變化,尤其是在軍事相關方面,從這個角度考慮,本書過半內容已經過時。另外,國內外的評論大多贊揚此書指出了“罪感文化”和“恥感文化”的差別,但我認為此書的成就主要在于對日本式“情義”、責任和審美的考慮。
對于做漫畫的人來說這書很有價值,它完全解答了日本式的傳統情節結構,解答了為什么許多無聊的故事會在日本大受歡迎,并且在中國受到一部分特定人群帶著懷疑的歡迎。
壓在二戰時期日本人肩上的擔子正壓向我們這一代的人:家族責任,考試和競爭,社會侮辱的增加,逼迫性暴力的減弱、憤怒被同情和默許,輿論的復雜化和不負責任、就業難、對宗教需求增加卻得不到社會滿足、日本式“情義”正成為中國的義務教育和家教、自殺不會引起社會鄙視反會遭到同情……社會的變遷使我們的環境更接近二戰時期的日本,所以審美觀也更接近二戰時期的日本。
所以我們頹廢和耽美。
從內心深處講,二戰時的兵,其實就是一群武裝、有組織、有大量雄性激素的同人女。
但是我們畢竟是中國人,對日本式的審美,只有共鳴,不可能全盤接受,但是,我們跟日本產生共鳴的,是菊,還是刀?
新中國的政策決定了我們不會有日本式的男女觀,但是我們可能有日本式的父母觀;我們的復仇觀肯定和歐美是統一的,但我們的報恩觀卻可能去接近日本;菊,我們這一代人貌似沒有接受;刀,已經成了許多人性格中不可分割的部分。
無所謂好壞,該發生的事必然會發生,我們所要做的也不過是在那些必然發生的事情發生后,仍然在這個社會上繼續生存下去而已。
日式“責任矛盾”情節也許必然會在中國流行起來,我們的讀者的審美也許必然會與鬼子兵日漸趨同,直到讓我們的父輩和日本的同齡人都以奇怪的眼神看著我們,仿佛我們來自古代。
如果那樣的話,我們怎么辦?
菊與刀讀后感800字 篇4
“人類社會總是在設計自身的生活。如果某些其情況的處理方式和評價方式被贊同,那么這個社會中的人就將其視為全世界的基本理論,不論困難有多大,他們都將這些結論集合為一體。”翻開《菊與刀》一書,卻一眼看到此等傳播學直論,訝異之余不禁暗嘆這位“日本通”美國作者對于人類學的博識。書中,諸如“輿論調查的結果只不過是讓我們對已知的事物多增加一些了解罷了。”等觀點,對于研究傳播學的,研究成見之形成于成見之頑固的學者而言,都是極有意義的。
當然,此書的更大的價值不僅僅在于其對于傳播學的涉獵,而在于作者對于日本國民性的深刻洞察。“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雖然地理人文環境各有不同,國民性的形成也各有特點,但是日本國民性的了解,對于自身國民性的觀察有重要的借鑒價值。因為對于一民族而言,畢竟是有其共通性的,如作者說:“任何文化傳統中,都包含了關于戰爭的信條。”如果對這些基本理論不甚了了,卻對其他民族之好戰或其他秉性肆意攻伐,未免貽笑方家。
日本人對于等級制度的依賴是令人震驚的,這一點也久為觀察家所詬病。但是這個民族在此基礎之上形成的社會制度,形成的充斥于社會每個角落、每個領域的民族風氣,卻是同樣令人震驚的。也許對于一個民族而言,并不存在所謂“劣根性”,而只存在畸態發展、不善于整合運用的懶惰國民。
現代人不勤于完善自己,便將罪過推到古人身上,將所有過錯都推脫到“國民性”與對象模糊的“歷史”上,是極為自欺欺人且不負責任的。這樣的習氣、習慣之下,永遠無法使得民族性得到改善,而只會使得族群駛入惡性循環的怪圈中,愈加放肆與消極。
菊與刀讀后感800字 篇5
在看了《菊與刀》后的感想:從語言來說,我是這樣看這三種語言的,
中文-自在
日語-自律
英語-自由
當然,這同時也內在的反映了三個國家的不同之處。
總體來說,這三個國家中,中國和美國的相似之處是大大多于日本與其它兩國的,中美兩國的最大共同之處在于包容性。這幾乎可以說是所有社會進步的源泉,可日本恰恰在這一點上是個致命傷,日本太缺乏包容性了。在二戰后的一些年里,由于美國和西方的支持,日本的非包容性-即社會的同一性發揮到了極致,結果給日本帶來了空前的繁榮景象和世界第二的gdp,可日本人忘了一點,這所有的前提是有美國的支持在后面。當日本經濟發展觸犯了美國的利益,美國很容易的通過廣場協議使日本進入長期的蕭條。所以日本戰后的發展有其必然性,目前和可以展望的未來的蕭條,也有其必然性,而且這種必然性會更持久深刻的影響日本社會。
菊和刀的作者也提到這一點,即日本社會的非包容性-當然書中的許多觀點,作為在日本生活近20年的人來看是片面的,但這一點我很認同。究其原因,我想還是中國的一句古話,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在日本列島的地理環境中優勝劣汰的結果,導致了日本人性格中,()追求同一,做事極端的個性。這是一把雙刃劍,用得好的時候可以像日本高度發展時期那樣呼風喚雨,反之則是滅絕人性的軍國主義的橫行。
而中國和美國則更多地反映了大陸環境下所具有的包容性。只是歷史更長的中國,把包容演變的到了自在的境地,有些過猶不及的意味。倒是美國,在既定的法律條條框框之下,給與充分的自由,如中國那樣去想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人恐怕不多。
所以我的感想,希望有能力的中國人,如果期望在事業上有所發展,盡量避免日本或是日企恐怕是個明智的選擇。在日本企業里,尤其是在日本國內的日本企業里,我所看到的極少數的成功的中國人,無非有兩種情況,技術超強-這個很少,第二就是做和中國有關的工作-需要中文所以沒有可替代性。
這并不是否定日本的一切,事實是,我在日本工作時熬夜3天3夜最終完成工作時的興奮是和日本同事分享的,我剛到日本是由于環境不適,在電車里突然鼻血直流的時候給我遞過來紙巾的是日本人,我所見到的很多美麗善良的女孩也會是日本人-雖然我從來沒有想和日本女孩陪伴終生。作為朋友,作為同學,甚至是作為公司的上司都是可以的,但是,和日本人作為同事或者是成為其下屬時,最好要慎重考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