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璧歸趙讀后感(精選7篇)
完璧歸趙讀后感 篇1
今天,我讀了司馬遷寫的《史記》中的《完璧歸趙》后,感受頗深。
這篇文章主要講了戰國時代,名叫和氏璧的著名寶玉一度流落到了趙國,秦昭王得知后,派人送來書信,上面寫著愿用十五座城池來交換寶玉,趙惠文知道秦昭王貪得無厭,萬一把寶玉給他了,他不交城池怎么辦?最后,他派了看藺相如,藺相如將和氏璧完好無損地從強秦送回趙國一事。從中我們可以看出藺相如的機智聰明,更能看出秦昭王的貪得無厭。在生活中,我們要做像藺相如一樣的人,不要做像秦昭王一樣貪得無厭的人。
這就是《完璧歸趙》,你有空也來看看。
完璧歸趙讀后感 篇2
今天我讀了《完璧歸趙》這個故事,它講述了古代秦國想要趙國的和氏璧,提出用十五座城池來交換。藺相如去了秦國,秦王只顧左右大臣看,根本不提交城的事,藺相如就說璧上有白點,把璧搶了回來。他又讓隨身人員換上普通老百姓的衣服把和氏璧帶回了趙國。
我覺得藺相如很聰明,足智多謀,不顧生命保護了和氏璧。
完璧歸趙讀后感 篇3
媽媽給我買了一本《史記》,里面的很多故事很有意義,今天我讀了《完璧歸趙》這篇文章,懂得了很多道理。
這篇文章說的是趙國有一塊非常珍貴的和氏璧,價值連城。秦王知道了后很想得到它,然后就寫信給趙王,說愿意用十五座城池來交換和氏璧。趙王知道,秦王一直無信,但又打不過他,就派藺相如出使秦國。秦王果然無信,藺相如不畏強權,與秦王斗智斗勇,最后保證了和氏璧完整地帶回趙國。
讀完之后,我覺得藺相如是一個足智多謀的人,而秦王是一個貪得無厭、言而無信的人。我佩服藺相如的機智、勇敢、面對困難能夠不顧一切地去面對。我喜歡看《史記》,長知識。
完璧歸趙讀后感 篇4
今天,我讀了《完璧歸趙》這篇文章,《完璧歸趙》本指藺相如將和氏璧完好地從秦國送回趙國。后比喻把原物完好地歸還物品主人。出自西漢·司馬遷《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藺相如受命帶寶玉去秦國換15座城池,見秦王沒有誠意,便憑著自己的聰明才智,終于使寶玉完好回歸趙國。"
藺相如的聰明機智才能使完璧歸趙,回國后,被封為趙國大夫,我以后也要像藺相如一樣,做一個有擔當,有膽量,會用自己聰明才智博得勝利的男子漢!
完璧歸趙讀后感 篇5
《完璧歸趙》這個故事說的是:古時候趙王有一塊和氏璧,被秦王知道了,就表示愿意出十五座城池來作為交換。趙王怕秦王拿到了玉璧,不肯交出城池,但秦國強大,他不敢不交出玉璧。后來藺相如帶著玉璧去秦國,用自己的聰明智慧,把玉璧完好無損地帶了回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在遇到困難時,要積極動腦、多多思考、臨危不懼,這樣才能戰勝困難。也告訴我們做人不要不講信用,這樣的人,到最后還是什么也得不到的!我們應該學習藺相如的聰明才智,不能學秦王的不守信用,我們大家都應該做一個守信用,對人真誠的好孩子!
完璧歸趙讀后感 篇6
我有一本《三十六計故事》故事書,我看了二十一計"金蟬脫殼"里《完璧歸趙》這篇文章。講的是戰國時,秦王為得到趙國的"和氏璧",騙趙王要用十五座城池來換"和氏璧",趙國知道是陰謀,就派藺相如出使秦國,最后,它既沒讓親王奪走"和氏璧",又維護了國家的尊嚴。表現了藺相如的才智和勇敢。
我讀了這篇文章,很是佩服藺相如的勇敢和膽識。
趙王問:"誰去做使者呢?"藺相如回答:"我愿意帶著和氏璧去出使秦國,如果秦國不給城池,我保證完璧歸趙。"這句話充分體現了藺相如的膽識,艱巨而又危險的任務他卻能毛遂自薦,不逃脫,不推辭。而想想我,每次站起來回答問題或去講臺上講話,我都縮手縮腳,這比起藺相如出使秦國是多么懦弱。
藺相如怒發沖冠,聲色俱厲地對秦王說:"大王說以城池換璧,趙王和文武大臣都說秦王貪婪而又自恃強大想用空話騙取和氏璧。"這表現出了藺相如的勇敢,不畏強者的品質。秦王是非常厲害的,秦國非常強大,可藺相如卻面對秦王聲色俱厲,揭發他的惡行。
藺相如暗想,秦王雖然答應了他齋戒,但還是違約不肯割城的。"這句話表現了藺相如的謀略。而想想我,我有不會做的題就空下,抄別人的,管它對與不對,我也不想動腦筋,輕易就放棄了。而藺相如聽了秦王的話,懷疑秦王使詐。所以我很佩服藺相如的謀略。最后,因為藺相如有謀有勇,既維護了國家的尊嚴,又保住了"和氏璧",為國爭了光。
我以后真的得多學習藺相如這樣有作為的人。
完璧歸趙讀后感 篇7
《完璧歸趙》為王世貞所作的一篇有名的史論,作者在文章之始就以“藺相如之完璧,人皆稱之,予未敢以為信也”開宗明義,對藺相如完璧歸趙這一史實發表了不同看法,表明了自己的態度,然后以分析秦、趙時勢入手,從情與理兩方面重點剖析兩國外交上的形勢,從而得出因為秦國不想和趙國為敵,因此藺相如能完璧歸趙,“天固曲全之哉”的結論。文章邏輯清晰,論述嚴密,辯駁有力,尤其文中的假設論證一段文字,合情合理,很有說服力。
由于本文是一篇翻案文章。翻案文章獨執異議,貴在識見高遠,令人信服。
本文開篇對世所稱譽的藺相如完璧歸趙這一史實,予以否定,可謂先聲奪人。接著,文章從三個方面闡述予以否定的理由。首先,文章分析秦以十五城之空名取璧的真實意圖,指責藺相如之所為乃“既畏而復挑其怒”之舉,是失于智。接著,文章重點分析了藺相如的所謂曲直論,先明秦趙“兩無所曲直”,后又代相如策劃,指出相如“使舍人懷而逃之”是“歸直于秦”,是失于信。最后,文章分析相如完璧的后果是族滅國破,是失于利。這樣,文章層層遞進,步步深入,從而逼出了全文的結論:“藺相如之獲全於璧也,天也。”這里的“天”,應該是指當時的客觀形勢吧?
行文至此,文章已可作結,而作者又列出“勁澠池”“柔廉頗”兩件事,看似與上文關系不大,但從“愈出而愈妙于用”一句中,我們可以窺見作者的寫作意圖。作者認為,藺相如的所謂“智”“勇”,不是為了趙國,而是為了自己,他的所作所為,不過是縱橫家的權謀機巧而已,這,大概是觸摸到了縱橫家的本質了吧。因而,本文結論之后的余波,決非可有可無的續貂之筆,用意特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