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讀后感1000字(通用4篇)
老子讀后感1000字 篇1
今天我在龍應臺的《目送》里讀到了一篇很好的文章,文章的名字叫做《老子》,這篇文章其實主要不是講述老子生平事跡的文章,而是主要描述龍應臺和她兒子的對話。身在中國的龍應臺接到了德國兒子的遠洋電話,電話里兒子問她老子有什么故事,龍應臺給他講解了《道德經》里的名句。兒子懂了句子的大意后開始“以其人之道換其人之身”。
兒子開始反問媽媽,“喝牛奶了沒有,今天你刷牙了嗎?功課做了嗎?有沒有吃維他命?沒交什么壞朋友吧?”兒子這么問的緣故是想讓作者明白他已經不是一個小孩子了,這些問題對于他來說比較幼稚。而且他不喜歡作者再交他的乳名。作者之后答應兒子會改正這些“錯誤”。我想掛斷了電話的作者一定特別落寞了。
看到了作者略帶落寞的文字,我竟也想到了我和我的媽媽。媽媽也像別人家的媽媽一樣,喜歡各種嘮叨重復,一個問題有時候一天會強調很多遍。每天早晨的話語都差不多,催我起床,督促我把被子疊好,讓我刷仔細牙,出門的時候要結伴,不和陌生人說話,上課要多回答問題,放學別到處亂跑早點回家,回家先寫作業。從小到大,媽媽不知道說過了多少句類似的話語,以前的我有時候也不服氣,總覺得媽媽把我當成小朋友,總是不放心我一個人的獨立能力,后來才懂得那是父母對自己的關心,他們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快樂地長大,他們知道怎樣叮囑我才能讓我更好。
其實,當父母的都挺辛苦的,我慢慢地學會了不再抱怨父母嘮叨,而是體諒他們的苦心了。當他們再次叮囑的時候,我會對他們微笑,說一聲:“我知道了”。
老子讀后感1000字 篇2
前幾天,我讀了《老子》這本書。這本書講的是老子一生中經歷的一些事。
老子,大約生活書中的老子多次提到水,而《道德經》中也不乏對水的贊揚:“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者莫之能勝”……我覺得,水的精神是可貴的,水的力量看似柔弱而又十分剛強。正如老子所說:“真正強大的不是剛強而是柔弱啊!”在公元前571―477年間,原名李耳,字聃,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他寫的《道德經》雖然文辭簡煉,所蘊含的道理卻至波瀾壯闊的大海是由無數的水滴匯成的,滴水還可穿石,這是水的力量。海上的波浪永不厭倦地拍打著礁石,無私的水永遠滋潤著萬物,這是水的精神。
水從不爭強好勝,它能忍讓一切。石頭擋住了它的去路,它會繞開,繼續奔流。它又是那樣謙虛,總是往低處流,從而匯成了江河湖泊。然而水又是那樣的剛強有力,能載舟,亦能覆舟。
水乃萬物之根本。沒有了水,也就沒有了生命。水雖然無形無色,但它看似柔弱的力量卻超越了一切。水使我明白了厚德載物,雅量容人的道理。能容天下之人才能為天下人所容。同時也使我認識到,在學習上要有海納百川的胸懷,為學日益。我們才能精進有為,成為國家的有用之材。
當今社會中,又有多少像水一樣謙虛而又默默奉獻的人呢?又有多少人為了名利、金錢而落得個臭名昭著、遺臭萬年呢?水是偉大的,它的精神會讓人們有所感悟。
深至遠,千百年來不知啟蒙了多少人的心智。可見,老子對人們影響深遠啊!
老子讀后感1000字 篇3
如果說,半部輪椅可以治天下,則一部《老子》可以治宇宙。《老子》是一部偉大的哲學著作。
李約瑟說,中國文化就像一顆參天大樹,而這顆參天大樹的根在道家。可以見得:《老子》是如此博大精深,是中國文化中的一顆奇葩。讀了《老子》,我只能說是讀了《老子》,理解了這部巨著中的皮毛罷了。對于自己,只能說,選出幾個特有感想的來說。
《老子》開篇為我們講述了“道”,道產生了天下萬物,可它不是一般的道,不可以用言語來表述的,是非常深邃奧妙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就是道創生萬物的本原。《老子》中認為宇宙萬物的本原是“混而為一”道。
這與古希臘的很多哲學家的想法很不一樣,泰勒斯認為萬物的本原是水,亞里士多德認為火是萬物的本原,乃至后來在科學水平比較高的情況下,出現了原子是世界的本原這一說,讓我不禁思考:在古代中國,為什么會認為道這虛擬的東西是萬物的本原,而不是跟西方所說的某一特定的物質。難道是文明的本質性不同嗎?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其實,客觀世界就是矛盾對立著的,可人們卻因為自己的主觀,有了所謂的美惡、善與不善,這才有了每個人不同的世界觀,人生觀,審美觀等等。可在《老子》里面,“有無相生,難以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恒也。”每個事物的存在都是以其對立面的存在來體現了。也許,這就是我們中國古典哲學中的“相反相成”。
“上善若水”這是家喻戶曉的一句經典了,可又有誰能真正理解這句話的呢?老子以水來教化世人,用水性比喻有高尚品德者的人格。“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不就是說高尚的品格就像水那樣,那么柔,停留在卑下的地方,滋潤萬物卻不與之爭。這才是最高的善吧。
而如今,反思社會,爭權奪利,趨炎附勢,哪能體現善呢?又還有多少人做到無私呢?老子認為“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能自生,故能長生。”由天地之長久存在,是因為天地如此無私的奉獻著自己。所以。老子說:“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無私,故能成其私”由于自己的無私,最終成就了自己,如此都偉大呀。
其實,《老子》里講到了很多人道的部分,正是我喜歡的。關于為人處世的哲學:“功遂身退,天之道也。”為人之道,要求行事須留有余地,不要把事情做得太過,無論做什么都要有一個度,應該適可而止。人們不可“盈”,一個人在成就功名之后,就應當身退不盈,才是長保之道呀。
“大白若辱,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道之偉大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之乃萬物之母呀。
老子的《老子》,是那么深奧,又是那么深不可測,早晨一露珠,夜晚一顆星,都在這偉大的道里面,渺渺眾生中的我,是多么想了解這偉大的道呀,只有繼續努力地學習著,才能越來越接近“道”。慢慢地了解道,如同數星星般,無窮無盡。
老子讀后感1000字 篇4
是誰在數千年的歷史中悠悠地述說著亙古的智慧?是誰在漫漫的歲月輪回里傳遞著不變的真理?是誰只留下五千言卻給人類帶來了無限的哲思?是他,哲學的圣者,生活的智者——老子.他就如一顆璀璨而又古老的恒星,散發出神圣的光芒,透過數千年的時光,照耀在宇宙深處的每一個角落.
老子具有非同一般的智慧,那一雙犀利的明眸洞穿了人世間的是是非非,渴望著寧靜與恬適的生存方式,力圖避開現實的紛紛擾擾,追求那一份純真的心靈自由,這種超乎其然的生活態度,為后人指明了一條新路,令人神往,令人渴望.
他的思想,他的哲學,總與‘道’息息相關.道是萬物的本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老子》通過一個‘道’字把自然創造的根源歸于自然本身,從而否定了一切唯心論和宗教主義.在我看來,道的就是一種客觀規律,看不見,摸不著,而世間的每個細微之處都存在著道的本真.做人之道,為學之道,謀事之道,道道相關,處處都是智慧,都需要我們去發現和領悟.每個人都必須生活,做人為學謀事之道對我們每個人來說都頗為重要,道德有無,道德高低,決定著你做人做事做學問的方式和成效.《老子》教我們的是修身之法,以來提高精神境界,讓我們學會生活.每個人都渴望著自由與快樂,而煩惱無處不在,坎坷接踵而至,若要從中解脫,主動權在自己手上.“有勇氣去改變能改變的,有肚量去接受不能改變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只有這樣,方可身心自由,才能有更好的心態去面對生活.
《老子》之中有一個重要的思想---無為.無為就是什么也不做,無所謂,無所為嗎?其實不然.無為的精華之處在于它的玄理,有太多的人無法真正理解無為的,把其歸為消極避世的人生觀.然我的理解有所不同,老子的無為,并不是不作為,而是不為所欲為,不胡作非為,是有所為,有所不為.無為是順道辦事,按照事物的客觀規律,順自然發展的一種高姿態的智慧.“不做也完美”從某種角度看,確實有道理.漢武帝當年并沒有采取黃老之學的不為之道,而采用了有為,讓漢朝走上了一個更高的臺階.殊不知,正是當前的文景之治的無為政策,采取了休養生息,為有為創造了機會,打下了基礎.因此,漢武帝的有為也是某種程度上無為,無為是過程而非目的,我想,這樣的認識,只有真正意義上悟到無為思想的精華方可理解.
每每聯系起現實的生活和社會,就越覺得他的思想之偉大.人們太多的有為讓悲劇不停地上演.那黃土高原的溝壑縱橫,那黃河、長江的水體污染;那海底大片的珊瑚礁死亡;那南極臭氧層空洞的不斷擴張;全球氣候的急劇變暖……這一切的一切擺在眼前時,想想我們的有為是否已經過了度?現在,我們學著馬克思唯物主義的世界觀,我們喊著響亮的口號高舉科學發展觀的旗幟,我們呼吁人要與自然和諧相處,而數千年前的老子早已悟到這真理,這也正說明了《老子》在當今社會乃至未來存在著巨大現實意義.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一書通過對道與自然的結合,闡明了人與天地萬物的關系,處處充滿著辯證的思想,體現著最樸素的智慧.《老子》短短五千言,字字精煉,句句精髓,篇篇精華,滲透著一絲絲美妙的讓人敬佩的大智.
我想用平靜的心態,慢慢地品,讀,看,聽,思,悟,像老子一樣,坦然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