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自卑》讀后感(通用3篇)
《超越自卑》讀后感 篇1
《超越自卑》是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奧地利著名心理學家A、阿德勒博士的代表作品。此書被西方人視為了解自我和他人的教科書,起到了《圣經》起不到的作用。
本書第一章《生活的意義》是全書的綱領,也是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的理論核心。提出了人們生活中的三大問題:職業、社會(既與他人的關系)和性(既為愛情和婚姻)。每個人都要面對這三大問題,而由此作出的反應表現出他對生活意義的最深層的感受。他分析了人們各種錯誤“生活意義”的共同尺度:缺乏從屬感和社會興趣,過度關注自我,和正確“生活意義”的共同尺度:有從屬感和社會興趣,作為團體的一份子,愿為人類幸福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這一觀點,本書編譯極為欣賞,他在代序中寫到:在一個物欲橫流、精神匱乏的年代里,阿德勒的心理學猶如浸入沙漠的一縷甘泉,讓人重新體味到人生活的意義和價值絕不僅僅是金錢、物質和泛濫的私欲,它還有更廣闊的,也更令人神往的精神園地。
阿德勒在書中認為“自卑感”在生活中時刻都有可能產生,象先天的生理缺陷、人在面對現實社會產生的不完滿、不得志、比別人差時的情緒。他認為有這種情感是很正常的,并不是病態的,關鍵是如何對待這種自卑。是利用自卑來逃避現實還是克服并超越自卑,由此而形成截然不同的生活風格。
如果敢于正視自卑,會激發人的創造性力量,成為奮發向上的巨大動力。在達到新的境界后,又會發現新的自卑,于是向新的優越目標前進。這樣,在自卑與優越的距離不斷接近而又拉開的過程中,人便不斷地完善自己,這一過程永無止境。由此,阿德勒認為,全部人類文化的動力都建立在自卑感之上。這一觀點與弗洛依德認為性本能是人類進步的動力是相左的。
阿德勒還提出了“生活風格”這一重要概念,它是指一個人的生活目標,對自己和世界的看法以及他實現生活目標的方式。人在他的思維、情感、行動中處處體現著他獨特的生活風格。“生活風格”是阿德勒治療心理疾病患者的一把利器,他通過對病者生活風格的分析,(主要有三種途徑),幫助病者找出產生這種錯誤生活風格的根源,讓他去正視、了解它,并讓病者作出新的生活選擇,形成正確的生活風格。
本書另一大優點是語言平實易懂,例子豐富生動,筆觸細膩,分析精辟,在愉快的閱讀中感悟生活道理,完善自我人格。
《超越自卑》讀后感 篇2
接觸到的大多數朋友都說心理學是一門理論性非常強的學科,在翻看了奧地利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的《超越自卑》后,我才發現心理學的另外一面,它也是一門應用性學科。
《超越自卑》一書中,阿德勒以平易輕松的筆調,描寫了自卑感的形象、對個人行為的影響,以及個人如何克服自卑感,將其轉變為對優越地位的追求,以獲取光輝燦爛的成就。
作者阿德勒1870年出生于維也納郊外一個米谷商人的家庭中,排行第二。他的家庭富裕,全家都熱愛音樂,但是他卻認為他的童年生活并不快樂,不快樂的原因來自他的哥哥,他覺得自己不管怎樣努力都趕不上哥哥的成就。他自小患有駝背,行動不便,因此他哥哥的蹦跳活躍使他自形慚愧,而覺得自己又小又丑,事事都比不上他的哥哥。盡管如此,他卻是個友善而又隨和的孩子。五歲那年,他患了一場幾乎使他致命的病,痊愈之后,他便決心要當醫師。
長大后阿德勒進了維也納大學,1895年得到了醫藥學位,兩年后,他和來自俄國的留學生蒂諾菲佳娃娜結了婚。蒂諾菲佳娃娜是個飛揚跋扈、能言善辯的女性,最關心她祖國的社會革命。她特立獨行和阿德勒所處階級的保守風氣并不十分協和,阿德勒在他的回憶錄里說:男女平等這件事,說比做容易得多。由此可見,他們的婚姻生活最初可能有些小磨擦,不過后來兩人倒也能相敬如賓,白首偕老。
阿德勒曾經熟讀弗洛伊德所著的《夢的解析》一書,他認為它對于了解人性有莫大的貢獻。有一度,他曾在維也納一本著名的刊物上,寫文章辯護弗洛伊德的觀點,結果弗氏寫信給他,邀請他加入弗氏所主持的討論會――有人因此認為阿德勒是弗氏的學生,其實大謬不然,他們是并駕齊驅,等量齊觀的。雖然他的觀點與弗氏迥然不同,但是,他仍然在1902年加入了弗氏的集團。此后,他即成為這一集團的領導人之一,飽受弗氏的贊譽,并繼承弗氏之后,成為維也納心理分析學會的主席,及心理分析學刊的編輯。
1907年,阿德勒發表了《由缺陷引起的自卑感及其補償》,而使其名聲大噪。他認為:由身體缺陷或其它原因所引起的自卑,雖然能摧毀一個人,使人自甘墮落或發生精神病,但是在另一方面,它還能使人發奮圖強,力求振作,以補償自己的弱點。例如: 古代希臘的戴蒙斯賽因斯原先患有口吃,經過數年苦練竟成為著名演說家;美羅斯福總統,患有小兒麻痹癥,其奮斗事跡,更是家喻戶曉之事。有時候,一方面的缺陷也會使人在另一方面求取補償,例如:尼采身材羸弱,可是他卻棄劍就筆,寫下了不朽的權力哲學;宴嬰身材矮小卻成為齊國宰相。諸如此類的例子,在歷史上或文學上真是多得不勝枚舉。這些人都曾經有過自卑,并超越了自卑,他們所獲得成就彌補了他們生理的缺陷,這就是阿德勒的補償心理理論。
那么他們是怎樣克服自卑超越自我的呢?從他的理論中我總結了以下幾點:
自卑,是個人對自己的不恰當的認識,是一種自己瞧不起自己的消極心理。在自卑心理的作用下,遇到困難、挫折時往往會出現焦慮、泄氣、失望、頹喪的情感反應。一個人如果做了自卑的俘虜,不但會影響身心健康,而且會使聰明才智和創造能力得不到發揮,使人覺得自己難有作為,生活沒有意義。所以,克服自卑心理是一個重要的心理健康問題。
充分認識自己的能力、素質和心理特點,要有實事求是的態度,不夸大自己的缺點,也不抹殺自己的長處,這樣才能確立恰當的追求目標。特別要注意對缺陷的彌補和優點的發揚,將自卑的壓力變為發揮優勢的動力。
要相信自己的能力,學會在各種活動中自我提示:我并非弱者,我并不比別人差,別人能做到的我經過努力也能做到。認準了的事就要堅持干下去,爭取成功;不斷的成功又能使你看到自己的力量。
不要總認為別人看不起你而離群索居。你自己瞧得起自己,別人也不會輕易小看你。能不能從良好的人際關系中得到激勵,關鍵還在自己。要有意識地在與周圍人的交往中學習別人的長處,發揮自己的優點,多從群體活動中培養自己的能力,這樣可預防因孤陋寡聞而產生的畏縮躲閃的自卑感。
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為我們都想讓自己更優秀,讓自己過更好的生活。在理想的情況下,我們能通過這種自卑心態的驅使改造環境、改善自己,從而獲得安全感、建立優越感,然而在某些情況下,我們為了擺脫自卑而選擇錯誤的方式和錯誤的目標,最后,自卑就會演變成為各種心理障礙和心理疾病。
超越自卑,是一場自己與自己的角逐,是一次與自己內心的真實對話,是一個自己向自己學習的過程,更是另外一種與自己息息相關的人生。
“你對整個世界的態度,決定了整個世界對你的態度。”超越了自卑,也就獲得了成功的基石——自信。也就因此與成功的康莊大道越來越近。希望此書能夠讓廣大的教師、家長們完整地認識自卑,并從其中獲得對人生新的理解。
《超越自卑》讀后感 篇3
好久了,都不知道要寫什么,因為根本就沒有讀懂,只是在王湖的提醒下,才了解了阿德勒的一些理論,說說對這些理論的理解吧。
1、合作與競爭:
阿德勒認為人的關系應該是建立在合作上的競爭,首先是合作,對于孩子來說,也是要先體會合作。
合作,我理解的,就像是拼圖,每一塊都有缺口,也有優勢,但是每一塊都可以發揮作用。每個人既可以在合作中實現自我價值,也可以在合作中建立人與人之間的連接。
我們所受的傳統教育無疑與阿德勒是相違背的,是建立在競爭基礎上的。從小孩子們就在各種“比”中生活,媽媽們在一起的討論是哪個孩子說話早、哪個孩子長的高、哪個孩子學習努力……到了學校,更是顯而易見的競爭狀態。
競爭,如果不是基于合作的,帶給有優勢的人的,是一種覺得我比別人好的成就感,用這種方法來認同自己,這種感覺不是發自內心的,是來源于外部的;而對于沒有優勢的人,也是我們中的絕大部分人的感受,是一種否定的,我沒有別人好的自卑感。
這種否定的感覺從我們小的時候就帶給我們很深的感覺,以致影響到我們的成長,我們的婚姻。很多時候,在婚姻中,我們在找一種強勢的地位,“我需要他愛我比我愛他多”“我需要我說的話他能照做”“我做了這么多,他怎么做的那么少?”……
我們忘記了我們應該是一種共同生活的狀態,我們應該是合作的。如果丈夫擅長的不是細心的做家務,那么放手讓他在工作中一展身手就是最大的支持;如果妻子擅長的不是與人交流,那么給她一個安靜穩定的家庭來料理,就是給她一個最好的平臺。多數時候我們都是在爭奪權力,而沒有思考我們該怎樣分擔婚姻中的各種事務。
對于孩子來說,在成長階段,無條件的接納,幫助他們成為他們本身的樣子,就是一種合作,“順”著他們成長,讓他們強烈的感受到自己,他們就具有了一種內心的力量,擁有這種力量后,就更容易接受競爭了,并且不容易在競爭中迷失。
2、著眼于未來:
一種心理學的觀點是,人在童年時期受到的傷害、忽視會影響到他的未來,如果想要未來不受影響,必須進行彌補。而阿德勒認為應該著眼于未來,不用回頭舔舐自己的傷口,只需要大步前行,讓自己更強壯。這也是《正面管教》中“關注于解決問題”的來源。
修復傷口的過程,也許對成長是有用的,但是追尋傷口的過程,卻是一個很痛苦的過程,因為畢竟事情已經過去,不能重頭來過,即使找到原因,要么是無法更改,要么已經造成影響,都是一個否定自己的過程。何不積極關注于怎樣改善,改善的過程是一個思考的過程,也是一個建立自信的過程,是充滿希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