峽谷里幽暗無比,在巖壁上仰望,就看不到天空,此處即是由兩塊弧形懸崖構成的“不見天”。 “不見天”反映了百里峽形成的初期,兩壁保存有鋸齒狀的原始狀態,沒有達到完全直立的地步而形成的景觀。眼望懸在頭頂上的巨石,不由得倒吸口涼氣,眾人腳底都加快了步伐。突然眼前豁然開朗,巨大的水聲從右側傳來,是“飛流直下”的怡心瀑正在拋珠灑玉!已有眾多的游人在此駐足,興之所致,眾人對著山谷一陣高喊,聲音在山谷間回蕩,拍照的、戲水的、歡呼的,山谷也跟著熱鬧起來。
走過高聳入云的“擎天一柱”,呈現在眼前的是一條用鋼架和木制踏板而建的臺階路,這便是百里峽著名的環保天梯棧道,這條棧道全長1200米,上下臺階2800級,相對高度270米,上面記載了從公元前841年共和元年至公元后2001年天梯建成,共計2842年的歷史長河。眾人一步一步地往上登,一邊辨別著每一級臺階上記錄的文字,呼吸漸漸粗重了,汗也出來了,腿又困又軟,再邁一步都覺得難。眾人喘息著停下來,詢問下山的人還有多遠。正畏難間,同行的男同胞伸過手來,來,拉你一把,果然就輕松了許多,趁勢憋足一口氣連上了幾十級,這可真是挑戰意志啊,好不容易連呼哧帶喘地上到了天亭。終于可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了!從山頂往四周望去,一座座山連綿不絕,被綠色植物覆蓋,午后的陽光金燦燦地灑在山間,遍地金黃,映襯著澄澈的藍天,好一幅天山人間的美景!
下山的路,男同胞仍堅持步行走棧道,我們則選擇了乘坐纜車。坐在纜車上,蕩在空中,欣賞著群山中時時變換著的美景,耳邊傳來韓紅的歌聲“那是一條神奇的天路…..從此山不再高路不再遙遠……”與此情此景可謂貼切!
回來的路,經過了狹窄的“一線天”,所謂“一線天”就是山體之間有一條垂直的裂隙,好似一條線倒懸著一枚針,每年夏至時節正午時分,太陽直射下來,形成一條金線,故稱“金線懸針”;走到峽谷的最窄處,不過0.83米,竟不能將兩壁伸直;在山壁上有一尊“觀音”石雕,栩栩如生,惟妙惟肖,這完全是大自然的杰作,因為走到這里我們必須回頭才能一睹觀音的芳容,故成“回首觀音;穿過山洞,走過爽心瀑,泉水歡快地流向山下,流水清可見底,水里游來游去的魚兒,引得眾人圍觀;不遠處有一弧形懸崖構成的圓洞,極像老虎張著的血盆大口,有詩云“幽峽三道藏絕景,虎嘴天橋一銀河”,詩中所指虎嘴便是這里。一尊巨石狀如一頭兇猛的老虎正張著血盆大口,氣勢洶洶地把守著峽谷。腳踩著鵝卵石鋪就有小路,淙淙流水相伴左右,談笑之間,我們走出了幽深清涼的百里峽。
大概是走得累了,晚飯的時候,大家都吃得特香,更有男同胞不住地夸贊野三坡的姑娘真漂亮,細一打量,可不嘛,賓館飯店的服務員,個個身材姣好,漂亮秀氣,大大方方的招呼客人,絕非以往對山里姑娘的那種印象,看來這山水養人啊。又想到回來的路上,那些趕著“野三坡旅游專用車”——驢車熱情攬客、推薦景點的農民、銷售紀念品和游客討價還價的大娘大嬸,這些都是這里土生土長的村民,隨著野三坡的旅游開發,不知不覺面貌一新了。相比十年前,那個看到第一批游客進山慌慌張張報告“有人來流油”的農民,簡直是天壤之別了。旅游景區的開發,讓名不見經傳的河北徠水名揚四海,讓原本貧窮落后的山區發揮了區位優勢(距京95公里),充分利用了當地的資源,拉動了經濟的增長,也改善了人們的生活,讓封閉的大山終于敞開胸懷,笑迎八方游客。我們可以想見,這些變化的背后,決策層的膽識和氣魄,另外,那二千八百米卵石甬路的鋪就,2800級天梯棧道的修建,歷史紀年所彰顯的文化內涵,都反映了野三坡人的匠心獨運和工作的實實在在。野三坡被評為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野三坡百里峽被國家旅游局評定為AAAA級旅游區,這可是當時國內旅游區頂級標志、二00四年,又被國土資源部審核為國家地質公園,這些都是對野三坡人真抓實干的充分肯定和回饋,我想這些對于各地正在建設中的旅游景區,是有借簽意義的。
※本文作者:星月無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