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馬俑分三個坑,由第三坑入,經第二坑,最后觀看第三坑。第三坑是秦軍的指揮中心,呈“凹”字形,“凹”口出土一乘車馬,右邊陶俑已成碎片,左邊有些尚好。二號坑尚未出土,表皮土層刨開,已見棚木遺跡,專家說是害怕出土氧化了陶俑上的彩色。最后觀看三號坑,前面有三排陶俑,保存完好,成南北走向,三排陶俑后面東西走向有九個過道,即九排陶俑。整個坑氣勢宏偉,一個龐大的軍團呈現在你面前,似乎正向你威逼過來。導游介紹陶俑身上有不同的配物,代表不同的軍銜。在陜西省歷史館見到秦朝生產的箭頭,有大有小,統一規格,和我們現在批量生產一樣。最神奇的還是這里出土的一把劍,說是用同樣成分鍛造一把,卻沒有這把有韌性,也沒有這把鋒利,現在科技還不能進行有力的說明。可惜的是一號坑的陶俑原有彩色,因無經驗,出土即被氧化,現在都成了土灰色,不過人物面部表情各異,依然栩栩如生。
秦陵枕驪山,踩渭水,有“頭枕山,腳踏川”之說。繞秦陵一周,有八公里之地。據載,秦陵原高50丈,因夯土經處理,不長花草樹木,故水土流失嚴重,現在還剩下80米左右,上種石榴,綠化上好。登上秦陵,四顧茫茫,山形依舊,渭水不然。左右人生嘈雜,多種語言匯集于此,我驚異的發現外國人比中國人還多。我要是這次沒有這個機會,說不定永遠也不去秦陵。在華縣工作了七年,總是沒有想起看看兵馬俑,直到如今才了卻夙愿。
回湘潭大學,思臨潼之行,記之。
※本文作者:石頭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