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柳子廟,我們驅車來到永州的另一處勝景朝陽巖公園。朝陽巖又名西巖,位于瀟水西岸,相傳為元結所命名,并撰《朝陽臺銘》及《朝陽巖詩》刻于石上,朝陽風光自此顯名。朝陽巖的景點分容、洞兩大部分。“高巖瞰清江”,登上朝陽巖陡峭的懸崖,俯瞰悠悠北流的瀟水,眺望秀麗的古城,耳聽風吹林響,蛐唱草叢中,這是一種怎樣的物我兩忘之境啊。難怪當年柳宗元會常留連于斯,借此排遣內心的孤獨、落悶和失意。在這里,他寫下了膾炙人口的千古名詩《漁翁》、《江雪》,從而奠定了他作為一位大詩人的地位。其實,朝陽巖的美,不但在于外在的自然風光,更在于深厚的文化內涵。自元結在朝陽巖題銘刻石后,歷代都有文人士官在此刻石留字,永州除浯溪,朝陽巖是保留名人題刻最多的地方了。在這些行云流水的草書,或亦莊亦楷的行墨,或謹嚴不茍的楷書里,記載著一代代失意名人的故事。元結的歸隱,柳宗元的悲情,周子的沉思……他們伴著消消漲漲的河水起落沉浮,給后人留下多少感嘆。如果說,封建時代文人的懷才不遇是僵化的體制造成的,那么今天在我們這個社會主義國度,卻仍然有不少有志有才者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君不見,在許多城市,一邊是大量大學畢業生找工作無門,流浪打工,干著專業不對口的活,一邊是不學無術的官家或富豪子弟、親戚隨便進機關單位謀個好職位,有的甚至小學、初中未畢業卻可以平步青云,弄個一官半職。什么時候,我們中國真正有一個健全公平的用人機制,不再出現知識分子延續幾千年的“懷才不遇”悲劇了呢?
想到這里,我的心突然沉重起來,我真不敢把這些告訴柳宗元。我該回家了,因為,明天就是中秋節。
2006年10月10日凌晨初稿于耒陽
10月13日晚改于毛澤東文學院
※本文作者:朱文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