彈指經過廿五年 人來重到鳳凰園
薔薇郁郁紅逾火,芒果森森碧入天
千頃魚塘千頃蔗 萬家桑土萬家弦
緣何篁竹猶垂淚 為喜乾坤已轉旋
一九九六年,清暉園再度擴建,面積由七千多平方米增至二萬二千多平方米,名園風采又見光大。
清暉園內水木清華,景致清雅優美,造型構筑別具匠心。整個古園吸取蘇州園林藝術精華,又能因地制宜,盡顯嶺南庭院清幽自然、秀麗典雅、雅致古樸的風格。集我國古代建筑、園林、雕刻、詩書、灰雕等藝術于一身,突出雄、奇、險、幽、秀、曠的特點。碧水、綠樹、古墻、漏窗、石山、小橋、曲院、回廊剪裁得體,亭臺樓閣交相輝映。廳堂樓館形態各異,雕鏤繪飾,多以嶺南佳木花鳥為題材,名人題詠觸目皆是。沿路又以書畫、雕刻、工藝盆景相綰連,更使景色層遞,園中有園,景外有景,步移景換,幽雅含蓄。舊園占地五畝余,以景觀層遞分為三個部分:南部為方池,是園中主要水景區,亭榭臨水,開敞而明朗;中部則是船廳、惜陰書屋、花納廳等建筑,南臨水池,周有假山,情景交融,是全園精華所在。北部由竹苑、歸寄廬等小院組成,自成環境清幽的園中園景區。園內廣植花卉果木,不僅有嶺南佳果,還有蘇杭名花,修篁幽竹如屏,老樹古藤成林,百姿千態,清香馥郁,與古色古香之樓閣亭榭交相掩映,更見春意盎然,倘佯其間,令人流連忘返
進園就是新建的紅蕖書屋,座落在綠茵叢中,整個廳堂開敞通透,裝飾用色鮮亮,清新脫俗。堂前一池碧水,引入蘇州滄浪亭的宋代石法,用黃石及本地的龍江石,堆砌出既有生命力,又有歷史感的五百羅漢群石。順著池邊的假山,信步踏上小徑,路南也有一片假山沿水砌筑。鳳來峰突兀水中。鳳來峰,借“鳳城”取名,是以宋代被列為貢品的山東花石綱共二千多噸砌成,高12.8米,是省內最大的花石綱石山。造型較為夸張,選用了古代經典的“風云際會”石山構圖。又似一只振翅欲飛的鳳凰,醒人眼目。峰上有小亭,飛瀑直瀉池中。池畔林木森森,池中蓮荷點點,紅花綠葉相映成趣,魚翔淺底,珠泛綠漪,自得山水林壑之趣。往北經濱水游廊,便可到方池西南角的碧溪草堂。此堂為園內最古老的建筑,建于清道光丙午年(1846) 。門是圓洞形的,門框則用木雕鏤成兩束交疊翠竹,型態逼肖,給人安閑清逸的詩意。園門兩側為玻璃屏門,左右二側的池板上各刻有用隸書、篆書和不同花鳥蟲魚化成的象形文字書寫的四十八個“壽”字,稱為“百壽圖”,精思傅會,特別引人注目。房外腰墻有一幅百年陰紋大磚雕竹石圖, 線條簡潔,蒼勁有力,刻有幾竿疏竹茂樹,題為“輕煙挹露”,旁有題詞是:“未出土時先有節,到凌云處也無心”,敬竹愛竹,發自肺腑。草堂與半邊水榭之間的夾縫中,長著一棵蒼翠的百齡龍眼樹,蔭蔽房舍,享受清涼自在。而池塘四周種著各種花木,送來陣陣芬芳,透露出嶺南水鄉村野的雅靜風光。
前行,頓覺豁然開朗——清暉前部精華之景一一展現面前:近處是一鑒方塘,光可鑒人,澄亦清心。六角亭、澄漪亭依臥水邊。對岸假山洞門聳立,透過竹廊漏花窗,花納亭翼然而立。四望綠蔭連綿,亭臺高低錯落,曲廊銜接,古樹穿插。六角亭入口兩柱掛著一副對聯:“跨水架楹黃籬院落, 拾香開鏡燕子池塘”,寫出了綠潮紅霧、美不勝收的意境。
清暉園的船廳坐落在水池之北,是舫屋和樓廳建筑的結合體,平面象舫,主體如樓,無論從造型還是裝飾,都有著濃郁的粵中特色。樓屋形似珠江上的紫洞艇,兩側飾以水波紋。前艙和后艙之間有一道間隔,木雕鏤空成芭蕉雙面圖案,兩邊芭蕉樹下的石頭上各刻有兩只蝸牛,看似在在緩緩蠕動,窗戶的格子則以木樹竹葉裝飾。走道上有木欄扶手,往下望則是碧波漣漪的青青池塘。置身其間,恍如泛舟在蕉林濃密、竹蔭蔽天的水鄉。即便是在盛暑炎夏,也自覺蔭翳生涼,暑氣頓消。由南樓(船廳后艙)登小梯,經迂回的露天平臺可達船廳二樓(前艙)。憑欄眺望,蓮池水榭,山石花木,皆奔來眼底,一派迷人景色。樓門兩旁掛著的關曉峰所書對聯:“樓臺浸明月,燈火耀清暉”,更有畫龍點晴之妙。船廳東面的景物主要由假山和花卉果木組成。四時不謝之花與八節長青之草互相掩映,營造出一個心曠神怡的環境。這里有許多珍貴的花木,如玉堂春(又名木蘭),花大如碗,晶瑩若玉,白蕾點點,芳香四溢。此外還有罕見的百年紫藤、龍眼、銀杏、九里香、米仔蘭、佛肚竹等,欣欣生機,令人蕩氣回腸。
※本文作者:sun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