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蔭書屋和真硯齋是一組同船廳相連的園林小筑。從書屋、真硯的題名,可知這里原是園主人的讀書之處。在惜蔭書屋左面地勢高處,建有四角形的“花納”亭。它不用一般的梁柱結構,也沒有天花板。亭內梁柱相接處用精致木刻通花“撐角”頂起,亭頂以瓦筒和石灰塑造而成,線條簡潔明快,造型輕巧古雅,是嶺南古建亭臺的代表之作。船亭至花納亭周圍遍植各種嶺南奇花異木,形成一片綠海,稱作“綠云深處”,既風雅,又貼切。船廳游廊下的小亭中懸掛著的牌匾,據說是乾隆帝之子成親王的手書,筆力雄勁,神韻獨到,也算是沒有辜負如此美景。
“風過有聲皆竹韻,明月無處無花香”,清暉園竹苑正門上的這幅對聯,點出了北部景區的雅靜風貌。竹苑的景色,呈現出樓屋鱗毗、假山阻隔、巷院兼通的特點。從形似圓月的正門走進,眼前是一條修篁夾道, 左邊建有“夢筆生花館”,右邊筑有狹長的大型壁山,山勢起伏,玲瓏浮突,通透美觀。石山刻有"斗洞"二字,斗洞純用英石壘就,外為石山,內為兩宗院落的通道。洞內曲折如北斗七星,僅容一人通行,故名。穿過斗洞, 便來到另一個清靜世界——“歸寄廬”,則見園中有園,別有洞天。曲折回廊連接著兩個廳堂,前廳為兩層磚木樓房,正面有一幅大型木刻浮雕——“百壽桃”,上刻一棵枝繁葉茂結著一百多果實的仙桃樹,樹下有石,石上長著爛熳的山蘭,富貴中不乏清新。古清暉園占地不大,卻在五畝多的園林中橫陳了無限春光。由于園林立意深邃,風格古樸,亭榭臺閣濃淡得當,花樹水石疏密有致,濃郁的文化氣息更使園中景物沐浴在靈秀之中,給人留下了豐富的想象空間,詩情畫意油然而生。
※本文作者:sun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