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朗誦詩
第一,詩歌往往充滿了比喻和象征,如果不從意境感受著眼就往往使人眼花繚亂,如墮入云里霧中,不得要領。
第二,詩的語言較為凝練的特性,在詩作中顯現出萬千氣象,不感受意境,只是局限于文字,詩昧就無從表現。
第三,詩的語言又具有跳躍性,更增加了詩歌的容量。朗誦者如果表達不出詩的跳躍中的內在程序,把一個個句子平擺浮擱地讀出,意境也就無從表達了。
第四,因境抒情,從全詩的整體出發,在意境需要的前提下引發,避免片段感。
以《囚歌》為例。作者身陷囹圄而不屈,面對利誘而不惑,豪情壯志、氣貫長虹。
人的身軀與狗洞,"自由"與永生,簡潔鮮明的對比,造成了恢宏高遠的意境。在朗誦時,必須提挈全篇,以具體的、形象的比喻和象征傳達出意境的可感性,發揮意境的感染力。
這里需要指出的是,朗誦最忌諱脫離整體意境感受去圖解比喻和象征,致使詩歌的朗誦有貌無神。
為人進出的門緊鎖著,
為狗爬出的洞敞開著,
一個聲音在高叫著:
"——爬出來吧,給你自由!"
我渴望自由,
但我深知,
人的軀體,怎能從狗洞子里爬出!
我期待著,
地下的烈火升騰,
讓我和這活棺材,
一齊燒掉。
我將在烈火與熱血中得到永生!
比如,"爬出來吧,給你自由!"是詩人轉述自己的所聽所感,而并不是由一個說客出面,所以,在表達中充滿了憎惡、否定的態度感情,從而也更增添了詩人赤誠的內心。如果朗誦者忽然以敵人的語氣,甚至某種怪腔怪調表達,那意境便頓然消失。還比如,"我將在烈火與熱血中得到永生!"本是表達詩人的熱烈期望,深沉內在,自勵自勉,如果朗誦者為加重語氣分量,采用上揚語勢,像是在發出號召,就會破壞應有之意境。
因此,意境,必須從整體把握,避免落人圖解式的歧途。
3.把握基調重節律
基調是指全篇總體的思想感情運動顯露出來的色彩和分量,是總的態度、感情的傾向,節律就是指詩歌及其朗誦的節奏和韻律。基調是全局性、整體性的問題,既要注意總體的色彩,即基本的態度、基本的感情,基調總的色彩制約著每個具體的句、段、行的表達色彩;同時,還要注意總體的分量,即態度的輕重程度,感情的濃淡程度。把握準了基調,也就把準了朗誦的總的色彩和分量,即總的傾向、方向和意向。
基調的確定,特別強調對文字作品的整體感受,然后細化為群體和個體的具體感受。最終形成整體對個體的統攝關照,個體對整體的呼應。
基調的聲音表現,雖然離不開音高、音長、音強,但更強調音色的變化,如明暗、松緊、抑揚、頓挫的自如彈動,鮮活鋪陳。
把握準了基調,朗誦就有了基本的方向,就不會偏離基本的方向。
節律是詩的生命,也是詩歌朗誦成功的關鍵。
格律詩由于字數一定,在朗誦時應體現出這一特點,使聽者感覺出這一點,這很重要。停連不能打破她的格式,不能打亂重新安排,也就是說,文字語言中的標點符號同朗誦時停頓的位置是一致的,不能顯出字數似乎不一定的樣子來。
另外,格律詩還應體現出語節一定。語節含有音步、節奏的意思。語節一定,在詩的格律上表現為句中詞的疏密度大體相近。不同的格律,有不同的語節安排,也不能亂來。
如五言絕句分為兩個語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