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朗誦技巧
(四)藝術性
朗誦不同于傳播信息的語言表達,如不同于新聞播音。人們在傳播信息時,主要是為了把事情說清楚,因此,往往用最樸實的語言表達樣態來轉化文字語言,字音、音長、音強、音色、語氣、節奏的變化都限制在一定的幅度之內,其樸實性和真實感異常重要。而朗誦則不同。因其現場性的要求,所以朗誦時聲音運用有其特殊的要求。因其感情濃烈,所以朗誦時語氣、節奏的變化幅度相對較大;因其聲音的特點,所以要求朗誦者要通過訓練增強其語言的表現力和感染力,等等。所有這些要求,都體現出詩朗誦藝術性的特點。
(五)綜合性
朗誦藝術是一項綜合性的藝術,它不僅要求朗誦所依據的文字作品要有較高的藝術水準,要求朗誦者對文字作品的理解力、感受力以及有聲語言的表現力和感染力要強,有時還要求配樂、燈光、舞美等多種因素的完美配合。這不僅要求這些因素自身的完美,還要有機配合,彼此映襯,互相促進,既不能顯出弱勢,也不能互相“搶戲”,否則,語言與配樂的力度對比反差過大、內容與花呢今年感的格調背離都會影響到朗誦作品的藝術效果。此外,朗誦者還應掌握一些心理學和傳播學的知識,能夠在現場有效地控制自己的身心狀態,使自己傳達的思想、抒發的感情能夠真正達于受眾的心目中。所以說,朗誦的藝術效果是朗誦者綜合素質的集中表現。
(六)依賴性
一般來說,朗誦都要依據一定的文字作品來進行。無論是理解稿件、引發情感,還是運用技巧、形之于聲,都是在文字作品的規定之下進行的。作品基調的確定、情感的濃淡、具體表達技巧的運用都受到文字作品的制約,拋開文字作品而任意發揮是得不償失的,那樣,朗誦者將有置于無主題狀態而不知所終,聽眾也會聽得一頭霧水。
(七)創作性
創作性是針對依賴性而言的。朗誦雖然要依據一定的文字作品來進行,但決不是照本宣科、見字出聲,而是要對文字作品進行真正的創作。文字語言是不可能把作者的全部想法都表達清楚的,“言不盡意”既為此意,朗誦者要在深入理解作品的基礎上將那些隱藏在文字之外的意思補充出來;同時,文字作品不可能把一句話恰切的的語氣體現出來,這也要靠朗誦者運用有聲語言表達技巧進行創作;另外,朗誦者有聲語言表達本身就是一種創作,動聽的聲音、高超的表達技巧都在一定程度上為文字作品增色,加之配樂、燈光、舞美的設計等等,都使得朗誦成為一項創造性的活動。
(八)欣賞性
詩朗誦并非曲高和寡的藝術形式。由于作品本身具有較高的藝術性,朗誦者在創作的過程中又融入了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加之朗誦者對詩朗誦進行了精心的設計和排練,并可以輔以音像等多種藝術形式,因此,詩朗誦無論是在大型的文藝晚會中,還是在專場的詩朗誦晚會中,都能以其易于理解、富于變化、長于抒情等特點而為大家所喜愛。如今,眾多的藝術團體還將朗誦與音樂、朗誦與歌唱、朗誦與表演相結合,創造出了朗誦音樂會、詩歌演誦會等形式,加強了詩朗誦的可看性,其欣賞性的特點更加突出了。
(九)大眾性
詩朗誦藝術性的特點并不影響其大眾特性的存在。除卻朗誦無止境的藝術追求以外,大家還是比較容易了解這種藝術形式的,并且都可以在某種程度上掌握它。朗誦是一種操作簡單、適應性強、老少皆宜的藝術形式,無論是個人出演,還是集體配合;無論是專業表演團體,還是業余朗誦愛好者,都可以隨時隨地地進行朗誦。另外,這種藝術形式易于大家接受也是其大眾性特點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