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誦作文2篇
通過一年的實踐,作文朗誦活動取得了較顯著的成效:
一、激發了學生的寫作興趣,使學生把寫作當成了精神生活的需要。五年級學生正處于一個心理發育的旺盛階段,具有極明顯的表現欲與好勝心,一次成功的表現會使他增強自信心,使他精神愉悅,使他覺得寫作的天地神奇并不神秘。朗誦了一次或幾次作文,在同學們的鼓掌聲中,朗誦者就必然產生一種自豪感,也必然有下一步的計劃了,他再不會把寫作當成負擔,當成與老師捉迷藏的游戲。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愉悅是最強的動力,成功的嘗試醞釀人生的輝煌。
二、拓展了學生的習作空間,使學生更注重觀察社會,體驗生活,真實地記錄親身感受。為了在講臺上朗誦自己的得意之作,為了博取那種歡快而自豪的掌聲,同學們精心準備自己的朗誦作品。他們會篩選自己生活中最精彩的內容,比較選用最適合抒寫自己情感的方式,甚至不厭其煩地向他人請教,反復修正自己的文稿。在聽取別人朗誦時,也會虛心學習別人的長處,與自己的文章作比較,借以提高。觀察是寫作的源泉,開掘是寫作的內核,創新的成果依賴于勤奮的積累與勞動。
三、提供了學生展示才華的舞臺,使學生不斷完善,增強能力。朗誦作文,是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體現,諸如讀寫聽說能力,臨場發揮與應變能力等等,還需輔以氣質與儀表的端莊和諧。 “臺上三分鐘,臺下十年功。”學生都熟悉這句話,但沒有親身體驗過。讓他們上臺朗誦作文,讓他們表演三分鐘或五分鐘,也要讓他們體會“臺下功”的艱辛。人人都期盼成功,但不是人人都能獲得成功,成功只屬于那些不畏艱辛,不斷追求、不懈努力的人。凡是朗誦過作文的同學,對此都有清楚的認識。
四、開通閱讀教學的通道,使學生在朗誦作文中明得失,有意識地學習各著名篇和語文基礎知識,在系統訓練中提高習作與表達的能力。讓出五分鐘,不是浪費時間,而是一種積極的促學行為。在學生朗誦作文之后,老師指點得失,充分肯定創新和成熟之處,也指明不當或欠缺之處,誘導學生轉入課文的賞析,吸取文學的營養,加強語感的訓練,在已取得部分成功的基礎上進一步充實提高。通過作文朗誦,學生有了切身的體驗,學習的目的性增強了,不再把閱讀與寫作看作不相干的兩部分了,而是把課文學習當作培養語文能力的必然途徑,閱讀分析的自覺性和漸進性與日俱增。作文朗誦中的欠缺,在閱讀學習中總能找到對應的解決辦法,那種豁然開朗的喜悅,把學生帶入了心領神會、相得益彰的境界。
作文教學是技無止境的藝術,開放展示學生文學才華的舞臺,大膽發揮教學主體的作用,在作文朗讀中循序漸進地加強學生的能力訓練,有利無弊,歷久常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