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為思維而教——滲透基本數學思想,催生學生思維的深刻性
數學思想蘊含在數學知識形成、發展和應用的過程中。計算課,學生的數學思維不能缺席。在探究算理、明晰算法的過程中要逐步滲透基本的數學思想方法,讓學生觸摸數學思想方法的精神內核,完善認知結構,培養思維品質,形成數學觀念。
(一)充分思考,觸摸思想
“有益的思考方式和應有的思維習慣應放在數學教育的首位。”(波利亞語)數學教學中要賦予學生思考的空間,在思考中生長數學思想的力量,感受思維脈搏的跳動。兩位教師的教學設計中很好地滲透了抽象的思想,引導學生探究退位減法時,經歷“直觀操作—圖式表象—形成算法”的過程,將怎樣想的過程用小棒擺出來,將怎樣算的在計數器上撥出來,將動手操作的過程說出來。擺小棒、撥算珠和圖式、算式融為一個整體,在直觀的操作中學生逐漸明晰算理、有序思維,智慧之花在手指尖上自然綻放。
(二)優化整合,催生思維
算法的選擇與優化是實際教學中比較難把握的策略。算法優化是指小學數學教學中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積累的運算經驗、以及學生擅長的思維方式,引導學生強化某種思維方式,從而使學生獲得一種基于自身個性的優化算法,它是一種重要的數學思想。趙老師呈現了34―8的三種算法以后,通過“同學們想出了幾種不同的思考方法”和“這些方法,你喜歡用哪一種”的啟發提問,讓學生的思維在背景中豐富起來。而盧老師則通過“剛才所有擺小棒的計算過程中都有哪一步?為什么要拆開一捆”“比較30―8和34―8計算過程有什么相同處” 等問題,讓學生的思維鑲嵌在比較的數學活動中,從而獲得更生動而鮮明的理解。
(三)傾聽交流,提升品質
學會數學交流,可以啟迪數學思考的深刻性。兩位教師在引導學生探究34―8多樣化的算法時都為學生的交流提供了豐富的學習素材,學生可以展示自己的不同觀點,傾聽他人的想法,理解別人的算法,形成初步的計算策略。不同的算法在師生的追問和傾聽中互動交流,學生在交流中慢慢學會合作,學會分享,學會互相欣賞,個性在交流中得到發展。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也一起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這樣的平等對話,不僅是一種認識活動過程,更是一種人與人之間平等的精神交流。意味著主體的凸顯、個性的表現、創造性的解放、生命成長的過程。
三、為自由而教——分享個性化地表達,發展學生思維的多樣化
德國數學家康托爾說:“數學的本質在于思考的充分自由。” 而“積極、富有創新精神的思維習慣,只有在充分自由的環境下才能產生”。(懷特海語)在數學教學,尤其是計算教學中,這種“充分自由的環境”需要教師首先要為兒童應在營造一種安全、愜意、享受的學習場所,還需要教師能準確把握學生的學習起點、理解學生的學習需要、尊重學生的思維狀態,讓學生充分敞開心靈、放飛思維,富有個性地參與操作與創造、體驗與感悟。
(一)尊重選擇,倡導自我建構
提倡算法多樣化,其實質是尊重學生的自我構建和自我理解,倡導學生富有個性地學習與思考。兩位教師在教學中都能尊重每一個學生的個性特征,允許不同的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認識問題,采用不同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識與方法解決問題。每個學生都可以發表自己的觀點,傾聽同伴的想法,感受算法的多樣化與靈活性,并比較不同方法的特點。
(二)關注差異,拓寬思維空間
由于學生所處的文化環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維方式的不同,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研究表明,由于學生的興趣、需要、先前經驗的不同,學生在課堂上的參與度是存在個體差異的,這種差異既有對同一問題在觀點上的激烈爭論,也有在解決問題方式方法上的不同選擇;既有不同學習風格的體現,也有獨特優勢潛能的挖掘;既有個體認知思維能力的高低不同,也有個體興趣、情感、態度等體驗上的獨特性……所有這些差異都構成了課堂教學資源的豐富性,教師和學生利用這種差異資源不斷生發新的觀點,不斷生長新的思維,不斷迸發新的問題。兩位教師的教學設計充分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差異,有效整合多元化的思維方式,讓學生憑借已有的知識經驗進行充分的探索。尤其是趙老師的設計,在鞏固應用部分,通過題組對比練習、變式拓展練習、游戲激趣練習、實際應用練習等,培養學生思維的變通性、靈敏性和批判性,學生的思維在多元的學習過程中不斷生長,多樣化思維的策略在比較選擇中逐步延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