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經解釋
曰國風 曰雅頌 號四詩 當諷詠
詩既仁 春秋作 寓褒貶 別善惡
易解:詩經按體裁可分為國風、大雅、小雅、頌四種文體稱作四詩,古時候詩歌一體有詩必有歌,國風是采集自諸侯各國的民俗歌謠。雅者正也,是正式場合演唱的歌。大雅是諸侯朝覲天子所用的詩歌,小雅是天子宴享賓客所用的詩歌。頌則是宗廟祭祀時所使用的樂歌,有周頌、魯頌、商頌三種。
詩經經過孔老夫子整理刪訂為三百一十一篇,秦始皇焚書坑儒時遺失六篇,今存三百零五篇,取其整數通稱‘詩三百’。內容記載:從事父至事君,人倫之道無所不備。可見詩經非常值得后人學習、背誦、吟詠。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又曰:‘不學詩,無以立。’
周平王向東遷都洛陽后(東周),周天子衰落不能號令天下時,作詩的風氣就逐漸沒落消失了。于是孔老夫子寫出春秋這一本書,文字雖然簡約,意義十分深遠,詳記魯隱公到魯哀公二百四十年間的歷史,用來褒揚善行好事,貶抑惡行壞事,希望能藉此提醒世人分辨忠奸善惡,更期盼當政者知所警惕,當時很受到重視,對時局有很重要的影響。
三傳者 有公羊 有左氏 有谷梁
經既明 方讀子 撮其要 記其事
易解:傳是解釋‘經’的書,這三本傳都是針對‘春秋’作注解,有魯國公羊高寫的公羊傳,有與孔夫子同時代的左丘明所寫的左傳,還有漢朝谷梁赤所著的谷梁傳。其中左傳使用編年紀事的體裁為春秋作注解,最令人稱道,舉凡天子諸侯之事,兵革禮樂之文,興衰存滅之因,都記載得很詳盡,是研讀春秋一書最佳的選擇。
四書和六經的要旨都明白之后,才可以讀諸子百家的書,如老子、莊子、荀子等,但是由于諸子百家書籍太多,卷帙浩繁,其內容也有可取之處,但并非完全正確,只要選取其中對我們的德行學問有幫助的精華來讀,就可以了。
五子者 有荀揚 文中子 及老莊
經子通 讀諸史 考世系 知終始
易解:諸子書籍繁多,故有諸子百家之稱,其中最重要的有荀子、揚子、文中子、老子及莊子。(荀子名卿戰國時楚人,著荀子一書,主張‘性惡’說,認為人性中存有貪婪好利等弊端,故特別注重禮節和教學,希望透過教育的手段來引導改善,“勸學篇”尤其有名。揚子即揚雄,漢朝成都人,著有太玄經、法言二書,太玄經是參照易經而作。文中子姓王名通,著有元經、中說二書。
老子和莊子是道家的開創者,其思想影響中國人數千年,僅次于儒家,老子有道德經傳世,其內容崇尚自然,倡導無為而治。莊子著『南華真經”屬于寓言式的著作。
經書和子書融會貫通之后,就可以開始研讀各種史書,史書是記載一國興亡的事,要從中考察歷代王朝傳承的世系,明白各國政治上的利弊得失,和治亂興亡的原因,給自己一個警惕。(唐太宗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
自羲農 至黃帝 號三皇 居上世
唐有虞 號二帝 相揖遜 稱盛世
易解:從伏羲、神農到黃帝,這三位上古時代的君主,后人尊稱他們為‘三皇’。史前時代,沒有文字記錄,所以太古的事無從考察。傳至唐堯和虞舜合稱二帝,他們都把國家當作公器,傳賢不傳子,把帝位禪讓給賢能的人,因為沒有一點私心,造就了一番太平盛世。(古有‘堯天舜日’之說)
夏有禹 商有易 周文武 稱三王
夏傳子 家天下 四百載 遷夏社
易解:夏朝的第一位君主是大禹,他治理水患,疏通九河,把洪水引導入大海,老百姓都很擁戴他,因此舜帝把王位傳給他,夏禹、商湯、周文王、周武王因為賢能被尊稱為‘三代的圣王’,后來夏禹準備把帝位傳給益,因為人民懷念禹治水的功績,加上兒子啟又非常賢能,因此諸侯擁戴啟為天子。中國從此變成家天下。夏朝傳了四百年就改朝換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