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帖睦爾
元文宗圖帖睦爾
(tuq-temür,1304~1332)元朝第十二代皇帝。蒙古語稱札牙篤皇帝(jayahatu qa-han)。武宗海山次子。英宗時出居海南,泰定帝時召還,封懷王,居建康,后遷江陵。
致和元年(1328)七月,泰定帝死,知樞密院事燕帖木兒在大都發動政變,謀立武宗子為帝,遣使至江陵迎接入都,道過河南,行省平章伯顏發兵護送北上。八月,梁王王禪、丞相倒剌沙等擁立泰定帝子阿剌吉八于上都,改元天順,發兵攻大都。九月,圖帖睦爾接帝位于大都,改元天歷,在燕帖木兒及其所屬欽察軍團和一部分武宗舊部的支持下,擊敗王禪、倒剌沙等,取上都;接著又調兵平定了四川、云南的反對集團。武宗長子和世在仁宗時被迫出走,留居按臺山(今阿爾泰山)以西之地,圖帖睦爾在即位詔中曾表示“謹俟大兄之至,以遂朕固讓之心”,并遣使迎接和世回朝。天歷二年(1329),和世得訊南還,在和林北即帝位,是為明宗。當明宗南行至上都附近的旺忽察都(在今河北張北縣北)時,名義上已遜位的圖帖睦爾與燕帖木兒前往迎接,伺機毒死明宗。于是圖帖睦爾復于八月即位于上都。次年,改元天歷。他在位期間,創建奎章閣,編修《經世大典》,封贈先儒,親祀南郊,頗有意于興文治。當時回回官僚集團,因倒剌沙等的失敗而受到嚴重打擊,因此色目人在朝廷上的政治勢力被削弱,而欽察官僚集團則權勢大增。燕帖木兒獨攬相權,“挾震主之威,肆意無忌”,政事一決于他,甚至立太子也要先取得他的同意。燕帖木兒擅權恣縱,故吏治繼續敗壞,財政愈趨竭蹶,貴族統治集團內部的矛盾也一直很尖銳。至順三年(1332)八月,病死。廟號文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