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與平等》教學設計
【摘要】本文是根據人教版《歷史與社會》下冊教材對《尊重與平等》進行教學設計,通過學生的情境表演和對問題的討論,使學生深刻感受到尊重與平等對待他人的重要性,并從中學會如何尊重與平等地對待他人,如何與人交往,提高社會生活技能。
【關鍵詞】尊重;平等;教案
■ 教材分析:本課時講述了在社會中人與人之間正常友好交往的基本原則——尊重與平等,它對指導學生如何與人交往,提高社會生活技能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 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讓學生認識尊重、平等的重要性和真正含義。
2、過程與方法:通過案例分析和討論,培養學生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學生尊重父母、鄰居、同學、外地人、殘疾人的品質,使學生認識到人格的尊嚴,平等待人,引發人生價值的思考。
■ 教學重點與難點:讓學生有意識地在人際交往中尊重他人,平等待人。
■ 教學方法:情境表演、討論。
■ 教學準備:讓三、四個學生準備情境表演。
■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溝通與理解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進行有效地溝通、理解的技巧。其實,能夠溝通與理解需要一個前提,那就是雙方的相互尊重和平等待人。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下尊重與平等。
[幻燈片] 二、尊重與平等
[老師敘述]下面,通過觀看王麗同學上初中后遇到的幾件事情,請大家來談談自己的看法。
人教版初中歷史與社會尊重與平等教學設計
紀念抗日戰爭勝利六十周年 不 能 忘 卻 的 過 去——初中歷史活動課教學設計
紀念抗日戰爭勝利六十周年
廣州增城正果中學 周貴嬋
一、 教案設計背景
愛國主義教育必須從學生的身邊,以他們能夠接受的方式進行。雖然在小學、初一學過歷史,但他們的感知都來源于書本文字,可能很難感受到近代史上我們國家所受到的屈辱;可能無法感悟到歷史的沉默,但是其實我們也可以從其他各個方面對他們進行一定的愛國教育,從他們身邊所看到所能感受的歷史講起,讓他們有一些感悟。恰好本校后山有一座革命烈士紀念碑,為此我就利用歷史紀念碑專門設計一節愛國主義教育的專題課。
二、 教學對象分析
教學對象:農村中學初二級學生
學習心理特點:
興趣:對歷史普遍感興趣,但有很大的不穩定性,對歷史現象好奇心強。
記憶:對刺激記憶手段多的知識記憶深刻。
思維:逐漸從兒童期向青春期轉變,自我探索意識增強;逐漸眾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有發展抽象思維能力要求,但仍偏重形象思維,對片面、零碎的史實尚缺乏一定的概括能力。
情感:有樸素的愛憎感,可塑性較大。
三、 教學內容分析
這個革命烈士紀念碑是為了紀念正果鎮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的一些先烈們,為了國家,為了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民,為了我們能夠有一個獨立自主的國家,他們付出了一切,甚至最寶貴的生命,正是由于他們抗爭,才有我們的今天。這段歷史蘊含著極其豐富的思想教育素材,主要表現在如下:
初中教材第四單元小說單元教學設計
教學導引
1.本單元是新教材初中階段中的第一個集中編排的小說單元。此前,雖然學生已在1-4冊課本中接觸到了6篇小說,課外也或多或少做了閱讀,已經初步掌握了小說的體裁知識,但是由于這些小說都散居于四冊書中由不同文體的文章組合成的單元里,且有些篇目小說的特征并不突顯,學生不易將相關的閱讀小說知識系統起來,所以學生還未形成閱讀小說的能力。因此,本單元教學中,教師仍應繼續引導學生鞏固記敘文閱讀的知識,引導學生掌握小說體裁的特點,幫助學生總結歸納,將相關知識系統化,通過課堂實踐轉化為閱讀小說的能力,形成欣賞小說的能力。同時,也要注重探究意識的培養。
2.本單元的五篇課文都是小說。小說是虛構的世界,但是小說中借人和事所表現的人性或者情感體驗則必須是真實的,所以它們所表現的生活能夠引起讀者的情感共鳴。這五篇小說都以生動鮮明的人物形象和巧妙曲折的故事情節,形象地反映了社會現實,表達了深刻的主題思想。《故鄉》通過對故鄉景色和閏土前后變化的描寫,揭露了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剝削壓迫下的舊中國農村日益破產、農民生活日益貧困的社會現實,表達了作者對被剝削被損害的農民的深切同情與焦慮,反映了作者改造舊社會、創造新生活的強烈愿望。《我的叔叔于勒》反映了一個普通小市民的日常生活。它通過主人公菲利普夫婦對親兄弟于勒態度的前后變化,深刻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關系的金錢至上的本質。《麥琪的禮物》寫在圣誕節前夕,一對小夫妻相互贈禮物,結果陰差陽錯,彼此珍貴的禮物變成了無用的東西,但這一切都表現了他們愛的真誠。《范進中舉》圍繞老童生范進中舉,描述了范進及周圍人等的種種丑態,揭露了封建科舉制度對知識分子的毒害,鞭撻了封建社會趨炎附勢的人情世態。《不朽的失眠》給我們講述了一場失意人的失眠,成就了膾炙人口的詩章的故事。閱讀這些小說,汲取基中的真善美,鄙棄其中的假惡丑,尤其要引導學生攝取其中富含哲理性的東西,而不僅僅停留在被其虛構的情節所吸引的層面上。
初中政治教學設計(通用6篇)
初中政治教學設計 篇1
引言
寓言故事在世界藝術的園林里,既充滿著浪漫主義的色彩,又有著現實主義的精髓。寓言用細致精巧而充滿詩意的語言文字,描述著一個個生動而形象的故事,這些故事有的是家喻戶曉的成語,有的是朗朗上口的諺語,有的是名人名事的格言,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在政治教學中加入寓言教學能有效的提升課堂氛圍,升華政治課程的主題,讓政治課擺脫以往的枯燥與乏味。
一、簡述新課標下政治教學策略
1、以情教學,激起學習興趣
初中政治課程是一門概念較多且抽象的學科,課堂內容枯燥,雖然與社會接軌,但是和社會實際存在著較大的差距,學生對這門課程就缺乏興趣。所以就需要在稱城中融入情感,用真情實感來引得學生的共鳴。在上課時,創設合理情境,做好感情鋪墊,用具體的事例幫助學生理解掌握概念性知識。
2、多變方法,鞏固學習興趣
在課堂上激起學生的興趣,這是暫時性的,當過了新鮮感,氣氛又會回到以前。所以需要在日常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采用多變的教學形式,使學生對政治課堂保持長久的興趣。
3、轉變觀念,落實素質教育
當前的教育進入了“應試教育”的誤區,將升學率作為教育的主要目的,忽視了對學生素質能力的培養,只看中學生對知識點、考點的'把握程度,雖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遏制了學生思維的發展。所以要轉變大當前的教育觀念,貫徹落實素質教育,提高全民素質。政治課程不僅僅是對思想政治概念的介紹學習,更是對學生思想認識水平的提高,對落實素質教育有重要意義。對于教師來說,需要花費更更多的精力,轉變教學觀念,教政治教學知識化為學生實在的只適合能力。
初中地理教案教學設計(通用2篇)
初中地理教案教學設計 篇1
一、教學目標
1掌握熱帶氣候類型與分布地區。
2掌握熱帶氣候類型的氣溫年變化曲線和逐月降水量分布圖的判讀方法,能根據這些資料對一個地區的氣候進行簡潔的描述。
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讀圖,分析圖表的能力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1.用世界氣候分布圖指出熱帶氣候類型特點及分布。
2.利用氣溫曲線和降水量柱狀圖分析出氣候類型的特點。
難點
如何讓學生掌握利用氣溫曲線和降水量柱狀圖分析氣候類型的特點。
三、教學用具
地圖
四、教學方法
讀圖分析、數理比較、討論歸納等
五、課時安排
1課時
六、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播放一段景觀錄像,包括熱帶雨林、熱帶沙漠、溫帶海洋、苔原帶等景觀。學生觀察討論景觀差別,教師總結:世界各地氣候千差萬別,今天我們一起來領略世界各地的氣候差異。
1、 出示熱帶的四種氣候對應景觀圖
設問:
①這些圖分別代表什么景觀?景觀有什么差異?
學生討論回答
教師總結:熱帶雨林景觀:樹木高大茂密,樹林陰暗潮濕,葉尖經常滴雨,所以叫做”雨林”.其實這里也有善于攀援的猩猩.猿猴.在河湖附近還有河馬.大象.
熱帶草原景觀:樹木高大稀疏,地面有高草,動物有斑馬.長頸鹿.獅子等肉食動物.
熱帶荒漠景觀:地面以沙漠為主,動物.植被都很稀少.
②為什么熱帶各地的景觀會有如此大的差異呢?
學生活動:小組討論:
教師總結:這種差異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各地的降水不同造成的,降水量多的地方植被就茂盛,葉子大,而降水量少的地方植被少,葉子就少,植被就稀少.
《依法保護人類共有的家園》教學設計及點評 —— 初中政治第三冊教案(通用6篇)
《依法保護人類共有的家園》教學設計及點評 —— 初中政治第三冊教案 篇1
《依法保護人類共有的家園》教學設計及點評
江陰市暨陽中學 張建菁
一、 指導思想
依據新課程的功能是要從單純注重傳授知識轉變為體現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生存、學會做人”要求,在依法保護人類共有的家園教學設計中要貫徹的指導思想是,學生在學科領域或現實生活的情景中,通過發現問題、調查研究、動手操作、表達與交流等探究性活動,達到如下目標:
1、 在獲取知識的同時,獲取親身參與研究探索的體驗,培養科學態度和科學道德,養成探索問題實質和事物本質的良好習慣。
2、 通過“自主學習探究”,充分發揮學生的個體潛 能和求知欲望,培養收集和利用信息、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 通過“合作學習探究”學會分享與合作,培養對社會的責任心和使命感。
二、 課前準備
1、 確定主題,選擇伙伴:教師要在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的基礎上,提供若干與本課教學密切相關的選題供學生選擇,學生在確定自己的選題的同時選擇伙伴。在《依法保護人類共有的家園》主題下,又細化為“大氣篇”、“土地篇”、“水篇”、“法制篇”、“行動篇”等;教師在學生選擇之后是個調整過于集中或分散的小組。
2、 接受培訓,指定計劃:教師在預見學生可能遇到的問題和困難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相關培養。如:在“人類面臨嚴峻的環境問題”主題的研究中,學生個人或小組在接受如何查閱文獻、網絡資源,如何進行訪談調查、問卷調查、社會調查,如何進行數據歸類、統計和分析等方法的基本常識和指導和培訓之后,選定研究方法、明確分工、制定詳盡研究進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