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內容:教科書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第85-88頁的“克和千克”。
教材簡析:
“克和千克”是小學數學量與計量知識的一個重要內容。克和千克這兩個質量單位,是后面學習“噸的認識”的前提和基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經對質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認識,建立了初步的質量觀念,但質量單位“克”和“千克”是學生第一次接觸的知識,還缺乏認識,而且質量單位不像長度單位那樣直觀、具體,不能靠觀察得到。這節課認識質量單位,不僅要讓學生知道質量單位的名稱和單位之間的進率,更重要的是了解1克和1千克實際有多重,能夠在實際生活中應用。為了做到這一點,教學時可讓學生通過看一看、掂一掂、比一比、估一估、稱一稱、說一說等實踐活動,了解1克、1千克有多重,從而初步建立起1克和1千克的觀念。同時使學生了解在生活中有各種各樣的秤可以幫助我們知道物品的質量。
教學對象分析:
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經對質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認識,建立了初步的質量觀念。但是學生對克和千克這兩個概念接觸得較少,是對斤的感性認識較多,所以對認識克和千克有一定的難度。而且質量單位不像長度單位那樣直觀、具體,不能靠觀察得到。對于二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往往先關注物體的大小、長短、顏色等表面性的特征,而對于重量的本質性的關注則較少。而且“克”這個單位比較小,學生缺乏感受與體驗。因此,在本節課的教學活動中,力求體現以下二個方面:1、在特定情境中喚起學生對物體質量的關注;2、通過操作、實踐活動讓學生去感悟和體驗,初步建立“克”與“千克”的觀念。
“克和千克”教學設計和反思
《克和千克》教學設計與評析
執教:張店區西六路小學 王劍
評析:張店區教研室 高思輝
教學內容:人教版試驗教材二年級下冊第六單元
課題:克和千克
教學目標:
1.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使學生感受并認識質量單位克和千克,初步建
立1克和1千克的觀念,知道1000克=1千克。
2.使學生知道用秤稱物體的方法。
3.在建立質量觀念的基礎上,培養學生估量物體質量的意識。
教學重點、難點:建立1克、1千克的觀念,培養學生估量物體質量的能力。
教具準備:一個蝸牛(重1克)、鹽(500克)兩袋、多媒體課件、天平、砝碼、2分硬幣、彈簧秤、實物投影。
學具準備:小天平、2分硬幣、大米、石子、彈簧秤、各種物品。
教學過程評析一、創設情境師:同學們,我聽說咱班有兩名同學跑的很快!他們是誰啊?生:是“杜鵬程”和“牛一凡”。師:今天讓他們舉行一場比賽怎么樣?師:今天的比賽要增加難度,讓他們每人背一個同學來比怎么樣?(學生活動)師采訪冠軍:你為什么要選“王盟”,不選“馬燁炫”呢?生:因為“王盟”很輕,“馬燁炫”很重。師:“王盟”多重?“馬燁炫”呢?除了“斤”以外,你還知道哪些表示物體質量的單位?師小結:“斤、兩”是我們國家常用的單位,你知道國際上通用的質量單位是什么嗎?這節課我們來研究國際上通用的質量單位“克和千克”(板書)二、探究新知1.交流匯報。師:前幾天老師讓同學們廣泛收集、調查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物品的質量現在交流一下好嗎?生1:我媽媽買的牙膏是30克。生2:火腿腸一根40克生3:前幾天測體重我是34千克。《千克、克、噸——搭配中的學問》教學設計、反思及點評
〖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利用數學方法解決問題的意識。
2.培養學生有序思考問題的能力。
3.培養學生小組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材分析〗
“搭配中的學問”是第三單元“千克、克、噸”中最后一課的內容,是一節實踐活動課。這個主題實踐活動主要目的是聯系學生生活實際,訓練學生有序地思考問題,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材安排了“配菜”這一主題活動。出示了三個情境,由易到難,讓學生了解搭配的方法與策略。在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時,可以借助擺學具、小組交流等方法,使學生的思維逐步由具體過渡到抽象。
教材還安排了“練一練”的內容,目的是讓學生了解到生活中經常要用到搭配,搭配是一門學問,要學會正確的搭配方法。
〖學校及學生狀況分析〗
本校的學生大多數都來自縣直單位,具有良好的家庭背景;學校的教學條件較好,現代化教學設施齊全,多媒體、實物投影使用方便,為教學的順利進行提供了很好的保證。經過兩年多的課改實驗,學生思維比較活躍。他們雖然沒有接觸過“搭配”一課,但已有了一定的生活積累,對這類課題很感興趣,愿意與小組同學愉快合作,愿意參與到活動之中。
〖課堂實錄〗
(一)創設情境
親愛的同學們,你們好!“開心盒飯中心”隆重開業了。歡迎大家光臨本店,購買我店的盒飯。
(二)配菜
1.活動一。
師:今日盒飯中的菜只限一個葷菜和一個素菜。請大家選擇自己喜歡的菜搭配好,我店服務員將熱情為大家服務。今日菜譜 如下:
“認識千克”教學設計及說明
教學內容
蘇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 數學》三年級(上冊)第29~31頁。
教學目標
1. 結合生活情境,感受并認識質量單位千克,初步建立千克的質量觀念。
2. 通過實踐活動,了解用秤稱物體質量的方法,提高估測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 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
教學過程
一、 創設情境,激趣引入
多媒體播放故事情境:今天是雞婆婆的生日,公雞兄弟倆給外婆準備了兩盒禮物,一盒大的,一盒小的。哥哥拎著小盒的禮物,弟弟拎著大盒的禮物,走在路上,弟弟走得很輕松,而哥哥卻越走越吃力。
提問:你知道這是為什么嗎?你能猜一猜兩盒禮物哪一盒重嗎?
談話:今天老師把這兩盒禮物帶來了,我們也來掂一掂。
提問:怎樣才能知道兩盒禮物到底有多重呢?(用秤稱)
[說明: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故事情境,讓學生體會到物品有輕有重,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自然進入數學學習情境。]
二、 動手操作,建立概念
1. 認識秤。
提問:同學們在生活中都見過秤吧?誰來說一說你見過哪些秤?(學生自由說)
多媒體出示各種秤的圖片。
談話:今天我們先來研究盤秤(多媒體演示),上面的盤子叫做托盤,把要稱的物體都放在托盤里,下面的圓盤叫做刻度盤,上面的刻度用來表示物體的重量是多少。仔細觀察刻度盤,你看到了什么?(有10個數,一根指針,字母kg)
講解:稱物品的質量,常用千克作單位,千克也可用字母kg表示。(板書:千克kg)稱物品的時候,指針指到1就是1千克(多媒體演示),指到幾就是幾千克。
“認識千克”教學設計
教材簡析:
“認識千克”是蘇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數學三年級(上冊)第35~38頁上的內容。教材從實際情境中引出物體輕重的概念,再認識各式各樣的秤,接著引出計量單位千克,讓學生體會到千克的建立是日常生活中計量物體輕重的需要。然后通過觀察秤面和相關的物品,認識1千克,再讓學生試著稱1千克的大米、雞蛋,拎一拎、數一數,豐富對1千克的感知,使他們真正感受到1千克有多重。
在“想想做做”中,安排了各種實際觀察和操作活動,進一步加深對千克的認識。
教材還結合認識千克,在“你知道嗎?”欄目中,介紹了旅客乘坐火車或飛機時可以免費攜帶行李重量的規定。
設計理念:
1、課堂教學立足于學生自己動手進行實踐操作活動,使學生不僅參與了知識的發生、發展和形成過程,同時也感受到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還可以應用于生活的樂趣。
2、在遵循教材編寫的基本原理的基礎上,提供現實背景,改變呈現方式,讓學生在充分參與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會合作,學會表達,學會交流。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具體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認識質量單位千克,初步建立千克的質量觀念。
2、使學生通過實踐活動,了解用秤稱物體質量的方法;會進行估測,逐步提高估測能力。
3、使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學會與他人合作交流,獲得積極的數學學習情感。
教學流程:
一、 聯系生活,學習新知
1、感知輕重
(1)播放錄象故事:一天,媽媽和小明一起去超市買東西,媽媽拿了一袋紅棗,小明拿了一袋膨化食品。小明對媽媽說:這兩袋食品,哪一袋重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