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數》一節,是在數的開方的基礎上引進無理數的概念,并將數從有理數的范圍擴充到實數的范圍。由于實數涉及的理論較深,數的概念又比較抽象,這些概念看似簡單,學生要真正掌握還是有點困難。
教材一開始安排了一個探究:用計算器將有理數寫成小數的形式,你有什么發現?
生:通過計算探究,發現這些有理數都可以寫成有限小數或無限循環小數的形式。
為了說明所有的有理數都可以寫成有限小數或無限循環小數的形式。我隨口又說出:請用計算器算算10/7是什么樣的小數?
生:無限循環小數、有限小數······(意見明顯不一致)
師:為什么?
生:因為它等于1.428571428,不循環。
噢,我明白了:計算器上最多只能顯示出9位小數,是個近似值。
于是,我趕緊讓學生將計算器的小數位數設定為5位,再看看結果是什么?
生:1.42857
師:可見,計算器上的值是10/7的真實值嗎?
生:······
師:自己用除式筆算一下。
生:循環小數。(大家終于心服口服了)
接著,我讓學生用計算器探究√2 用小數形式表示為多少?
部分生:1.414213562 ,也為有限小數。(這是我預料之中的)
師:請將你的計算器的小數位數設為3位、5位,看結果如何?
生:1.414,1.41421
師:那么能否認為√2 到底等于1.414213562,1.414,還是1.41421?
生:······
過了一會,有一生突然說:“都不等”。
師:為什么?
該生:將這些數平方后都不等于2,根據算術平方根的定義,可以得出。
我有點驚訝,連我也沒有這樣去想。
······
課堂仍在繼續。
下課了,學生在本節課中的機智表現仍在腦海中浮現。心中一直在想,這不正是我們所期望的課堂:“教師引導學生參與學習活動、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讓學生在充滿生機和活力的課堂活動中有所收獲、得到發展,受到啟迪······”讓我們以生動的課堂活動為主線,以發展學生為出發點,通過開展平等的對話交流,讓知識在師生的互動中自然生成,讓學生在潛移默化的課堂活動中使自己的認知得到發展、情感得到升華、能力得到提高。請相信:只有充分相信學生、發動學生、依*學生,才會獲得理想的教育效果,才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只有在學生充分參與的課堂中,課堂才會充滿智慧和激情,學生才會會興趣盎然,教師才能有!靶隆钡母杏X,才會有意料之外的課堂效果
關于《實數》一課的教學反思
《函數》教學反思(精選8篇)
《函數》教學反思 篇1
初中階段所學的函數包括一次函數,反比例函數,二次函數.他們都是從函數出函數的表達式和的定義入手,得圖象,這樣讓學生對數形有個認識,也加深了對函數概念的理解 .
在教學中,根據函數的圖象所經過的點的坐標,確定解析式是重點,學生必須掌握,這點大多數同學都掌握得較好.根據圖象說出函數的性質,也是必須要掌握的,這一點要求學生有較強的觀察能力,對于各種函數的圖象要了如指掌.我在教學中重點是引導學生怎樣去觀察圖象,從圖象得出其性質.如在教一次函數圖象性質時,先得出正比例函數的圖象,由正比例函數圖象引出一次函數圖象性質,只要通過將正比例函數圖象向上或向下平移就能得出一次函數圖象的性質,這樣學生用意掌握,且掌握得較好.反比例函數,二次函數性質也掌握的較快.
總之,利用函數圖象解題,既能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使學生牢固掌握知識,并且還能靈活運用知識.
初中階段所學的函數包括一次函數,反比例函數,二次函數.他們都是從函數出函數的表達式和的定義入手,得圖象,這樣讓學生對數形有個認識,也加深了對函數概念的理解 .
《一位數除兩位數商兩位數》教學反思
《一位數除兩位數商兩位數》教學反思
本課是人教版三年級下期第二單元的一節課,這部分內容是在口算除法及初步學會表內除法豎式筆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首先安排了口算除法和表內除法豎式的筆算練習,為學習新課做了鋪墊。新授課安排了兩道除法例題。分別是42÷2和52÷2。先讓學生嘗試的用筆算算出結果,接著老師邊板書邊講解正確的筆算方法,接著讓學生比較兩道例題筆算中有什么不同,突出當十位商完后有剩余的數,把它和各位的數和起來,繼續除。然后安排了14道筆算練習就是書中本課后的做一做兩道題。
在教學例1中,側重于讓學生了解除法筆算順序和商的書寫位置。可太注重書寫格式,把對算理的理解教學放的弱了點,有些孩子對這樣的書寫理解比較模糊。在練習中出現了不規范的書寫格式。在教學例2中,“52÷2”是被除數十位上除后有余數的,也是所有用一位數除多位數的基礎。著重讓學生掌握“每求出一位商,余數都必須比除數小”和“每次余下的數要與被除數下一位的數合并再繼續除”。為此先讓學生在例1的基礎上用自己喜歡的算法先嘗試,大多數學生能掌握當十位上商完以后有余數,余數一定比除數小,而且要把十位上余的數和個位上的數和起來繼續除。整節課教學環節比較清楚,每個環節還是能很自然的連貫起來,大多數學生掌握的情況比較好。但在其中還是有需要改進的地方,比如復習中安排的聽算題數多了,花費了許多時間使后面學生練習的時間少了,而且復習中可以重點復習口算除法的方法,更好的做好新課的鋪墊。在教學例1后應該將怎樣思考的方法板書在黑板上,教學例2后把如果當十位上有余下來的數,把它和個位上的數和起來繼續除,我在教學例2時,應該讓學生說一說計算過程,也就是讓學生說算理,我總怕學生說不好,自己引導學生一起說,表現出老師不信任學生,在今后教學中讓學生多說,他們會說了也就明白了算理當然也就會做一位數除兩位數的筆算除法,另外,在講完例2和做過幾道練習后我總結了三句話:(1)除法從高位除起。(2)除到哪位商就寫在那一位上面。(3)哪一位除后有余數就和下一位合并在一起繼續除。這里總結除法計算法則還過早,第3點應直接說十位余下的數要與個位上的數合并再繼續除。這樣就更能突出本節課所學重難點,學生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認識含有萬級和個級的數》教學反思
《認識含有億級和萬級的數》教學反思
認識含有億級和萬級的數是本單元的重難點,相比只認識整萬數和只認識整億數來說困難一些.但學生有了認識整萬數和整億數的基礎,在寫法和讀法上道理相通.教學時通過引入生活的中數,讓學生應用數位順序表去讀寫中認識數的組成,進一步掌握萬以上數的讀寫方法。同時在想想做做中呈現我國近幾年發展的一些數據,通過的對數據的讀寫與說感受,培養學生的數感,感受我們經濟的發展。
1、組織交流,掌握讀寫的方法
首 先通過對整億數和整萬數的復習,讓學生說說它們的讀寫時應注意什么。把學生讀寫時的一些經驗與體會進行交流。然后讓學生自己去讀生活中的大數,體會到含有 億級和個級的大數的讀寫方法與前面的讀寫方法有很大相似之處,最后通過交流得出多位數的讀寫方法。通過學生多層次的交流體會與經驗的過程中形成自己讀寫多 位數的方法。
2、聯系生活,培養數感
教材提供了生活中很多大數,讓學生通過讀一讀寫一寫掌握進一步掌握讀寫多位數的方法。讓學生說一說自己的感受,體會大數的意義,感受祖國取得的巨大成就。
其實這幾課的教學目標中都出現了培養學生數感,相當于多位數的讀寫方法來說,這是一個隱性的教學目標,如何在完成顯性目標(如掌握多位數的讀寫)同時也能達成隱性的教學目標。我就結合這幾節課的教學談談自己的感受。
存在的問題:
一是應在估計、想象、類推等活動中發展數感。如在認識3萬這個數時,讓學生根據我校學生在操場上做操時的情景(我校3000人左右)估計3萬人到底是一個什么概念。在讀天安門廣場的面積時,讓學生結合我們教室和學校的面積去想象天安門廣場的大小。當學生難以估計和想象時,也可以用類推的方法理解大數的意義,如在練習[已知100張白紙的厚度,讓學生說說100000000張的厚度]讓學生用類推出1000張、10000張……的厚度。借助于學生的生活經驗去具體感知這些大數的意義。
在 交流與表達中發展數感。在教學中我們可以組織學生閱讀相關數據后,讓學生說說體會,在學生在情境中去體會大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也可以讓收集相關信息后 進行相關交流,在讓學生在討論過程中互相學習,認識到數可以進行信息交流,體會數學的價值。如可以讓學生收集相關信息后來交流有關我國在校學生的人數、我 們身體的確一些數據,以及太陽系八大行星離太陽的距離。
認識整萬數教學反思
生活化、活動化的問題情境容易引發學生的興趣和問題意識,使學生產生自主探索和解決問題的積極心態。在導課中和學生談話:關于學校的特色教育是什么,學生很高興,因為他們對這個非常了解,然后出示一些美麗的昆蟲的圖片,讓學生讀一讀圖片上的信息,讀到最后一張圖片上的信息,很多學生不敢讀,因為數很大是(700000),給予學生適當的鼓勵和評價,從而進入今天這節課的學習“認識整萬數”
當學生產生探索欲望和興趣之后,教師所要考慮的應是如何提供適當的條件,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操作、思考、交流去探索知識,從中體會數學思想和方法,并且強調培養學生數學感和發現規律的能力。教師只是引導、參與學習,留給學生學習數學的生動場景。在新課教學中,我組織學生通過觀察、思考、交流,探索整萬數的讀寫方法,并通過自主操作、交流,發現整萬數的特征。
學習數學知識不是目的,重要的是運用這些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踐問題,從中體會到數學在生活中的價值,體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獲得學習數學的興趣和信心,在這一環節中,我收集了大量的來自生活中有關整萬數的信息:南京和北京的建筑物的面積,有關自然界中的信息和關于航天方面取得的偉大成績,學生通過看圖片,閱讀信息,不僅會讀了大數而且從中還感受到了生活中的數學美,數學可以給我們帶來許多信息和驚喜。
學生通過自主探索性學習,獲得了新知識、新經驗,無論是認知,還是情感,都全方位地得到發展,再通過交流評價引導學生愉快地交流活動中的感受和經驗,交換意見與看法,一方面可將每一個成功的經驗收獲轉化成為大家共同的財富,成為影響其他同學的關鍵因素,另一方面學生在評價過程中,要不時對照目標要求,形成自我反饋機制。在小組合作中認識自我,也學會評價他人的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