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目標:1、讓幼兒初步認識生活中常見的水生植物,了解它們的外形特征以及與人類的密切關系。2、在觀察發現中學習小組合作記錄,并進一步探索它們的生長秘密。3、從小培養幼兒愛護水資源,激發幼兒熱愛大自然中植物的美好情感。活動準備:常見的水生植物、ppt、記錄表活動過程:一、導入1. 師:在大自然中生長著許多植物,你知道有哪些嗎?(大樹、小草等)剛才小朋友說的都是生長在陸地上的植物,你知道水里會生長植物嗎?有哪些植物是生長在水里的呢?(幼兒回答)老師也給小朋友帶來了一些水生植物的圖片,我們一起來看一下。2.認識常見的水生植物。(幼兒看ppt,邊看邊說出它們的名字)這些都是生長在水里的植物,我們給它們取個好聽的名字叫水生植物。這些水生植物都一樣嗎?二、觀察常見的水生植物1、師:今天老師也給小朋友帶來了幾種常見的水生植物我們一起來觀察一下。 我們可以觀察它們的根、莖、葉分別長得怎樣?先小組討論一下,然后選一個小組長記錄。2校對作業,讓幼兒一一認識。(展示在白板上)3、小結:這些水生植物非常有趣,有的葉子很小很小,有的葉子很長很長,有的根像老爺爺的胡須,有的植物連莖都沒有。三、進一步探討水生植物的秘密并分類。除了小朋友剛才發現的水生植物還有秘密,小朋友想知道嗎?1、讓幼兒觀察植物長在水中的位置。2、揭示水中植物的分類。這些植物都生長在水中,它們有的葉片漂浮于水面,叫浮水植物。有的全株沉沒于水中,叫做沉水植物。有的植株的局部挺出水面,叫做挺水植物。3、看圖分類。四、討論水中植物與人、動物的關系,教育幼兒保持河塘清潔。小朋友今天了解了這么多水生植物的秘密,那么你們知道這些水生植物對我們人、動物有什么用處呢?(藕、蓮子、菱角可以吃或做藥;水草、水葫蘆、浮萍是魚、豬、鴨的食物;水葫蘆可以凈化水、睡蓮、荷花可以美化環境等)假如河塘里沒有這些水生植物會怎樣?怎樣使這些水生植物長得更好呢?(保持河塘清潔、不往水中認垃圾、倒臟水等)五、品嘗水生植物的果實。
植物體中物質的運輸(通用2篇)
植物體中物質的運輸 篇1
教學目標:1、區分直立莖、攀援莖、匍匐莖、纏繞莖。
2、知道木質莖的基本結構及其功能
3、知道水、無機鹽和有機物的運輸過程
4、學習觀察的基本技能
重點難點:莖的結構和功能
教學預設:
一、莖的結構
1、出示各種各樣的莖(圖片),并給予介紹和簡單說明:
匍匐莖、纏繞莖、直立莖、攀援莖(卷須)
2、觀察雙子葉植物莖的橫切面(幻燈)
放大鏡觀察,分為三層:樹皮、木質部、髓
用針扎一下,感受一下:
質地較硬的是木質部,質地較軟的是樹皮和髓在木質部和樹皮之間有一層韌皮部,它們各有什么特點?
1、莖的結構
、鍢淦
①樹皮的外側主要起保護作用;
、趦葌炔糠纸凶鲰g皮部,其中有篩管,莖里的篩管與根和葉里的篩管相通連,是運輸有機物的通道,屬于輸導組織。
、塾袡C物在葉中形成,在莖的樹皮中自上而下的運輸。
、嫘纬蓪
由幾層細胞構成,中間的一層細胞具有分裂能力,向外分裂產生新的韌皮部,向內分裂產生新的木質部,所以莖才能逐年加粗。小麥等一些植物沒有形成層,因此,它們的莖不能加粗。
、缒举|部
、賹Ч埽簩Ч苁沁\輸水分和無機鹽通道,屬于輸導組織;水分和無機鹽在莖中央的導管中能自下上地向枝端運輸。
②木纖維:木纖維是又細又長的死細胞,細胞的壁厚,沒有彈性,有很強的支持力。木本植物的莖之所以堅硬,主要是木纖維的作用。
、杷
由薄壁細胞構成,有貯藏營養物質的作用。
2、實驗與讀圖觀察:你能從植物的年輪中知道些什么?
植 物 荷 爾 蒙(精選2篇)
植 物 荷 爾 蒙 篇1
品名
成份分析
產品說明
GA3
Gibberelline 98% ,俗稱激勃林、激勃素,勃激素。在公元1925年由日本人在稻的馬鹿苗病毒中發現,到1935年才成功分離出結晶化之純物質。GA3可增加芹菜高增產25-30%,及打破種子提早收獲。GA3對促進果樹、蓮霧、梨子、葡萄等之果實肥大,亦有顯著之植物生長調節劑。
(1)增加花穗(果梗)之伸長。
(2)果實增大作用。
(3)打破種子休眠,提早收獲。
(4)增加花芽分化。
(5)增加蔬菜產量20-25% 。
GA4+7
NAA
6-BA
Benzylamino purine 98%簡稱B.A.或Benzyladenine 。1913年,Haberlandt于植物韌皮部之滲出物中發現。后經進一步之研究結果顯示植物器官之形成Cytokinins(細胞分裂素)與Auxin( 生長素)間的含量有關,比值高時可促進芽之形成 ,反之則促進根之形成。
(1)促進雌花形成。
(2)增加著果。
IBA
Indole-butyric acid 98%簡稱I.B.A.或開根素,是目前被認為最實用之生根促進劑。
促進根的快速生長,增加插穗和插木的生根率及移植的成活率。
IAA
Kinetin
S-NAA
Naphethalene acet acid sodium 98%
1880年,Parwi在金絲雀谷草的芽鞘中,首先發現Auxin(生長素)的存在,1926年Went在燕麥芽鞘里成功的將此物質分離出來,Auxin之生理作用有細胞伸長、開花作用、果實發育、葉的脫落等。
(1)催花。
(2)促進著果,果實肥大。
(3)促進雌花形成。
245- TP
4- CPA
西紅柿生長素 (P-Chlorophenoxyactic acid)西紅柿生長素可使西紅柿果實增大,提高著果率,使產量增加,并可改善品質。
《綠色植物對有機物的利用》反思(精選3篇)
《綠色植物對有機物的利用》反思 篇1
教學說明
1、有機物用來構建植物體這部分的教學,按照課本是從細胞水平到器官水平的順序,但學生通常了解較多的是器官,比如,蘋果、紅蘿卜、馬鈴薯和花生分別是果實、根、莖和種子,學生都知道這些器官含有大量的有機物,從學生容易理解的知識入手喚起學習的興趣,歸納出植物的器官含有大量的有機物。然后,引導學生聯系前面所學的細胞核中的遺傳物質DNA是有機物,通過分析細胞膜的主要成分--蛋白質和脂類是有機物,細胞壁的主要成分也是有機物,歸納出細胞組成成分主要是有機物。這樣,通過引導學生從器官水平到細胞水平,最后推斷出有機物的作用之一是用來構建植物體。
2、有機物為植物的生命活動提供能量這部分是重點和難點。三個演示實驗可以讓部分學生準備,種子選用綠豆較易萌發,如果都采用種子,學生可能會認為只有種子萌發才有能量的變化,所以,有機物分解產生二氧化碳和需要氧的兩個演示實驗選用新鮮豆苗。
演示種子萌發過程有熱量散發的實驗后,教師明確地提出問題:甲瓶溫度為什么會上升?(答:熱量),熱量來自哪里?(答:熱量來自萌發的種子),引導學生進行分析、推理,避免部分學生僅僅看到溫度計指示的溫度上升就直接得出結論說種子萌發過程中有機物釋放能量而忽略了推理,歸納的過程。
在讓學生演示新鮮豆苗在呼吸過程放出二氧化碳的實驗前,教師可以讓學生演示向澄清石灰水吹氣,使澄清石灰水變混濁,得出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變混濁的特性。演示實驗的裝置可以改成用兩個同等大小的黑色塑料袋,分別放進等量的新鮮豆苗和煮熟的豆苗,扎緊袋口,插上吸管,實驗時,將吸管放入澄清石灰水里,擠壓塑料袋,這樣操作比較簡單,貼近生活實際,效果明顯。學生在觀察現象時同時思考問題:哪一支試管的石灰水變混濁?(答:新鮮豆苗一袋),二氧化碳來自哪里?(答:新鮮豆苗),從而推導出二氧化碳來自植物的有機物,得出有機物徹底分解時產生二氧化碳。
2、4植物體內的物質運輸(精選2篇)
2、4植物體內的物質運輸 篇1
第四節 植物體內的物質運輸
根從土壤中吸收來的水分和無機鹽與葉通過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機物,都要通過莖來運輸。因而繼根和葉之后,安排有關莖的知識是很自然的。
教法指導
一、授課思路與方法
1.本節教材內容比較抽象,演示實驗不多,要盡量創造機會設計實驗,并結合模型、掛圖講解,使知識由抽象變具體。
2.要善于理論聯系實際,把理性知識與感性知識有機結合,讓學生能更深刻地領會所學知識。
二、課時安排
本節共安排1課時。
教案實例
一、教學目標
㈠認知目標
1.了解雙子葉植物莖的結構和各部分的功能。
2.了解導管和篩管的作用。
、婕寄苣繕
通過實驗,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㈢情感目標
通過學習莖的結構和功能,使學生樹立結構和功能相適應的意識。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雙子葉植物莖的結構及導管和篩管的作用。
2.教學難點 :導管和篩管的結構特點和功能。
三、教學準備
雙子葉植物莖的結構模型和掛圖、單子葉植物莖的掛圖、篩管和導管掛圖、樹枝上的節瘤掛圖、一新鮮植物枝條、燒杯、紅墨水、放大鏡或投影儀、玉米莖和樟樹莖各一段。
四、教學過程
㈠新課引入
植物葉制造的有機物,根吸收的無機鹽和水要送到除自身以外的其他器官,靠什么呢?靠莖。植物的莖不僅連接了根、葉、花、果實等器官,又能輸導水、無機鹽和有機物。
最好在黑板上畫一幅簡圖,用箭頭表示物質流動方向,加深學生的印象。
2、1植物對水的吸收和散失(精選2篇)
2、1植物對水的吸收和散失 篇1
第二章 植物的營養
第一節 植物對水的吸收和散失教材分析
植物的營養離不開根吸收來的水分。本節教材先由實驗引入,提出植物生活需要水,吸收水分的器官是根,具體吸水區域是根尖的根毛區。再用實驗引出根毛細胞吸水的原理。從宏觀到微觀,由現象到本質,一步步地介紹了植物吸水的知識。接著又介紹了吸收來的大部分水的去向(蒸騰作用)及其意義,最后理論聯系實際,簡單介紹合理灌溉的重要性。
本節的重要知識都是由實驗引出的,所以演示實驗和學生實驗設計的科學性,效果的顯著性是講好本節內容的重要前提。
教法指導
一、授課思路與方法
本節內容可與實驗6結合起來授課,分2課時,第一課時內容為:植物要從外界吸水;根尖的結構(用放大鏡和顯微鏡觀察)。第二課時內容為:細胞吸水和外界濃度大小的關系(學生實驗為主);蒸騰作用;合理灌溉。
教學過程 中要充分利用放大鏡、顯微鏡等觀察儀器,讓學生自己觀察,自己發現問題和總結問題,教師適當引導;同時,教師可以根據需要靈活設計實驗,激發學生興趣,豐富教學內容,與學生共同進行科學研究。
二、課時安排
本節共安排2課時。
教案實例
(第一課時)
一、教學目標
、逭J知目標
了解根尖的基本結構和各部分的細胞結構特點及功能。
、婕寄苣繕
通過組織學生用放大鏡和顯微鏡觀察根尖結構,培養學生觀察能力,鞏固學生使用顯微鏡的技能。
、缜楦心繕
通過對根尖各部分結構和功能的講解,使學生建立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辨證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