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體中物質的運輸(通用2篇)
植物體中物質的運輸 篇1
教學目標:1、區分直立莖、攀援莖、匍匐莖、纏繞莖。
2、知道木質莖的基本結構及其功能
3、知道水、無機鹽和有機物的運輸過程
4、學習觀察的基本技能
重點難點:莖的結構和功能
教學預設:
一、莖的結構
1、出示各種各樣的莖(圖片),并給予介紹和簡單說明:
匍匐莖、纏繞莖、直立莖、攀援莖(卷須)
2、觀察雙子葉植物莖的橫切面(幻燈)
放大鏡觀察,分為三層:樹皮、木質部、髓
用針扎一下,感受一下:
質地較硬的是木質部,質地較軟的是樹皮和髓在木質部和樹皮之間有一層韌皮部,它們各有什么特點?
1、莖的結構
㈠樹皮
①樹皮的外側主要起保護作用;
②內側部分叫做韌皮部,其中有篩管,莖里的篩管與根和葉里的篩管相通連,是運輸有機物的通道,屬于輸導組織。
③有機物在葉中形成,在莖的樹皮中自上而下的運輸。
㈡形成層
由幾層細胞構成,中間的一層細胞具有分裂能力,向外分裂產生新的韌皮部,向內分裂產生新的木質部,所以莖才能逐年加粗。小麥等一些植物沒有形成層,因此,它們的莖不能加粗。
㈢木質部
①導管:導管是運輸水分和無機鹽通道,屬于輸導組織;水分和無機鹽在莖中央的導管中能自下上地向枝端運輸。
②木纖維:木纖維是又細又長的死細胞,細胞的壁厚,沒有彈性,有很強的支持力。木本植物的莖之所以堅硬,主要是木纖維的作用。
㈣髓
由薄壁細胞構成,有貯藏營養物質的作用。
2、實驗與讀圖觀察:你能從植物的年輪中知道些什么?
教師導言:數一數年輪,判斷該植物的莖生長了多少年?其中,哪一年生長較快些?當時的氣候怎樣?哪年的氣候比較惡劣,不適宜植物生長?有沒有連續幾年的氣候特別干旱或濕潤的情況?年輪上的“斑點”可能會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附件(文字材料)年輪--一部植物的“歷史書”
生長在溫帶地區的樹木,形成層細胞的分裂活動,受氣溫變化的
影響很明顯:春季氣溫升高,營養物質充足,形成層細胞的分裂活
動加快,所產生的木質部,細胞的個體大,壁薄,因此,木材的質地疏松,顏色較淺。這樣的木材叫做春材。秋季氣溫降低,營養物質減少,形成層細胞的分裂活動減慢,所產生的木質部,細胞的個體小,壁厚,因此,木材的質地致密,顏色較深。這樣的木材叫做秋材。同一年的春材與秋材之間,顏色是逐漸轉變的,中間沒有明顯的界限,共同構成一個環帶。但是,上一年的秋材與下一年的春材之間,界限相當明顯,于是形成了清楚的紋理。一個年輪包括當年的春材和當年的秋材,它代表了一年當中所形成的木材,因此,根據樹干年輪的數目,可以推算出這棵樹的年齡。
第2課時
二、水份、無機鹽的輸送
實驗:水和無機鹽的運輸(展示)
剪取一段木本植物的枝條,把下端插入裝有稀釋紅墨水的瓶子里。過一段時間,當看到葉脈微紅以后,把這段枝條進行橫切和縱切。用放大鏡觀察,看一看枝條的______(填“木質部”或“韌皮部”)被染紅了。
解析:導管是運輸水分和無機鹽通道,水分和無機鹽在莖中央的導管中能自下上地向枝端運輸,導管位于木質部中,因此,木質部會變紅。
實驗結論:水份和無機鹽在莖中央的導管中能自下而上向枝端運輸。
三、有機物的運輸
思考:1、如果用細鐵絲纏緊小樹,對植物生長會造成傷害嗎?為什么?生活中你見過這種現象嗎?
實驗:樹皮環割
對照實驗,一根莖作環割處理,另一根不作處理。
現象:在處理過的莖上方會分泌汁液,而在未作處理的根部產生較多的不定根。
實驗結論:有機物在莖的篩管中是自上而下地運輸。
事例解釋:
①割橡膠(實際上就是切割了篩管,讓“有機物”流出來的過程。)
②右圖是一段枝條,上面長有兩個大小相同的果實。如果將枝條兩a、b兩個部位間的樹皮進行環剝,(如圖所示)。
⑴傷口的___(填“上方”或“下方”)的樹皮會形成瘤狀物。
⑵這兩個果實會發生什么變化?
解析:葉制造的有機物,是通過篩管向下運輸的。
剝去一圈樹皮以后,由葉制造的有機物向下運輸的
通道被切斷了,有機物就積存在傷口的上方,那里
的細胞,分裂和生長都加快,樹皮就膨大起來,于
是形成了瘤狀物。所以,a處的果實在一段時間內能繼續長大,b處的果實得不到營養物質,將逐漸萎縮、變小。
學生活動:討論①俗話說“樹怕傷皮,不怕空心”,你能解釋其中的原因嗎?
課堂討論:②把幼嫩的植物莖掐斷,從莖的斷面上會滲出汁液。這汁液是從哪里來的?
本節實驗說明:
1、在“莖運輸水分和無機鹽”的實驗中,要將枝端削成平整的斜面,是希望導管切口截面積大一些,從而有利于水分和無機鹽的“運輸”。“放在陽光下照射”的目的是為葉的蒸騰作用創造條件,蒸騰作用可產生“蒸騰拉力”,以便水分和無機鹽的運輸。
2、在“有機物”的運輸實驗中,選取柳枝,在培養“環割”后的植株培養中,土壤浸出液的液面不能超過環割處下端,否則會使“環割”處愈傷組織產生不定根,干擾實驗效果。
植物體中物質的運輸 篇2
第4節 植物體中物質的運輸
教學目標 1、區分直立莖、攀援莖、匍匐莖、纏繞莖。
2、知道木質莖的基本結構及其功能。
3、知道水、無機鹽和有機物的運輸過程。
4、學習觀察的基本技能。
重點難點分析 重點:莖的結構和功能
難點:攀援莖和纏繞莖的區別、年輪的判斷等
教 學 預 設
【引入】根有哪些功能?--固定和吸收。那么根從土壤中吸收的水和無機鹽是怎樣運輸的呢?--通過莖來運輸到植物的各個器官的。就讓我們來了解一下莖的結構吧。
一、莖的結構
1、莖的分類:按照生長方式的不同:
自然界最常見的莖是直立莖。其次還有攀援莖、匍匐莖、纏繞莖。
直立莖:直立向上生長。
匍匐莖:比較軟,不能直立生長,只能在地面上匍匐生長。
攀援莖:借助他物而“直立上升”。常常借助莖和葉的變態結構(如卷須),而附著在他物“上升”。如黃瓜、南瓜、絲瓜等。
纏繞莖:莖本身纏他物“上升”。
無論呈現什么特點,都是對環境的一種適應,是對光合作用這種營養方式的一種適應,即從環境中最大可能地獲取其生長所需的陽光。
2、莖的結構:
【觀察】雙子葉植物莖的橫切面
⑴橫切面可以明顯看出三層:樹皮、木質部和髓。
⑵質地較硬的是木質部,比較軟的是樹皮和髓。
⑶燒瓶較易剝下來。
木質部:導管:輸導水分和無機鹽。
形成層:位于木質部和韌皮部之間,形成層細胞只有2-3層,能不斷分裂,產生子細胞。子細胞能吸收營養物質,不斷長大,向外形成韌皮部,向內形成木質部,使莖加粗。
說明:水稻、小麥竹等植物都沒有形成層,所以莖不能加粗生長。裸子植物和雙子葉植物的根和莖中,具有形成層。所以莖能加粗。
韌皮部:篩管:輸導有機物。
樹皮:具有保護作用。
【思考】1、如果鐵絲纏繞小樹,至少會影響莖中有機物的運輸。樹干會加粗,鐵絲纏繞勢必影響小樹的生長。
2、制作課桌椅,主要利用莖的木質部。莖具有木質部和韌皮部,因此它又硬又有韌性。
【學生實驗】觀察木質部的結構
【讀圖】年輪
1、數一數年輪,判斷該植物的莖生長了多少年?其中,哪年生長比較快些?當時的氣候怎樣?哪年氣候比較惡劣,不適宜植物生長?有沒有連續幾年的氣候特別干旱或特別濕潤?年輪上的“斑點”會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二、水分、無機鹽的運輸
【引入】根從土壤中吸收來的水和無機鹽是通過莖運輸的,莖是如何把它們運輸到其它部位的呢?
【實驗】觀察水和無機鹽的運輸
實驗說明:要把枝條削成平整的斜面,是希望導管切口橫截面積大一些,利于水分和無機鹽的運輸。放在陽光下照射,是為葉的蒸騰作用創造條件,蒸騰作用產生“蒸騰拉力,以便水分和無機鹽的運輸。
實驗現象:木質部的中央變成了紅色。縱切枝條,看到紅色越往上顏色越淺。
實驗結論:說明運輸水分和無機鹽的是在莖中央的導管,且一般是自下而上進行的。
三、有機物的運輸
【引入】植物的葉通過光合作用制造了有機物,這些有機物除了少部分留在葉肉細胞外,大部分需轉送到莖、根、果實、種子等部位去。有機物在莖中是作用運輸的呢?
【實驗】觀察有機物的運輸
實驗說明:⑴選取柳枝,是因為它容易在水中長出不定根,且它的外樹皮特別容易進行“環割”處理。
⑵實使用土壤浸出液,其中含有大量的礦物質,可供植物生長需要。
⑶在培養過程中,土壤浸出液的液面不能超過環割處的下端,否則也會使環割處愈傷組織產生不定根,干擾實驗效果。
⑷“放在陽光下培養”使希望柳枝進行正常的光合作用。
實驗現象:⑴未經環割處理的柳枝,不定根生長狀況良好。而經過環割處理的不定根生長狀況較差。
⑵在切口的上方,可以看到一些愈合組織,有機物積累在那里。
實驗結論:有機物通過篩管自上而下運輸。
【解釋】割橡膠:橡膠乳膠的主要成分是有機物。是在篩管中運輸的,切割橡膠樹皮采橡膠,實際上是切割了篩管,讓有機物流出來而已。
【小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