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的不同與相同(通用2篇)
植物的不同與相同 篇1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1.能夠對植物進行細致觀察,并用文字、圖畫描述觀察結果。
2.能夠盡可能多地找出兩株植物之間的不同和相同之處。
3.能夠自定標準給身邊的常見植物分類。
科學知識
1.知道植物的共同特征。
2.認識到植物的多樣性。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感受植物的美,愛護植物。
2.體驗到要細致觀察才能得到更多信息的道理。
學習成果:預計學生能夠
1.能簡單概括植物的共同特征。
2.能對收集到的證據進行比較、分類。
學習成果評價:
概念發展:
層次1: 不能夠對植物進行細致觀察,并用文字、圖畫描述觀察結果。
層次2: 能夠對植物進行細致觀察,并用文字、圖畫描述觀察結果。但不知道植物作為有生命物體所具有的基本特征。
層次3: 能夠對植物進行細致觀察,并用文字、圖畫描述觀察結果。知道植物的共同特征。
探究能力:
層次1: 不能夠找出兩株植物之間的不同和相同之處。
層次2: 能夠找出兩株植物之間的不同和相同之處。
層次3: 知道植物的共同特征。認識到植物的多樣性。
教學材料:一株常見的、易找的綠色開花植物﹑植物的圖片。
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 互動性質 學生/教師互動的目的 二次備課
集中話題 1植物有哪些不同與相同?馬上來研究。
探索和調查 1.組織學生觀察植物。描述要陳述事實,可以使用數字,但不要有修飾語。
2.問學生:“你是怎么知道的?是你看到的嗎?”
3.任選兩株具有代表性的植物。要求先找不同,再找相同。先找出最明顯的不同與相同,再找出本質上的不同與相同。要求學生邊比較,邊記錄比較的結果。
4.教師幫助學生歸納。
5.補充一些植物的圖片,讓學生說說自己認識的植物都有哪些,展學生視野。(教科書上的植物分別是:絲瓜、樺樹、椰子樹、蘋果樹、菊花、玉米、仙人掌、蒲公英、荷花,背景圖是水稻。)
6.按照自定的標準給植物分類,提醒學生:每次的分類標準是什么?每個標準只能分一次。 培養觀察技能,認識綠色開花植物的主要器官。
了解植物的共同特征。
培養學生的分類能力,引起學生對植物世界的關注。
回顧和解釋 1.植物都有哪些相同?
2.植物有哪些不同? 能說出植物具有的基本特征。
植物的不同與相同 篇2
植物的不同與相同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1)會對各種各樣的植物進行觀察比較。
(2)能描述一些常見植物的不同特征。
(3)能找出不同植物的相似處。
知識與技能:
(1)知道大自然中有種類繁多的植物。
(2)認識到植物是各不相同的。
(3)知道植物都有相似的形態構造,有共同的需求。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體驗到認識植物的樂趣,感受到植物的美,產生親近自然的感覺。
(2)意識到植物也是有生命的,應該珍惜,不損傷一草一木。
[教學準備] 學生準備:各種盆栽植物、植物掛圖或投影或錄像資料、植物卡。
[教學重點、難點] 比較植物的不同與相同既是本課的重點也是難點。
[教學過程]
一、認識多種多樣的植物。
1.出示植物卡(學生常見的植物)。(有條件可以播放常見植物的錄像資料或帶學生走入校園認識常見的植物)
2.提問:你們認識這些植物嗎?
3.學生回答。(蘋果、小麥、菊花、玉米、西瓜、甘蔗、柳樹……) 實物投影 多媒體 知道大自然中植物的種類是多種多樣的。
二、描述植物。
1.談話:你家養花嗎?或種有什么植物嗎?
2.談話:你能用圖畫或語言來描述你家的植物是什么樣的嗎?
3.學生在小組中講述。
4.集體交流。 實物投影 能描述常見植物的特征。
三、比較各種植物的不同與相同。
1.出示投影:桃樹與向日葵。
2.提問:你能找出它們的不同和相同的地方嗎?
3.小組討論并記錄(寫下或者畫下)
4.交流: 1) 不同的地方:葉子形狀不一樣、果實不一樣…… 2) 相同的地方:都有根、莖、葉、花、果實、種子、都種在土里、都需要陽光和水……
5.板書學生發言。
6.講述:現在,老師想請同學們任意選兩中植物,比較它們的不同和相同的地方。(發給學生植物卡)
7.學生分組討論。
8.小組交流。
9.將交流結果記錄在課本75頁活動記錄中。 實物投影 植物卡 能找出植物的不同與相同;知道植物都有相似的形態結構,有共同的需求;感受到植物的美,珍惜植物的生命。
四、布置作業。
任選家中的兩種植物,比較它們的不同與相同,并把結果記錄在課本76頁的活動記錄上。 會對各種各樣的植物進行觀察比較,找出它們的不同與相同。
教學札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