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一二三区_九九在线中文字幕无码_国产一二区av_38激情网_欧美一区=区三区_亚洲高清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首頁 > 教案下載 > 生物教案 > 初中生物教案 > 八年級生物教案 > 苔蘚植物(通用8篇)

苔蘚植物

發布時間:2022-11-06

苔蘚植物(通用8篇)

苔蘚植物 篇1

  課題

  第六節植物界(第一課時)——苔蘚植物

  教學目標

  1. 知識目標:

 。1)   認識自然界中的植物是多種多樣的,可以劃分為苔蘚植物、蕨類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等不同的種類

 。2)   了解苔蘚植物,它們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以及與人類的關系

  2. 能力目標:

 。1)       通過對葫蘆蘚的觀察,培養學生的實驗動手能力和觀察能力

  (2)       通過各類植物與人類之間關系的學習,初步具備將所學所學知識應用到生活實踐中的能力,能夠用所學知識解釋和解決生活中相關問題的能力

  3. 情感、態度價值觀

 。1)       通過對多個實驗的實際操作和研究,培養學生一絲不茍的科學態度和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

 。2)       通過對不同類群植物與人類之間存在多種關系的認識,培養學生辯證的看待事物的觀點

  教學重點

  認識自然界中的植物是多種多樣的,可以劃分為苔蘚植物、蕨類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等不同的種類;苔蘚植物的基本特征

  教學難點

  苔蘚植物、蕨類植物的基本特征

  教學方法

  觀察法、講述法

  教學手段

  多媒體教學

  板書設計

  第六節 植物界

  一、   苔蘚植物

  1.       基本特征:多細胞綠色植物

  假根,多數有莖葉體,細胞簡單分化

  吸水保水能力差,生活在陰濕環境

  孢子繁殖

  2.       與人類關系:防止水土流失

  醫藥原料

  環境指示植物

  階段目標

  教學內容

  學生活動

  導入

  講述:從地球孕育原始植物至今,已有幾十億年了,在這漫長的歲月里,植物的家族不斷興旺,幾乎遍及地球的每個角落。郁郁蔥蔥的森林、廣袤無垠的草原、以及人工栽培的花草樹木,無不感受到植物世界的生機盎然。所有的植物組成了植物界。同學們知道目前科學家們發現的植物有多少種嗎?

  大概幾十萬種吧

  目前全世界已經發現的植物大約有50萬種,其中科學家已經命名的植物大約有35萬種。

  形形色色的植物界,有的植物具有鮮艷美麗的花朵,蜜人心脾(展示鳳梨花的花朵圖片);而有些植物的一生從未開過花(展示巢蕨圖片)。

  有些植物,高大挺拔,如,海岸紅杉就是世界最高的樹。它最高達107米,超過了美國自由女神高舉火炬的高度(紅杉樹圖片);有些植物,如矮柳,它的身高卻僅有3厘米~5厘米(矮柳圖片)。

  有些植物干旱、高溫的大沙漠中居然能夠存活(沙漠中的植物圖片),而有些卻只能生活在水中(蓮花圖片)。

  很多植物會成為動物的食物(毛毛蟲啃食莖葉圖片),但是卻有一些動物卻可能成為植物的食物(豬籠草圖片)。

  自然界中的植物,無論其形態如何、無論其生長在何處,它們都有自己生命存在的價值。但是,毋庸置疑的是,那些具有鮮艷美麗花朵的、具有芬芳香味的或者高大挺拔的植物,可能更容易引起你的注意和興趣,更容易被人類所利用。一些比較矮小的、沒有花朵的卻很少引起人類的注意。比如:在植物界中,有一門結構簡單而且最原始的高等植物——苔蘚。它們引起過你的注意嗎?(展示圖片或者實物)

  你知道這些不起眼的小生物對自然界、對我們人類有什么重要作用嗎?

  思考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下苔蘚植物。

  一、苔蘚植物

  提問:同學們有沒有見過苔蘚植物呢?

  見過

  講述:苔蘚植物在我們的生活中是非常常見的。

  1.葫蘆蘚

  圖片:葫蘆蘚。

  提問:(1)你在什么地方發現有苔蘚植物生長?

  墻角

  喜歡生長在潮濕的地面、巖石和墻壁上,仿佛是大自然的一張張綠茵茵的地毯和壁毯。

 。2)苔蘚植物是單株生長,還是許多株植物緊挨在一起生長?

  叢生

  一叢叢、一片片的。

 。3)葫蘆蘚植株呈什么顏色?有多高? 

  綠色

  葫蘆蘚植株顏色為綠色,比較矮小。

  (4)葫蘆蘚有無根、葉、莖的區別?

  有

  苔蘚植物是綠色多細胞植物,一般有莖、葉分化,能進行光合作用。但是苔蘚植物的根不是真正的根。

 。5)葫蘆蘚有無葉脈?

  無

  苔蘚植物莖、葉中無輸導組織。

  (6)葫蘆蘚是怎樣生活的呢?

  自養

  葫蘆蘚依靠葉片中的葉綠素進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同時,又依靠葉吸收水分和無機鹽,供植物體利用,但是,它的吸水能力不強。

 。7)葫蘆蘚的營養方式。

  思考

  孢子生殖。

  2.地錢

  圖片:地錢。

 。1)地錢與葫蘆蘚有哪些相似的地方?

  (2)地錢呈什么形狀?

 。3)地錢的葉狀體前端呈什么形狀?

  (4)地錢有無根、葉、莖的分化?

  3.基本特征

  多細胞綠色植物

  假根,多數有莖葉體,細胞簡單分化

  吸水保水能力差,生活在陰濕環境

  孢子繁殖

  4.與人類關系

  在自然界里,苔蘚植物是植物界中能干的“拓荒者”,同地衣、藍藻一起被稱為開路的先鋒。在幾億年前,當地球上雨水不在像以前那樣多,海水水位逐漸降低時,生活在海邊的一些藻類賴以生存的水逐漸減少、干涸時,這些面臨絕境的生物,它們體內結構隨著環境的變化不斷進化。它們進化的結果之一就是成為了目前我們所命名的苔蘚植物。

  如果沒有這些植物作先鋒,那些裸露砂地、荒漠和巖層等,將永遠是不毛之地。由于這些植物能分泌出一種酸性物質,使巖石面逐漸溶解,再加上本身枯死后分解的有機質等,經年累月地逐漸形成一層土壤,為那些后來的植物提供生長條件。

  苔蘚植物還是一種生物警報器。據悉,苔蘚植物對所生長地區的土壤、水汽、氣候條件相當敏感,特別是對大氣中的二氧化硫等有害氣體反映較為靈敏,其對環境污染因子的反應敏感度是種子植物的10倍,因此是生物界對人類環境污染拉響的“生物警報”。同時因取材容易,調查方法簡便,苔蘚作為一種良好的生物指示材料,被世界各國廣泛應用為環境指示植物。 

  你知道嗎?苔蘚植物還被栽培到盆景中呢。作為地表覆蓋植物或局部點綴,起到烘托、豐富景觀的作用;在山林風景地,可依山植苔蘚布景,體現山林野趣。如果說沒有了苔蘚植物的襯托,是不是整個盆景就會顯得很單調,缺少生機呢?

  苔蘚植物除了這些作用外,還有很多用途,比如藥材、工業原料、保持水土等,F在你可能很驚奇,小小的苔蘚居然還有這么多用途呢!那你知道苔蘚植物為什么會有這么多用途嗎?

  反饋

苔蘚植物 篇2

  詳細介紹:第二節苔蘚植物

  教學目標

  1.通過了解葫蘆蘚的形態結構和生殖等特點,進而了解苔蘚植物的主要特征及對自然界的意義。

  2.通過對葫蘆蘚的觀察實驗,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及實驗能力。

  3.通過對藻類植物和苔蘚植物的比較,培養學生的分析、比較、歸納、綜合等思維能力。

  4.通過了解苔蘚植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使學生進一步樹立生物科學的價值觀;通過了解葫蘆蘚的形態結構和生活習性的特點,使學生樹立植物體與生活環境相適應的觀點。

  重點、難點分析

  1.重點分析:

  葫蘆蘚與生活環境相適應的形態結構、生殖的特點,是學生了解苔蘚植物主要特征的基礎,同時能使學生更好地理解:苔蘚植物雖然比藻類植物高等,但還是只適于生活在陰濕的環境中,不能擺脫水的限制,使它在進化上所處的位置仍然比較低等。因此,葫蘆蘚與生活環境相適應的形態結構、生殖的特點及苔蘚植物的主要特征,對學生理解苔蘚植物在進化上的位置都是十分重要的,所以這兩部分知識應確定為重點。

  2.難點分析:

  葫蘆蘚生殖器官的結構比較復雜,又由于受到條件限制,不易觀察到,所以這部分知識應確定為難點。

  葫蘆蘚的受精過程離不開水,這點與綠色開花植物受精過程不需要水這個條件有很大不同,因此,學生理解起來有困難,加之,葫蘆蘚的受精過程不易觀察到,所以,這部分知識也應確定為難點。

  教學過程設計

  一、本課題參考課時為一課時。

  二、教學過程:

  1.引言:請學生觀察玻璃缸內的水綿和盆栽的葫蘆蘚(或小墻蘚)提出問題:它們的生活環境有何不同?當學生答出:水綿生活在水中,葫蘆蘚生活在陸地上時,再給學生出示葫蘆蘚的生境圖,使他們了解到葫蘆蘚生活于陸地上陰濕的地面和背陰的墻壁上,并引導他們答出這些毛茸茸像綠色絨毯一樣的植物在植物界中屬于苔蘚植物,從而引出苔蘚植物的課題。

  2.葫蘆蘚:

  (1)事先準備好新鮮的葫蘆蘚,分小組讓學生用肉眼或放大鏡觀察葫蘆蘚的形態和顏色,用尺子測量一下它的高度,并提出問題討論:①葫蘆蘚植株呈什么顏色?植株平均高度是多少?②葫蘆蘚的假根與綠色開花植物的根相同嗎?③葫蘆蘚的莖與葉與綠色開花植物的莖與葉相比較有何特點?

  (2)組織學生在認真觀察、討論的基礎上回答出:葫蘆蘚植株顏色為綠色,植株的高度約為1~3厘米;它沒有像綠色植物那樣的真根,只有假根,假根只起固定植物體的作用,不起吸收水分和無機鹽的作用,所以葫蘆蘚的假根與綠色植物的根有很大的不同;葫蘆蘚有莖和葉,含葉綠體,能進行光合作用,這些地方是與綠色開花植物相同的特點,但是葫蘆蘚的莖比較柔弱、葉又小又薄,而且莖和葉中都沒有輸導組織,這些都是區別于綠色植物的特點。

  (3)在學生已經了解了葫蘆蘚的生活環境和形態結構之后,繼續組織學生深入討論:從葫蘆蘚的形態結構特點來說明它為何適于生活在陰濕的環境?以使學生能很好理解生物的形態結構是與其生活環境相適應的。

 。4)葫蘆蘚生殖過程的教學,可采用剪貼圖或投影片,配合教師的講解和提問來進行。

  先由教師給學生展示帶有雌枝和雄枝的葫蘆蘚植株的圖(有條件的學校可讓學生對照圖觀察同一棵葫蘆蘚植株上的雌枝和雄株),從而了解它是雌雄同株的植物,然后給學生分別展示雄枝上的雄性生殖器官,雌枝上的雌性生殖器官的圖,使學生了解在雄性生殖器官內會產生許多帶鞭毛的、能在水中游動的精子,在雌性生殖器官內會產生一個球形的、不能運動的卵細胞、植株在濕潤的條件下,精子游動到雌性生殖器官里,與卵細胞融合,完成受精。這一受精過程可通過復合投影片給學生展示。當學生了解了受精過程后,根據前邊所學過的知識,可啟發學生回答出:精子與卵細胞融合形成受精卵,發育成胚,再由胚發育成新的植物體。最后提出問題:“葫蘆蘚生殖過程有什么特點?”供學生思考討論,使學生明確,它的受精作用離不開水,這也就決定葫蘆蘚只能生活在陰濕的環境中。

  3.其他的苔蘚植物和苔蘚植物的主要特征:

  這部分教學可通過組織學生觀察小墻蘚和地錢來進行(可配合使用掛圖或投影片或錄像)。

  在觀察后,組織學生思考討論:①墻蘚、地錢的生活環境與葫蘆蘚有無不同?②地錢的形態有什么特點?③苔蘚植物有什么共同的特點?

  在分析、比較基礎上,由學生歸納出苔蘚植物的主要特征,教師要強調以下兩點:

 、僖话憔咔o和葉,但無輸導組織。

  ②受精過程離不開水,適于生活在陰濕環境中。

  4.苔蘚植物對自然界的意義:

  這部分教學,可選擇有苔蘚植物成片生長的生態圖(如有錄像更好),展示給學生觀察,讓學生思考,成片的苔蘚植物生長在林下、山野陰濕環境中,這會有什么意義?使學生經討論后明確苔蘚植物在水土保持上的作用。至于苔蘚植物對監測大氣污染的作用,可由教師結合當前大氣污染的狀況加以講解。特別是讓學生了解到苔蘚植物對二氧化硫等有毒氣體十分敏感,故可把它當作監測空氣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5.復習鞏固時可選擇以下題目供學生在課上練習:

  題目:請指出以下哪些特征是與葫蘆蘚的生活習性相適應的。

  ①假根②真根③莖和葉內有發達的機械組織④莖和葉內無輸導組織⑤葫蘆蘚植株有雌枝和雄枝之分⑥受精過程不需要水⑦受精過程需要水⑧受精卵在雌性生殖器官內發育形成胚。

  【板書設計】

  第二節苔蘚植物

  一、葫蘆蘚

  1.生活習性:陰濕環境

  2.形態結構:

 。1)矮小

 。2)有假根:固著

 。3)有莖和葉:含葉綠體,無輸導組織

  3.生殖:

  二、其他苔鮮植物

  墻蘚地錢

  三、苔蘚植物主要特征

  一般有莖和葉,無輸導組織;受精離不開水;生活在陰濕環境。

  四、苔蘚植物對自然界的意義

  1.保持水土

  2.監測空氣污染

  小資料

  地錢的培養

  一、方法步驟:

  1.7~8月間,到林間、山地巖石陰面、木橋底下等陰暗潮濕的地方采集生有孢蒴的地錢。用放大鏡觀察,發現孢蒴將要開裂,就可用鑷子把孢蒴取下,放入廣口瓶,蓋嚴封好,放到避光處,可防止水分蒸發,保持孢子的活力。

  2.把3/4黑土壤(如用其它的土壤,應肥沃、ph值保持在6.5~8)和1/4草木灰混合篩過后拌勻,裝入中等大小的花盆,壓實,用清水淋透,放在窗臺上。十余天后,表土層變硬,即可接種。

  3.用鑷子從廣口瓶中取出孢蒴,用細針挑破孢蒴,把里面鮮黃色的孢子散落到土層表面,撒上薄土,淋透水,讓孢子得到萌發的適宜濕度。

  4.把花盆移到離窗稍遠處,每天都淋幾次清水,避免陽光直射,土層龜裂。10天左右,當小地錢長出后,把花盆稍稍移近窗臺,在其前方放幾盆茂盛的盆花,使它既不受到陽光直射,又能得到適當的光照以進行光合作用。

  二、實驗結果:

  培養到10天左右,可看到花盆的土里長出星散的綠色小地錢。這些小地錢長到小指甲大小,腹面的假根清晰可見。2個月后,地錢背面出現胞芽杯。第2年6月份長出生殖器官,7~8月份再生出孢蒴。

  除上述方法外,還可采下地錢胞芽杯放入園土,進行培養。

  第二節苔蘚植物

苔蘚植物 篇3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通過觀察常見的苔蘚植物的形態結構等特點,進而了解苔蘚植物的主要特征及對自然界的意義。

  能力目標

  1、通過對苔蘚植物的觀察實驗,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及實驗能力。

  2、通過對苔蘚植物和蕨類植物的比較,培養學生的分析、比較、歸納、綜合等思維能力。

  情感目標

  1、通過了解苔蘚植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使學生進一步樹立生物科學的價值觀。

  2、通過了解苔蘚植物的形態結構和生活習性的特點,使學生樹立植物體與生活環境相適應的觀點。

  教學建議

  一、本節知識結構

  二、教材分析

  苔蘚植物與生活環境相適應的形態結構等特點,是學生了解苔蘚植物主要特征的基礎,同時能使學生更好地理解:苔蘚植物只能適于生活在陰濕的環境中,不能擺脫水的限制,使它在進化上所處的位置仍然比較低等。因此,葫蘆蘚與生活環境相適應的形態結構的特點及苔蘚植物的主要特征,對學生理解苔蘚植物在進化上的位置都是十分重要的,所以這部分知識是本節的重點。

  三、教法建議

  如果環境允許,課前可組織學生采集周圍環境中生活的苔蘚植物。教師也應該準備葫蘆蘚或小墻蘚的實物或浸制標本、掛圖、照片等。

  圍繞苔蘚植物的生活環境、生活習性、形態結構等內容組織學生學習和討論。除了利用掛圖以外,還應該指導學生用放大鏡觀察苔蘚的實物,如:植株的形態和顏色、莖的長度(注意不包括蒴柄和孢蒴),莖的質地、莖有無筋絡(輸導組織)、葉的厚薄和大小、有無葉脈。然后要求學生撥開土粒,尋找苔蘚植物的假根,讓學生描述它的形態。觀察結束后,讓學生憑借已經學過的知識,說出莖、葉和假根的功能。要特別關注苔蘚植物的假根只有固著土壤的作用,它不能吸收水和無機鹽。要仔細觀察苔蘚植物的葉的厚度,最好能將其與種子植物的葉進行比較,以理解苔蘚植物的葉除了進行光合作用外,還兼備從環境中吸收水和無機鹽的功能。教師幫助學生分析出苔蘚植物的形態結構和生活習性與它生活的陰濕環境是相適應的。

  討論苔蘚植物與自然界以及與人類的關系時,要引導學生自己收集資料,全面分析問題,讓學生逐步建立這樣的觀念,即對自然界中的生物,人類一方面要利用,另一方面要保護。

  教學設計方案

  重點:

  1、苔蘚植物與生活環境相適應的形態結構等特點;

  2、苔蘚植物的主要特征。

  難點:苔蘚植物與生活環境相互的適應性。

  設計思想:

  由于學生對苔蘚植物具有一定的接觸和了解,所以可以由學生切身的體會入手,展開教學。借助實驗觀察,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從而得出苔蘚植物的主要特征。對于苔蘚植物對自然界的意義,學生可能了解的并不多,可以利用豐富的資料讓學生進行分析。這個活動可以安排在課前讓學生進行收集。

  手段:采用觀察實驗、分析討論、教師歸納總結相結合的方法進行教學。

  教學過程 :(本課題參考課時為1課時)

  一、導入  :

  1、提出問題:"同學們平時都聽說過有一類植物叫做苔蘚植物,有很多同學還親眼見過。那么就請同學們談談你所接觸到的苔蘚植物有什么樣的特征?"

  2、組織學生自由發言,介紹自己對苔蘚植物所了解的情況。(如在其中出現錯誤,教師在后面的講解中一定要進行糾正)

  3、教師總結,引出課題:"在同學們的敘述中有些說的很好,但也有一些是我們的誤解,下面我們就通過對苔蘚植物的觀察,對這一類植物進行全面的、深入的了解。"

  二、講授新課:

 。ㄒ唬┨μ\植物的主要特征

  1、出示錄像或投影:

  向學生演示常見的苔蘚植物,如:葫蘆蘚、墻蘚、地錢等,向同學們簡要的介紹這些植物的名稱及生活環境。

  2、請學生講述苔蘚植物的生活環境,提出問題:"苔蘚植物為什么必須生活在陰濕的環境中?"引出下面的實驗。

  3、組織學生按照實驗五的方法步驟進行實驗觀察:

  觀察重點:

 。1)識別實驗中所給的苔蘚植物是錄像或投影中介紹的哪一種?

 。2)觀察所給苔蘚植物的外形、顏色,并對植株的高度進行測量。

 。3)觀察所給苔蘚植物的根、莖、葉的特點。

 。4)認真填寫觀察記錄表(見附錄)。

  4、組織學生匯報觀察結果。

  5、組織學生通過觀察結果的匯總、分析,得出苔蘚植物的主要特征。如果學生分析的不全面,教師可進行補充。

  重點強調:

 。1)苔蘚植物分為兩大類,一類有莖、葉的分化,一類沒有莖、葉的分化

  (2)苔蘚植物的莖、葉中都沒有輸導組織。

  6、提出問題:"苔蘚植物為什么必須生活在陰濕的環境中?"

  組織學生討論、發言

  總結:苔蘚植物的根是假根,不能吸收水分和無機鹽,而苔蘚植物的莖和葉中沒有輸導組織,不能運輸水分。所以苔蘚植物不能脫離開水的環境。

  (二)苔蘚植物的經濟意義:

  1、出示苔蘚植物經濟意義的錄像或投影,或由學生介紹本小組收集的有關資料(這項活動應在課前布置學生完成)。

  2、組織學生討論、歸納出苔蘚植物的經濟意義。

  3、教師對學生得出的結論進行補充。

  三、總結;

  提出問題:苔蘚植物的哪些結構與它的生活環境相適應?哪些特點說明它沒有種子植物進化的高等?

  組織學生回答并及時進行糾正。

  板書設計 :

  第二節 苔蘚植物

  一、常見的苔蘚植物:

  實驗:觀察幾種苔蘚植物

  二、苔蘚植物的主要特征:

  1、一類有假根與莖、葉的分化,如葫蘆蘚;

  另一類只有假根與葉狀體,沒有莖、葉的分化,如地錢。

  2、適于生活在陰濕的環境中,靠孢子繁殖后代。

  三、苔蘚植物對自然界的意義:

  1、可以避免林地、山野水土流失。

  2、可作為監測空氣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附錄:

  苔蘚植物觀察記錄

  植物名稱

  顏色

  高度

  根

  莖

  葉

  生活環境

  探究活動

  苔蘚對植物生長的好處

  實驗目的:觀察苔蘚植物的吸水能力。

  實驗材料:

  苔蘚(從陰暗潮濕的泥地上挖取);泥土(可去田野上挖。;大一點的廣口瓶,2只;大湯匙;量杯。

  實驗步驟: 

  實驗組

  對照組

  1

  將一杯苔蘚倒進一只廣口瓶內。

  將一杯泥土倒進一只廣口瓶內。

  2

  在瓶內加進一大匙的水,并觀察其變化。

  在瓶內也同樣倒入一大匙的水,觀察其變化。

  3

  繼續加水,直到苔蘚不再繼續吸收水分為止。

  每次所加入的水量以一大匙為原則,而每次加入的水量都必須用量杯測量并作記錄。

  繼續加水,直到泥土無法再吸收水分為止。

  加入的水量也必須用量杯測量并作記錄。

  實驗結果: 實驗組加入的水量:           ;對照組加入的水量:            。

  實驗結論:苔蘚比泥土更能吸收水分

  實驗原理:

  苔蘚經常會被使用在盆栽植物上。苔蘚好像干燥的海綿,很會吸收水分。園藝學家利用苔蘚保持水分的特點,經常在泥土中摻入苔蘚,或把苔蘚鋪在植物的周圍。要搬運盆栽植物時,也可以使用苔蘚,使植物不易干燥。

  討論:如果將苔蘚植物用于植物種植,會有哪些好處?

苔蘚植物 篇4

  教學目標 

  1.通過了解葫蘆蘚的形態結構和生殖等特點,進而了解苔蘚植物的主要特征及對自然界的意義。

  2.通過對葫蘆蘚的觀察實驗,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及實驗能力。

  3.通過對藻類植物和苔蘚植物的比較,培養學生的分析、比較、歸納、綜合等思維能力。

  4.通過了解苔蘚植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使學生進一步樹立生物科學的價值觀;通過了解葫蘆蘚的形態結構和生活習性的特點,使學生樹立植物體與生活環境相適應的觀點。

  重點、難點分析

  1.重點分析:

  葫蘆蘚與生活環境相適應的形態結構、生殖的特點,是學生了解苔蘚植物主要特征的基礎,同時能使學生更好地理解:苔蘚植物雖然比藻類植物高等,但還是只適于生活在陰濕的環境中,不能擺脫水的限制,使它在進化上所處的位置仍然比較低等。因此,葫蘆蘚與生活環境相適應的形態結構、生殖的特點及苔蘚植物的主要特征,對學生理解苔蘚植物在進化上的位置都是十分重要的,所以這兩部分知識應確定為重點。

  2.難點分析:

  葫蘆蘚生殖器官的結構比較復雜,又由于受到條件限制,不易觀察到,所以這部分知識應確定為難點。

  葫蘆蘚的受精過程離不開水,這點與綠色開花植物受精過程不需要水這個條件有很大不同,因此,學生理解起來有困難,加之,葫蘆蘚的受精過程不易觀察到,所以,這部分知識也應確定為難點。

  教學過程 設計

  一、本課題參考課時為一課時。

  二、教學過程 :

  1.引言:請學生觀察玻璃缸內的水綿和盆栽的葫蘆蘚(或小墻蘚)提出問題:它們的生活環境有何不同?當學生答出:水綿生活在水中,葫蘆蘚生活在陸地上時,再給學生出示葫蘆蘚的生境圖,使他們了解到葫蘆蘚生活于陸地上陰濕的地面和背陰的墻壁上,并引導他們答出這些毛茸茸像綠色絨毯一樣的植物在植物界中屬于苔蘚植物,從而引出苔蘚植物的課題。

  2.葫蘆蘚:

  (1)事先準備好新鮮的葫蘆蘚,分小組讓學生用肉眼或放大鏡觀察葫蘆蘚的形態和顏色,用尺子測量一下它的高度,并提出問題討論:①葫蘆蘚植株呈什么顏色?植株平均高度是多少?②葫蘆蘚的假根與綠色開花植物的根相同嗎?③葫蘆蘚的莖與葉與綠色開花植物的莖與葉相比較有何特點?

 。2)組織學生在認真觀察、討論的基礎上回答出:葫蘆蘚植株顏色為綠色,植株的高度約為1~3厘米;它沒有像綠色植物那樣的真根,只有假根,假根只起固定植物體的作用,不起吸收水分和無機鹽的作用,所以葫蘆蘚的假根與綠色植物的根有很大的不同;葫蘆蘚有莖和葉,含葉綠體,能進行光合作用,這些地方是與綠色開花植物相同的特點,但是葫蘆蘚的莖比較柔弱、葉又小又薄,而且莖和葉中都沒有輸導組織,這些都是區別于綠色植物的特點。

  (3)在學生已經了解了葫蘆蘚的生活環境和形態結構之后,繼續組織學生深入討論:從葫蘆蘚的形態結構特點來說明它為何適于生活在陰濕的環境?以使學生能很好理解生物的形態結構是與其生活環境相適應的。

  (4)葫蘆蘚生殖過程的教學,可采用剪貼圖或投影片,配合教師的講解和提問來進行。

  先由教師給學生展示帶有雌枝和雄枝的葫蘆蘚植株的圖(有條件的學?勺寣W生對照圖觀察同一棵葫蘆蘚植株上的雌枝和雄株),從而了解它是雌雄同株的植物,然后給學生分別展示雄枝上的雄性生殖器官,雌枝上的雌性生殖器官的圖,使學生了解在雄性生殖器官內會產生許多帶鞭毛的、能在水中游動的精子,在雌性生殖器官內會產生一個球形的、不能運動的卵細胞、植株在濕潤的條件下,精子游動到雌性生殖器官里,與卵細胞融合,完成受精。這一受精過程可通過復合投影片給學生展示。當學生了解了受精過程后,根據前邊所學過的知識,可啟發學生回答出:精子與卵細胞融合形成受精卵,發育成胚,再由胚發育成新的植物體。最后提出問題:“葫蘆蘚生殖過程有什么特點?”供學生思考討論,使學生明確,它的受精作用離不開水,這也就決定葫蘆蘚只能生活在陰濕的環境中。

  3.其他的苔蘚植物和苔蘚植物的主要特征:

  這部分教學可通過組織學生觀察小墻蘚和地錢來進行(可配合使用掛圖或投影片或錄像)。

  在觀察后,組織學生思考討論:①墻蘚、地錢的生活環境與葫蘆蘚有無不同?②地錢的形態有什么特點?③苔蘚植物有什么共同的特點?

  在分析、比較基礎上,由學生歸納出苔蘚植物的主要特征,教師要強調以下兩點:

 、僖话憔咔o和葉,但無輸導組織。

 、谑芫^程離不開水,適于生活在陰濕環境中。

  4.苔蘚植物對自然界的意義:

  這部分教學,可選擇有苔蘚植物成片生長的生態圖(如有錄像更好),展示給學生觀察,讓學生思考,成片的苔蘚植物生長在林下、山野陰濕環境中,這會有什么意義?使學生經討論后明確苔蘚植物在水土保持上的作用。至于苔蘚植物對監測大氣污染的作用,可由教師結合當前大氣污染的狀況加以講解。特別是讓學生了解到苔蘚植物對二氧化硫等有毒氣體十分敏感,故可把它當作監測空氣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5.復習鞏固時可選擇以下題目供學生在課上練習:

  題目:請指出以下哪些特征是與葫蘆蘚的生活習性相適應的。

  ①假根②真根③莖和葉內有發達的機械組織④莖和葉內無輸導組織⑤葫蘆蘚植株有雌枝和雄枝之分⑥受精過程不需要水⑦受精過程需要水⑧受精卵在雌性生殖器官內發育形成胚。

  【板書設計 】

  一、葫蘆蘚

  1.生活習性:陰濕環境

  2.形態結構:

 。1)矮小

 。2)有假根:固著

 。3)有莖和葉:含葉綠體,無輸導組織

  3.生殖:

  二、其他苔鮮植物

  墻蘚 地錢

  三、苔蘚植物主要特征

  一般有莖和葉,無輸導組織;受精離不開水;生活在陰濕環境。

  四、苔蘚植物對自然界的意義

  1.保持水土

  2.監測空氣污染

  小資料

  地錢的培養

  一、方法步驟:

  1.7~8月間,到林間、山地巖石陰面、木橋底下等陰暗潮濕的地方采集生有孢蒴的地錢。用放大鏡觀察,發現孢蒴將要開裂,就可用鑷子把孢蒴取下,放入廣口瓶,蓋嚴封好,放到避光處,可防止水分蒸發,保持孢子的活力。

  2.把3/4黑土壤(如用其它的土壤,應肥沃、pH值保持在6.5~8)和1/4草木灰混合篩過后拌勻,裝入中等大小的花盆,壓實,用清水淋透,放在窗臺上。十余天后,表土層變硬,即可接種。

  3.用鑷子從廣口瓶中取出孢蒴,用細針挑破孢蒴,把里面鮮黃色的孢子散落到土層表面,撒上薄土,淋透水,讓孢子得到萌發的適宜濕度。

  4.把花盆移到離窗稍遠處,每天都淋幾次清水,避免陽光直射,土層龜裂。10天左右,當小地錢長出后,把花盆稍稍移近窗臺,在其前方放幾盆茂盛的盆花,使它既不受到陽光直射,又能得到適當的光照以進行光合作用。

  二、實驗結果:

  培養到10天左右,可看到花盆的土里長出星散的綠色小地錢。這些小地錢長到小指甲大小,腹面的假根清晰可見。2個月后,地錢背面出現胞芽杯。第2年6月份長出生殖器官,7~8月份再生出孢蒴。

  除上述方法外,還可采下地錢胞芽杯放入園土,進行培養。

苔蘚植物 篇5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通過觀察常見的苔蘚植物的形態結構等特點,進而了解苔蘚植物的主要特征及對自然界的意義。

  能力目標

  1、通過對苔蘚植物的觀察實驗,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及實驗能力。

  2、通過對苔蘚植物和蕨類植物的比較,培養學生的分析、比較、歸納、綜合等思維能力。

  情感目標

  1、通過了解苔蘚植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使學生進一步樹立生物科學的價值觀。

  2、通過了解苔蘚植物的形態結構和生活習性的特點,使學生樹立植物體與生活環境相適應的觀點。

  教學建議

  一、本節知識結構

  二、教材分析

  苔蘚植物與生活環境相適應的形態結構等特點,是學生了解苔蘚植物主要特征的基礎,同時能使學生更好地理解:苔蘚植物只能適于生活在陰濕的環境中,不能擺脫水的限制,使它在進化上所處的位置仍然比較低等。因此,葫蘆蘚與生活環境相適應的形態結構的特點及苔蘚植物的主要特征,對學生理解苔蘚植物在進化上的位置都是十分重要的,所以這部分知識是本節的重點。

  三、教法建議

  如果環境允許,課前可組織學生采集周圍環境中生活的苔蘚植物。教師也應該準備葫蘆蘚或小墻蘚的實物或浸制標本、掛圖、照片等。

  圍繞苔蘚植物的生活環境、生活習性、形態結構等內容組織學生學習和討論。除了利用掛圖以外,還應該指導學生用放大鏡觀察苔蘚的實物,如:植株的形態和顏色、莖的長度(注意不包括蒴柄和孢蒴),莖的質地、莖有無筋絡(輸導組織)、葉的厚薄和大小、有無葉脈。然后要求學生撥開土粒,尋找苔蘚植物的假根,讓學生描述它的形態。觀察結束后,讓學生憑借已經學過的知識,說出莖、葉和假根的功能。要特別關注苔蘚植物的假根只有固著土壤的作用,它不能吸收水和無機鹽。要仔細觀察苔蘚植物的葉的厚度,最好能將其與種子植物的葉進行比較,以理解苔蘚植物的葉除了進行光合作用外,還兼備從環境中吸收水和無機鹽的功能。教師幫助學生分析出苔蘚植物的形態結構和生活習性與它生活的陰濕環境是相適應的。

  討論苔蘚植物與自然界以及與人類的關系時,要引導學生自己收集資料,全面分析問題,讓學生逐步建立這樣的觀念,即對自然界中的生物,人類一方面要利用,另一方面要保護。

  教學設計方案

  重點:

  1、苔蘚植物與生活環境相適應的形態結構等特點;

  2、苔蘚植物的主要特征。

  難點:苔蘚植物與生活環境相互的適應性。

  設計思想:

  由于學生對苔蘚植物具有一定的接觸和了解,所以可以由學生切身的體會入手,展開教學。借助實驗觀察,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從而得出苔蘚植物的主要特征。對于苔蘚植物對自然界的意義,學生可能了解的并不多,可以利用豐富的資料讓學生進行分析。這個活動可以安排在課前讓學生進行收集。

  手段:采用觀察實驗、分析討論、教師歸納總結相結合的方法進行教學。

  教學過程 :(本課題參考課時為1課時)

  一、導入  :

  1、提出問題:"同學們平時都聽說過有一類植物叫做苔蘚植物,有很多同學還親眼見過。那么就請同學們談談你所接觸到的苔蘚植物有什么樣的特征?"

  2、組織學生自由發言,介紹自己對苔蘚植物所了解的情況。(如在其中出現錯誤,教師在后面的講解中一定要進行糾正)

  3、教師總結,引出課題:"在同學們的敘述中有些說的很好,但也有一些是我們的誤解,下面我們就通過對苔蘚植物的觀察,對這一類植物進行全面的、深入的了解。"

  二、講授新課:

  (一)苔蘚植物的主要特征

  1、出示錄像或投影:

  向學生演示常見的苔蘚植物,如:葫蘆蘚、墻蘚、地錢等,向同學們簡要的介紹這些植物的名稱及生活環境。

  2、請學生講述苔蘚植物的生活環境,提出問題:"苔蘚植物為什么必須生活在陰濕的環境中?"引出下面的實驗。

  3、組織學生按照實驗五的方法步驟進行實驗觀察:

  觀察重點:

 。1)識別實驗中所給的苔蘚植物是錄像或投影中介紹的哪一種?

  (2)觀察所給苔蘚植物的外形、顏色,并對植株的高度進行測量。

 。3)觀察所給苔蘚植物的根、莖、葉的特點。

 。4)認真填寫觀察記錄表(見附錄)。

  4、組織學生匯報觀察結果。

  5、組織學生通過觀察結果的匯總、分析,得出苔蘚植物的主要特征。如果學生分析的不全面,教師可進行補充。

  重點強調:

 。1)苔蘚植物分為兩大類,一類有莖、葉的分化,一類沒有莖、葉的分化

 。2)苔蘚植物的莖、葉中都沒有輸導組織。

  6、提出問題:"苔蘚植物為什么必須生活在陰濕的環境中?"

  組織學生討論、發言

  總結:苔蘚植物的根是假根,不能吸收水分和無機鹽,而苔蘚植物的莖和葉中沒有輸導組織,不能運輸水分。所以苔蘚植物不能脫離開水的環境。

  (二)苔蘚植物的經濟意義:

  1、出示苔蘚植物經濟意義的錄像或投影,或由學生介紹本小組收集的有關資料(這項活動應在課前布置學生完成)。

  2、組織學生討論、歸納出苔蘚植物的經濟意義。

  3、教師對學生得出的結論進行補充。

  三、總結;

  提出問題:苔蘚植物的哪些結構與它的生活環境相適應?哪些特點說明它沒有種子植物進化的高等?

  組織學生回答并及時進行糾正。

  板書設計 :

  第二節 苔蘚植物

  一、常見的苔蘚植物:

  實驗:觀察幾種苔蘚植物

  二、苔蘚植物的主要特征:

  1、一類有假根與莖、葉的分化,如葫蘆蘚;

  另一類只有假根與葉狀體,沒有莖、葉的分化,如地錢。

  2、適于生活在陰濕的環境中,靠孢子繁殖后代。

  三、苔蘚植物對自然界的意義:

  1、可以避免林地、山野水土流失。

  2、可作為監測空氣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附錄:

  苔蘚植物觀察記錄

  植物名稱

  顏色

  高度

  根

  莖

  葉

  生活環境

  探究活動

  苔蘚對植物生長的好處

  實驗目的:觀察苔蘚植物的吸水能力。

  實驗材料:

  苔蘚(從陰暗潮濕的泥地上挖取);泥土(可去田野上挖。;大一點的廣口瓶,2只;大湯匙;量杯。

  實驗步驟: 

  實驗組

  對照組

  1

  將一杯苔蘚倒進一只廣口瓶內。

  將一杯泥土倒進一只廣口瓶內。

  2

  在瓶內加進一大匙的水,并觀察其變化。

  在瓶內也同樣倒入一大匙的水,觀察其變化。

  3

  繼續加水,直到苔蘚不再繼續吸收水分為止。

  每次所加入的水量以一大匙為原則,而每次加入的水量都必須用量杯測量并作記錄。

  繼續加水,直到泥土無法再吸收水分為止。

  加入的水量也必須用量杯測量并作記錄。

  實驗結果: 實驗組加入的水量:           ;對照組加入的水量:            。

  實驗結論:苔蘚比泥土更能吸收水分

  實驗原理:

  苔蘚經常會被使用在盆栽植物上。苔蘚好像干燥的海綿,很會吸收水分。園藝學家利用苔蘚保持水分的特點,經常在泥土中摻入苔蘚,或把苔蘚鋪在植物的周圍。要搬運盆栽植物時,也可以使用苔蘚,使植物不易干燥。

  討論:如果將苔蘚植物用于植物種植,會有哪些好處?

苔蘚植物 篇6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通過觀察常見的苔蘚植物的形態結構等特點,進而了解苔蘚植物的主要特征及對自然界的意義。

  能力目標

  1、通過對苔蘚植物的觀察實驗,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及實驗能力。

  2、通過對苔蘚植物和蕨類植物的比較,培養學生的分析、比較、歸納、綜合等思維能力。

  情感目標

  1、通過了解苔蘚植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使學生進一步樹立生物科學的價值觀。

  2、通過了解苔蘚植物的形態結構和生活習性的特點,使學生樹立植物體與生活環境相適應的觀點。

  教學建議

  一、本節知識結構

  二、教材分析

  苔蘚植物與生活環境相適應的形態結構等特點,是學生了解苔蘚植物主要特征的基礎,同時能使學生更好地理解:苔蘚植物只能適于生活在陰濕的環境中,不能擺脫水的限制,使它在進化上所處的位置仍然比較低等。因此,葫蘆蘚與生活環境相適應的形態結構的特點及苔蘚植物的主要特征,對學生理解苔蘚植物在進化上的位置都是十分重要的,所以這部分知識是本節的重點。

  三、教法建議

  如果環境允許,課前可組織學生采集周圍環境中生活的苔蘚植物。教師也應該準備葫蘆蘚或小墻蘚的實物或浸制標本、掛圖、照片等。

  圍繞苔蘚植物的生活環境、生活習性、形態結構等內容組織學生學習和討論。除了利用掛圖以外,還應該指導學生用放大鏡觀察苔蘚的實物,如:植株的形態和顏色、莖的長度(注意不包括蒴柄和孢蒴),莖的質地、莖有無筋絡(輸導組織)、葉的厚薄和大小、有無葉脈。然后要求學生撥開土粒,尋找苔蘚植物的假根,讓學生描述它的形態。觀察結束后,讓學生憑借已經學過的知識,說出莖、葉和假根的功能。要特別關注苔蘚植物的假根只有固著土壤的作用,它不能吸收水和無機鹽。要仔細觀察苔蘚植物的葉的厚度,最好能將其與種子植物的葉進行比較,以理解苔蘚植物的葉除了進行光合作用外,還兼備從環境中吸收水和無機鹽的功能。教師幫助學生分析出苔蘚植物的形態結構和生活習性與它生活的陰濕環境是相適應的。

  討論苔蘚植物與自然界以及與人類的關系時,要引導學生自己收集資料,全面分析問題,讓學生逐步建立這樣的觀念,即對自然界中的生物,人類一方面要利用,另一方面要保護。

  教學設計方案

  重點:

  1、苔蘚植物與生活環境相適應的形態結構等特點;

  2、苔蘚植物的主要特征。

  難點:苔蘚植物與生活環境相互的適應性。

  設計思想:

  由于學生對苔蘚植物具有一定的接觸和了解,所以可以由學生切身的體會入手,展開教學。借助實驗觀察,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從而得出苔蘚植物的主要特征。對于苔蘚植物對自然界的意義,學生可能了解的并不多,可以利用豐富的資料讓學生進行分析。這個活動可以安排在課前讓學生進行收集。

  手段:采用觀察實驗、分析討論、教師歸納總結相結合的方法進行教學。

  教學過程 :(本課題參考課時為1課時)

  一、導入  :

  1、提出問題:"同學們平時都聽說過有一類植物叫做苔蘚植物,有很多同學還親眼見過。那么就請同學們談談你所接觸到的苔蘚植物有什么樣的特征?"

  2、組織學生自由發言,介紹自己對苔蘚植物所了解的情況。(如在其中出現錯誤,教師在后面的講解中一定要進行糾正)

  3、教師總結,引出課題:"在同學們的敘述中有些說的很好,但也有一些是我們的誤解,下面我們就通過對苔蘚植物的觀察,對這一類植物進行全面的、深入的了解。"

  二、講授新課:

 。ㄒ唬┨μ\植物的主要特征

  1、出示錄像或投影:

  向學生演示常見的苔蘚植物,如:葫蘆蘚、墻蘚、地錢等,向同學們簡要的介紹這些植物的名稱及生活環境。

  2、請學生講述苔蘚植物的生活環境,提出問題:"苔蘚植物為什么必須生活在陰濕的環境中?"引出下面的實驗。

  3、組織學生按照實驗五的方法步驟進行實驗觀察:

  觀察重點:

 。1)識別實驗中所給的苔蘚植物是錄像或投影中介紹的哪一種?

 。2)觀察所給苔蘚植物的外形、顏色,并對植株的高度進行測量。

 。3)觀察所給苔蘚植物的根、莖、葉的特點。

 。4)認真填寫觀察記錄表(見附錄)。

  4、組織學生匯報觀察結果。

  5、組織學生通過觀察結果的匯總、分析,得出苔蘚植物的主要特征。如果學生分析的不全面,教師可進行補充。

  重點強調:

 。1)苔蘚植物分為兩大類,一類有莖、葉的分化,一類沒有莖、葉的分化

 。2)苔蘚植物的莖、葉中都沒有輸導組織。

  6、提出問題:"苔蘚植物為什么必須生活在陰濕的環境中?"

  組織學生討論、發言

  總結:苔蘚植物的根是假根,不能吸收水分和無機鹽,而苔蘚植物的莖和葉中沒有輸導組織,不能運輸水分。所以苔蘚植物不能脫離開水的環境。

 。ǘ┨μ\植物的經濟意義:

  1、出示苔蘚植物經濟意義的錄像或投影,或由學生介紹本小組收集的有關資料(這項活動應在課前布置學生完成)。

  2、組織學生討論、歸納出苔蘚植物的經濟意義。

  3、教師對學生得出的結論進行補充。

  三、總結;

  提出問題:苔蘚植物的哪些結構與它的生活環境相適應?哪些特點說明它沒有種子植物進化的高等?

  組織學生回答并及時進行糾正。

  板書設計 :

  第二節 苔蘚植物

  一、常見的苔蘚植物:

  實驗:觀察幾種苔蘚植物

  二、苔蘚植物的主要特征:

  1、一類有假根與莖、葉的分化,如葫蘆蘚;

  另一類只有假根與葉狀體,沒有莖、葉的分化,如地錢。

  2、適于生活在陰濕的環境中,靠孢子繁殖后代。

  三、苔蘚植物對自然界的意義:

  1、可以避免林地、山野水土流失。

  2、可作為監測空氣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附錄:

  苔蘚植物觀察記錄

  植物名稱

  顏色

  高度

  根

  莖

  葉

  生活環境

  探究活動

  苔蘚對植物生長的好處

  實驗目的:觀察苔蘚植物的吸水能力。

  實驗材料:

  苔蘚(從陰暗潮濕的泥地上挖取);泥土(可去田野上挖。淮笠稽c的廣口瓶,2只;大湯匙;量杯。

  實驗步驟: 

  實驗組

  對照組

  1

  將一杯苔蘚倒進一只廣口瓶內。

  將一杯泥土倒進一只廣口瓶內。

  2

  在瓶內加進一大匙的水,并觀察其變化。

  在瓶內也同樣倒入一大匙的水,觀察其變化。

  3

  繼續加水,直到苔蘚不再繼續吸收水分為止。

  每次所加入的水量以一大匙為原則,而每次加入的水量都必須用量杯測量并作記錄。

  繼續加水,直到泥土無法再吸收水分為止。

  加入的水量也必須用量杯測量并作記錄。

  實驗結果: 實驗組加入的水量:           ;對照組加入的水量:            。

  實驗結論:苔蘚比泥土更能吸收水分

  實驗原理:

  苔蘚經常會被使用在盆栽植物上。苔蘚好像干燥的海綿,很會吸收水分。園藝學家利用苔蘚保持水分的特點,經常在泥土中摻入苔蘚,或把苔蘚鋪在植物的周圍。要搬運盆栽植物時,也可以使用苔蘚,使植物不易干燥。

  討論:如果將苔蘚植物用于植物種植,會有哪些好處?

苔蘚植物 篇7

  教學目標 

  1.通過了解葫蘆蘚的形態結構和生殖等特點,進而了解苔蘚植物的主要特征及對自然界的意義。

  2.通過對葫蘆蘚的觀察實驗,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及實驗能力。

  3.通過對藻類植物和苔蘚植物的比較,培養學生的分析、比較、歸納、綜合等思維能力。

  4.通過了解苔蘚植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使學生進一步樹立生物科學的價值觀;通過了解葫蘆蘚的形態結構和生活習性的特點,使學生樹立植物體與生活環境相適應的觀點。

  重點、難點分析

  1.重點分析:

  葫蘆蘚與生活環境相適應的形態結構、生殖的特點,是學生了解苔蘚植物主要特征的基礎,同時能使學生更好地理解:苔蘚植物雖然比藻類植物高等,但還是只適于生活在陰濕的環境中,不能擺脫水的限制,使它在進化上所處的位置仍然比較低等。因此,葫蘆蘚與生活環境相適應的形態結構、生殖的特點及苔蘚植物的主要特征,對學生理解苔蘚植物在進化上的位置都是十分重要的,所以這兩部分知識應確定為重點。

  2.難點分析:

  葫蘆蘚生殖器官的結構比較復雜,又由于受到條件限制,不易觀察到,所以這部分知識應確定為難點。

  葫蘆蘚的受精過程離不開水,這點與綠色開花植物受精過程不需要水這個條件有很大不同,因此,學生理解起來有困難,加之,葫蘆蘚的受精過程不易觀察到,所以,這部分知識也應確定為難點。

  教學過程 設計

  一、本課題參考課時為一課時。

  二、教學過程 :

  1.引言:請學生觀察玻璃缸內的水綿和盆栽的葫蘆蘚(或小墻蘚)提出問題:它們的生活環境有何不同?當學生答出:水綿生活在水中,葫蘆蘚生活在陸地上時,再給學生出示葫蘆蘚的生境圖,使他們了解到葫蘆蘚生活于陸地上陰濕的地面和背陰的墻壁上,并引導他們答出這些毛茸茸像綠色絨毯一樣的植物在植物界中屬于苔蘚植物,從而引出苔蘚植物的課題。

  2.葫蘆蘚:

 。1)事先準備好新鮮的葫蘆蘚,分小組讓學生用肉眼或放大鏡觀察葫蘆蘚的形態和顏色,用尺子測量一下它的高度,并提出問題討論:①葫蘆蘚植株呈什么顏色?植株平均高度是多少?②葫蘆蘚的假根與綠色開花植物的根相同嗎?③葫蘆蘚的莖與葉與綠色開花植物的莖與葉相比較有何特點?

 。2)組織學生在認真觀察、討論的基礎上回答出:葫蘆蘚植株顏色為綠色,植株的高度約為1~3厘米;它沒有像綠色植物那樣的真根,只有假根,假根只起固定植物體的作用,不起吸收水分和無機鹽的作用,所以葫蘆蘚的假根與綠色植物的根有很大的不同;葫蘆蘚有莖和葉,含葉綠體,能進行光合作用,這些地方是與綠色開花植物相同的特點,但是葫蘆蘚的莖比較柔弱、葉又小又薄,而且莖和葉中都沒有輸導組織,這些都是區別于綠色植物的特點。

 。3)在學生已經了解了葫蘆蘚的生活環境和形態結構之后,繼續組織學生深入討論:從葫蘆蘚的形態結構特點來說明它為何適于生活在陰濕的環境?以使學生能很好理解生物的形態結構是與其生活環境相適應的。

 。4)葫蘆蘚生殖過程的教學,可采用剪貼圖或投影片,配合教師的講解和提問來進行。

  先由教師給學生展示帶有雌枝和雄枝的葫蘆蘚植株的圖(有條件的學?勺寣W生對照圖觀察同一棵葫蘆蘚植株上的雌枝和雄株),從而了解它是雌雄同株的植物,然后給學生分別展示雄枝上的雄性生殖器官,雌枝上的雌性生殖器官的圖,使學生了解在雄性生殖器官內會產生許多帶鞭毛的、能在水中游動的精子,在雌性生殖器官內會產生一個球形的、不能運動的卵細胞、植株在濕潤的條件下,精子游動到雌性生殖器官里,與卵細胞融合,完成受精。這一受精過程可通過復合投影片給學生展示。當學生了解了受精過程后,根據前邊所學過的知識,可啟發學生回答出:精子與卵細胞融合形成受精卵,發育成胚,再由胚發育成新的植物體。最后提出問題:“葫蘆蘚生殖過程有什么特點?”供學生思考討論,使學生明確,它的受精作用離不開水,這也就決定葫蘆蘚只能生活在陰濕的環境中。

  3.其他的苔蘚植物和苔蘚植物的主要特征:

  這部分教學可通過組織學生觀察小墻蘚和地錢來進行(可配合使用掛圖或投影片或錄像)。

  在觀察后,組織學生思考討論:①墻蘚、地錢的生活環境與葫蘆蘚有無不同?②地錢的形態有什么特點?③苔蘚植物有什么共同的特點?

  在分析、比較基礎上,由學生歸納出苔蘚植物的主要特征,教師要強調以下兩點:

  ①一般具莖和葉,但無輸導組織。

 、谑芫^程離不開水,適于生活在陰濕環境中。

  4.苔蘚植物對自然界的意義:

  這部分教學,可選擇有苔蘚植物成片生長的生態圖(如有錄像更好),展示給學生觀察,讓學生思考,成片的苔蘚植物生長在林下、山野陰濕環境中,這會有什么意義?使學生經討論后明確苔蘚植物在水土保持上的作用。至于苔蘚植物對監測大氣污染的作用,可由教師結合當前大氣污染的狀況加以講解。特別是讓學生了解到苔蘚植物對二氧化硫等有毒氣體十分敏感,故可把它當作監測空氣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5.復習鞏固時可選擇以下題目供學生在課上練習:

  題目:請指出以下哪些特征是與葫蘆蘚的生活習性相適應的。

  ①假根②真根③莖和葉內有發達的機械組織④莖和葉內無輸導組織⑤葫蘆蘚植株有雌枝和雄枝之分⑥受精過程不需要水⑦受精過程需要水⑧受精卵在雌性生殖器官內發育形成胚。

  【板書設計 】

  一、葫蘆蘚

  1.生活習性:陰濕環境

  2.形態結構:

  (1)矮小

 。2)有假根:固著

 。3)有莖和葉:含葉綠體,無輸導組織

  3.生殖:

  二、其他苔鮮植物

  墻蘚 地錢

  三、苔蘚植物主要特征

  一般有莖和葉,無輸導組織;受精離不開水;生活在陰濕環境。

  四、苔蘚植物對自然界的意義

  1.保持水土

  2.監測空氣污染

  小資料

  地錢的培養

  一、方法步驟:

  1.7~8月間,到林間、山地巖石陰面、木橋底下等陰暗潮濕的地方采集生有孢蒴的地錢。用放大鏡觀察,發現孢蒴將要開裂,就可用鑷子把孢蒴取下,放入廣口瓶,蓋嚴封好,放到避光處,可防止水分蒸發,保持孢子的活力。

  2.把3/4黑土壤(如用其它的土壤,應肥沃、pH值保持在6.5~8)和1/4草木灰混合篩過后拌勻,裝入中等大小的花盆,壓實,用清水淋透,放在窗臺上。十余天后,表土層變硬,即可接種。

  3.用鑷子從廣口瓶中取出孢蒴,用細針挑破孢蒴,把里面鮮黃色的孢子散落到土層表面,撒上薄土,淋透水,讓孢子得到萌發的適宜濕度。

  4.把花盆移到離窗稍遠處,每天都淋幾次清水,避免陽光直射,土層龜裂。10天左右,當小地錢長出后,把花盆稍稍移近窗臺,在其前方放幾盆茂盛的盆花,使它既不受到陽光直射,又能得到適當的光照以進行光合作用。

  二、實驗結果:

  培養到10天左右,可看到花盆的土里長出星散的綠色小地錢。這些小地錢長到小指甲大小,腹面的假根清晰可見。2個月后,地錢背面出現胞芽杯。第2年6月份長出生殖器官,7~8月份再生出孢蒴。

  除上述方法外,還可采下地錢胞芽杯放入園土,進行培養。

苔蘚植物 篇8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通過觀察常見的苔蘚植物的形態結構等特點,進而了解苔蘚植物的主要特征及對自然界的意義。

  能力目標

  1、通過對苔蘚植物的觀察實驗,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及實驗能力。

  2、通過對苔蘚植物和蕨類植物的比較,培養學生的分析、比較、歸納、綜合等思維能力。

  情感目標

  1、通過了解苔蘚植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使學生進一步樹立生物科學的價值觀。

  2、通過了解苔蘚植物的形態結構和生活習性的特點,使學生樹立植物體與生活環境相適應的觀點。

  教學建議

  一、本節知識結構

  二、教材分析

  苔蘚植物與生活環境相適應的形態結構等特點,是學生了解苔蘚植物主要特征的基礎,同時能使學生更好地理解:苔蘚植物只能適于生活在陰濕的環境中,不能擺脫水的限制,使它在進化上所處的位置仍然比較低等。因此,葫蘆蘚與生活環境相適應的形態結構的特點及苔蘚植物的主要特征,對學生理解苔蘚植物在進化上的位置都是十分重要的,所以這部分知識是本節的重點。

  三、教法建議

  如果環境允許,課前可組織學生采集周圍環境中生活的苔蘚植物。教師也應該準備葫蘆蘚或小墻蘚的實物或浸制標本、掛圖、照片等。

  圍繞苔蘚植物的生活環境、生活習性、形態結構等內容組織學生學習和討論。除了利用掛圖以外,還應該指導學生用放大鏡觀察苔蘚的實物,如:植株的形態和顏色、莖的長度(注意不包括蒴柄和孢蒴),莖的質地、莖有無筋絡(輸導組織)、葉的厚薄和大小、有無葉脈。然后要求學生撥開土粒,尋找苔蘚植物的假根,讓學生描述它的形態。觀察結束后,讓學生憑借已經學過的知識,說出莖、葉和假根的功能。要特別關注苔蘚植物的假根只有固著土壤的作用,它不能吸收水和無機鹽。要仔細觀察苔蘚植物的葉的厚度,最好能將其與種子植物的葉進行比較,以理解苔蘚植物的葉除了進行光合作用外,還兼備從環境中吸收水和無機鹽的功能。教師幫助學生分析出苔蘚植物的形態結構和生活習性與它生活的陰濕環境是相適應的。

  討論苔蘚植物與自然界以及與人類的關系時,要引導學生自己收集資料,全面分析問題,讓學生逐步建立這樣的觀念,即對自然界中的生物,人類一方面要利用,另一方面要保護。

  教學設計方案

  重點:

  1、苔蘚植物與生活環境相適應的形態結構等特點;

  2、苔蘚植物的主要特征。

  難點:苔蘚植物與生活環境相互的適應性。

  設計思想:

  由于學生對苔蘚植物具有一定的接觸和了解,所以可以由學生切身的體會入手,展開教學。借助實驗觀察,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從而得出苔蘚植物的主要特征。對于苔蘚植物對自然界的意義,學生可能了解的并不多,可以利用豐富的資料讓學生進行分析。這個活動可以安排在課前讓學生進行收集。

  手段:采用觀察實驗、分析討論、教師歸納總結相結合的方法進行教學。

  教學過程 :(本課題參考課時為1課時)

  一、導入  :

  1、提出問題:"同學們平時都聽說過有一類植物叫做苔蘚植物,有很多同學還親眼見過。那么就請同學們談談你所接觸到的苔蘚植物有什么樣的特征?"

  2、組織學生自由發言,介紹自己對苔蘚植物所了解的情況。(如在其中出現錯誤,教師在后面的講解中一定要進行糾正)

  3、教師總結,引出課題:"在同學們的敘述中有些說的很好,但也有一些是我們的誤解,下面我們就通過對苔蘚植物的觀察,對這一類植物進行全面的、深入的了解。"

  二、講授新課:

  (一)苔蘚植物的主要特征

  1、出示錄像或投影:

  向學生演示常見的苔蘚植物,如:葫蘆蘚、墻蘚、地錢等,向同學們簡要的介紹這些植物的名稱及生活環境。

  2、請學生講述苔蘚植物的生活環境,提出問題:"苔蘚植物為什么必須生活在陰濕的環境中?"引出下面的實驗。

  3、組織學生按照實驗五的方法步驟進行實驗觀察:

  觀察重點:

 。1)識別實驗中所給的苔蘚植物是錄像或投影中介紹的哪一種?

  (2)觀察所給苔蘚植物的外形、顏色,并對植株的高度進行測量。

  (3)觀察所給苔蘚植物的根、莖、葉的特點。

  (4)認真填寫觀察記錄表(見附錄)。

  4、組織學生匯報觀察結果。

  5、組織學生通過觀察結果的匯總、分析,得出苔蘚植物的主要特征。如果學生分析的不全面,教師可進行補充。

  重點強調:

 。1)苔蘚植物分為兩大類,一類有莖、葉的分化,一類沒有莖、葉的分化

 。2)苔蘚植物的莖、葉中都沒有輸導組織。

  6、提出問題:"苔蘚植物為什么必須生活在陰濕的環境中?"

  組織學生討論、發言

  總結:苔蘚植物的根是假根,不能吸收水分和無機鹽,而苔蘚植物的莖和葉中沒有輸導組織,不能運輸水分。所以苔蘚植物不能脫離開水的環境。

 。ǘ┨μ\植物的經濟意義:

  1、出示苔蘚植物經濟意義的錄像或投影,或由學生介紹本小組收集的有關資料(這項活動應在課前布置學生完成)。

  2、組織學生討論、歸納出苔蘚植物的經濟意義。

  3、教師對學生得出的結論進行補充。

  三、總結;

  提出問題:苔蘚植物的哪些結構與它的生活環境相適應?哪些特點說明它沒有種子植物進化的高等?

  組織學生回答并及時進行糾正。

  板書設計 :

  第二節 苔蘚植物

  一、常見的苔蘚植物:

  實驗:觀察幾種苔蘚植物

  二、苔蘚植物的主要特征:

  1、一類有假根與莖、葉的分化,如葫蘆蘚;

  另一類只有假根與葉狀體,沒有莖、葉的分化,如地錢。

  2、適于生活在陰濕的環境中,靠孢子繁殖后代。

  三、苔蘚植物對自然界的意義:

  1、可以避免林地、山野水土流失。

  2、可作為監測空氣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附錄:

  苔蘚植物觀察記錄

  植物名稱

  顏色

  高度

  根

  莖

  葉

  生活環境

  探究活動

  苔蘚對植物生長的好處

  實驗目的:觀察苔蘚植物的吸水能力。

  實驗材料:

  苔蘚(從陰暗潮濕的泥地上挖。;泥土(可去田野上挖。;大一點的廣口瓶,2只;大湯匙;量杯。

  實驗步驟: 

  實驗組

  對照組

  1

  將一杯苔蘚倒進一只廣口瓶內。

  將一杯泥土倒進一只廣口瓶內。

  2

  在瓶內加進一大匙的水,并觀察其變化。

  在瓶內也同樣倒入一大匙的水,觀察其變化。

  3

  繼續加水,直到苔蘚不再繼續吸收水分為止。

  每次所加入的水量以一大匙為原則,而每次加入的水量都必須用量杯測量并作記錄。

  繼續加水,直到泥土無法再吸收水分為止。

  加入的水量也必須用量杯測量并作記錄。

  實驗結果: 實驗組加入的水量:           ;對照組加入的水量:            。

  實驗結論:苔蘚比泥土更能吸收水分

  實驗原理:

  苔蘚經常會被使用在盆栽植物上。苔蘚好像干燥的海綿,很會吸收水分。園藝學家利用苔蘚保持水分的特點,經常在泥土中摻入苔蘚,或把苔蘚鋪在植物的周圍。要搬運盆栽植物時,也可以使用苔蘚,使植物不易干燥。

  討論:如果將苔蘚植物用于植物種植,會有哪些好處?

苔蘚植物(通用8篇) 相關內容:
  • 《水分進入植物體內的途徑》教學設計(精選2篇)

    【設計思路】:本節課采用探究式教學、實驗教學和引導談話法等多種教學方式進行教學。針對本節教材特點、學生特質和教學資源的可操作性,本節教學設計主要從注重學生學習過程的體驗,通過觀察實物,對照實驗,識圖比較,配合多媒體課件等...

  • 第3單元 第5章 綠色植物的一生(通用3篇)

    第3單元 第5章 綠色植物的一生第五節 植物的開花和結果(2課時)一、教學目標:知識性目標:1、識別花的基本結構,并說出花各部分的主要功能。(重點)2、概述開花授粉的過程。(難點)3、說出植物果實的結構及其形成過程。...

  • 植物和我們(通用3篇)

    教學內容 蘇教版《科學》三年級下冊 執教日期 月日,星期 三維目標 過程與方法 1.能夠調查植物的用途。 2.能用畫圖的方法描述一株完整的綠色開花植物。 科學知識 1.知道植物對人類的貢獻。 2.知道我們吃的某些食物是植物的哪部分。...

  • 《植物籽粒拼圖》教案范文(精選5篇)

    一、教材分析本課是“設計應用”領域的課程,根據《全日制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第二學段目標設課。本課教學以“植物籽粒拼圖”為課題,利用各種植物的種子、紙板和膠水進行拼圖、粘接,創造和設計形象。...

  • 植物的不同與相同(通用2篇)

    教學目標:過程與方法1.能夠對植物進行細致觀察,并用文字、圖畫描述觀察結果。2.能夠盡可能多地找出兩株植物之間的不同和相同之處。3.能夠自定標準給身邊的常見植物分類?茖W知識1.知道植物的共同特征。2.認識到植物的多樣性。...

  • 迷人的夏天——有關《迷人的夏天》動植物資料(通用14篇)

    青蛙青蛙是兩棲類動物,青蛙是以昆蟲和其他無脊椎動物為主食,因此必須棲息於水邊。青蛙頭上有兩只圓而突出的眼睛,一張又寬又大的嘴、舌頭很長。身體的背上是綠色帶有深色條紋,腹部是白色。...

  • 太空里的植物(精選9篇)

    1、認識目標:通過引導學生對進行想象、感受,應用各種材料進行大膽、有趣的創作。2、技能目標:運用繪畫、剪貼、泥塑等方法進行造型。3、情感目標:主動探索、敢于實踐,勇于發現,合作交流。...

  • 《植物的彎曲》教案(通用7篇)

    設計意圖:本活動選材于建構式課程。在此活動中,我充分利用社區的有利資源,因為我們所在的東白魚潭小區是花園式小區,綠化面積較大,各種植物琳瑯滿目。...

  • 身邊的動植物(通用2篇)

    1 身邊的植物 教學目的: (一)科學探究目標: 1、在觀察活動中,能夠調動各種感官識別常見植物,描述常見植物的特 征,會依據不同標準對不同植物進行簡單的分類和比較。 2、能做一份植物的觀察記錄。...

  • 第二節 苔蘚植物(精選3篇)

    詳細介紹:第二節苔蘚植物教學目標1.通過了解葫蘆蘚的形態結構和生殖等特點,進而了解苔蘚植物的主要特征及對自然界的意義。2.通過對葫蘆蘚的觀察實驗,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及實驗能力。...

  • 第三節 蕨類植物(精選3篇)

    教學目標1.通過了解蕨類植物形態結構、生殖、生活習性等特點,進而了解蕨類植物的主要特征及在經濟上的意義。2.通過對鐵線蕨的觀察實驗,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及實驗能力。...

  • 第八章 植物體是一個整體(精選3篇)

    教學目標1.通過分析植物體的結構,以及維管束在各器官里的分布,使學生了解植物體在結構上的整體性。通過分析植物體內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的關系及各器官的主要功能使學生從功能上了解植物體是一個整體。...

  • 迷人的夏天——有關《迷人的夏天》動植物資料(精選15篇)

    青蛙青蛙是兩棲類動物,青蛙是以昆蟲和其他無脊椎動物為主食,因此必須棲息於水邊。青蛙頭上有兩只圓而突出的眼睛,一張又寬又大的嘴、舌頭很長。身體的背上是綠色帶有深色條紋,腹部是白色。...

  • 太空里的植物(精選7篇)

    1、認識目標:通過引導學生對進行想象、感受,應用各種材料進行大膽、有趣的創作。2、技能目標:運用繪畫、剪貼、泥塑等方法進行造型。3、情感目標:主動探索、敢于實踐,勇于發現,合作交流。...

  • 孢子植物--苔蘚植物(精選4篇)

    教學目標知識目標通過觀察常見的苔蘚植物的形態結構等特點,進而了解苔蘚植物的主要特征及對自然界的意義。能力目標1、通過對苔蘚植物的觀察實驗,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及實驗能力。...

  • 八年級生物教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又色又爽又大免费区欧美 | 精品人伦一区二区三区四区蜜桃牛 | 亚洲人成影视在线观看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岛一本蜜乳 | 日韩一级黄色毛片 | 欧美日韩国产精品自在自线 | 欧美精品国产 | 日韩大片在线永久观看视频网站免费 | 爱爱综合帝国社区 | 久久综合区 | 奇米综合 | 精品久久国产精品 | 国产精品视频一区二区免费不卡 | 亚洲精品国产一区黑色丝袜 | 欧美性色网 | 超碰自拍| 国产片AV国语在线观看 | 全部露出来毛走秀福利视频 | 伊人久久丁香色婷婷啪啪 | 噜噜久久噜噜久久鬼88 | 色久综合一二码 | 一级毛片一级毛片一级毛片aa一 | 国产成人午夜视频在线播放网站 | 夜色爽爽影院18禁 | av日韩精品在线观看 | 欧美乱码卡1卡2卡三卡四卡 |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看 | 亚洲欧美在线综合 | 午夜福利国产精品久久 | 国产又爽又大又黄A片色戒一 | 亚洲黄色精品视频 | 色吊丝AV中文字幕 | 久久久99国产精品免费 | 99精品九九 | 成年人一级黄色片 | 中文字幕在线播放一区二区 |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成人欧美日韩在线观看 | 97自拍网 | 国产毛片精品 | 草草影院国产 | 三级网站在线免费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