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班活動的時候,孩子們參加后都由家長帶回了家。我發現絨毛“小兔”不翼而飛,“小兔”哪里去了?這讓我一籌莫展。正在這時王凱豐小朋友從小(一)班路過準備回家時,發現了這只絨毛“小兔”,趕緊的給我送了回來說:“老師我看見了這只兔子,這是咱們班的”。我看了看他稱贊他:“你真是個好孩子,你把玩具送回了家,他會非常高興的,謝謝你!” 第二天一早,當我忙碌了一個早上,定下心想起了這件事,我問全班小朋友:“你們知道是誰把小兔送回家了嗎?” “老師,是我。”聲音輕輕的,從王凱豐寶寶那里傳來的。我開心地說:“謝謝你,把小兔送回了家!”我和全班的幼兒敘說了昨天發生這件事情,許多孩子都爭著說:“以后我也會把玩具送回家的……。” 在全班幼兒表揚一名幼兒的做法,小班幼兒自然的都會模仿著學著他去做,讓幼兒自然的養成一個從哪拿的玩具,玩完后要放回原處。因此一旦發生這種情況,老師和家長的言行將會對孩子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用“謝謝”的口吻 ,更進一步激發了孩子心中美好的情感。
教育隨筆:當孩子拿了玩具回家
教育筆記:送玩具回家
背景:
結合《綱要》精神和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我們精心為幼兒創設了豐富多彩的角色游戲區域,有kitty家、泰迪家、85度c、小小建筑師、coco奶茶、歐尚超市等,布局大氣、錯落有致、又注重三維空間的充分利用,使整體既美觀又充滿了情趣性。
實錄1:
開學一個月,孩子們被這些角色游戲的內容深深地吸引了,每天早上進入班級之后,他們會選擇自己喜歡的區域開始玩耍起來,可是玩好了,他們就隨地一扔,有去玩別的地方玩了,玩具常常是撒的到處都是,有的把各種各樣的積木放在一起,損壞也較嚴重。
分析:
1、游戲是幼兒喜愛的活動,尤其是自主性游戲,它對促進幼兒健康發展有著其他活動所無法替代的功效。
2、而班級里的這些自主性游戲內容多,孩子覺得這個區域玩玩蠻好,那個區域也很有意思,以致走來走去,這也是他們的年齡特點以及缺乏規則意識。
3、孩子在家都是獨生子女,家長非常地寵愛,對于孩子的包辦很嚴重,不會讓他們去整理玩具,孩子也根本想不到玩好以后要整理玩具。
策略:
1、我們利用集體活動《玩具我愛你》這一游戲和擬人化的口吻讓孩子們理解我們小朋友有自己的家,玩具寶寶也有自己的家。并讓他們玩集體游戲的過程中,懂得要愛護玩具,最后要把玩具送回家。
2、在孩子角色游戲的前后加強這方面的教育,以及在活動過程中加強提醒和指導作用,使孩子漸漸的有愛惜玩具、整理玩具的意識。
3、指導一部分能力強的幼兒學習整理玩具,為其他幼兒樹立榜樣的同時,也為老師節省了一些整理的時間。
教育筆記:送玩具回家
幼兒對顏色是比較敏感的,尤其比較喜歡顏色鮮艷的東西。本活動通過實物橘子,巧克力來使幼兒對橘黃色(橙色)和咖啡色有一定的認識。在第一環節中,通過猜一猜,摸一摸使幼兒初步了解對顏色的認識。在第二環節中,幼兒通過送顏色寶寶回家,鞏固認識橘黃色(橙色)和咖啡色。
活動中,送顏色寶寶回家,幼兒還是比較喜歡的。當我拿出裝有玩具的盒子時,請小朋友猜猜盒子里裝的是什么?小朋友都感覺非常神秘,有的小朋友說,盒子里裝的是面包,是橘子……。小朋友說的并不對,于是我說“小朋友說的對不對呢?那我們看一看,里面到底是什么”。當我打開盒子,小朋友一下子驚呆了,哇,這么多的玩具啊。于是以故事的形式導入。“這些玩具寶寶啊,和媽媽一起玩的時候迷路了,現在找不到自己的家了,請小朋友來當警察,幫這些玩具寶寶找到家。”小朋友一聽自己要當警察了,都非常想當。于是在送玩具回家的過程中,還是比較順利的。能按照“我送什么顏色的什么東西回家”的句式回答。但整個過程相對來說比較慢。幼兒不僅要說,還要幫它們找到家,一時間,幼兒不能馬上找到玩具的家。雖然,小朋友在送玩具的時候,過程比較慢,但是小朋友真的很開心。小朋友開心的學習,這比什么都重要。
教育隨筆:送玩具回家
今天我班新更換了許多積塑玩具,孩子們別提有多高興了。為了滿足孩子們的好奇心和想玩的欲望,我就把新積塑全拆開了。孩子們立即動手操作起來。有的插飛機、有的插手槍、還有的擺雪花圖案……孩子們玩的不亦樂乎!收玩具的時間到了,孩子們還戀戀不舍的拿著積塑,有的很不情愿地把積塑放進小桶里。這時,張雨軒小朋友將一塊積塑放進了口袋,我裝作沒看見,同孩子們一起收著玩具。等整理好玩具以后,我“呀”叫了一聲:“有塊調皮的積塑不見了,它是不是和大家捉迷藏,跑到我們的口袋里去了。”經我這么一說,孩子們都紛紛翻看自己的口袋,只見張雨軒笑著從口袋里掏出積塑說:“老師,積塑跑到我口袋里了。”小朋友們也都笑了,氣氛挺好。我及時補充:“以后玩完玩具以后,都要檢查一下自己的口袋,看看有沒有調皮的玩具跑進去,如果有,小朋友就把它送回家,要不玩具被你帶回家,它找不到媽媽會傷心難過的,如果小朋友找不到媽媽是不是也傷心難過啊?”孩子們都點頭應允。
家教案(精選14篇)
家教案 篇1
教材簡析:
《家》是北師大版小語教材第一冊第四單元的一篇主題課文。它是一首兒童詩,主題單純,內容淺顯,講述了藍天、樹林、小河、泥土、祖國各是白云、小鳥、魚兒、種子及我們的家。課文配有優美的圖畫,貼近兒童生活,深受兒童喜愛。
教學目標:
1、認識本課12個生字,會寫3個生字,初步培養合作識字的能力。
2、學習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認識多種多樣的家,初步感受大自然的和諧相融,培養熱愛祖國,熱愛大自然的感情。
教學理念:
1、以讀為主,不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給學生充足的讀書時間與多樣的讀書形式,指導學生把課文讀好,讀美,在讀中去感悟,在讀中去欣賞,去接受潛移默化的教育。
2、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鼓勵質疑,引導發現,解放學生的頭腦和嘴巴,使他們敢想,敢說,用自己的方式解決疑問。
3、師生共同探討,共同研究,老師給學生以指點,學生也給老師以啟發,相互促進,共同發展,共同進入文本所營造的特定情境,接受感染和熏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激發興趣。
我們學過了《我的家》,知道了很多人都有一個幸福、溫暖的家,世界上還有很多各種各樣的家。今天,我們就要學習白云、小鳥、魚兒、種子的家,以及我們共同的家,大家想知道嗎?那就讀課文吧!
二、反復讀文,隨文識字。
1、聽錄音讀課文。
2、教師及程度較高的學生帶讀課文。
3、自由讀,齊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