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業問題調查報告(精選4篇)
就業問題調查報告 篇1
我國自20世紀90年代末大學開始擴招以來,大學生就業難問題就隨之產生了,近幾年,大學畢業生初次就業率下降,供需比日趨上升,就業形勢不容樂觀,受到了社會各界的普遍關注,大學生就業問題成為當前最突出的社會問題之一。因此,我對大學生的就業問題進行了調查,以了解相關原因和一些措施。
一、主題簡介
1、了解大學生就業問題
2、了解造成就業難的原因
3、了解解決就業問題的方法
二、活動日程
1、20xx年2月5日:去太倉圖書館查閱相關書籍報刊資料
2、20xx年2月6日:在網上查詢相關信息,向附近的公司、工廠以及周圍工作的親戚朋友了解情況
3、20xx年2月7日:整理資料,完成報告
三、調查情況
1、調查背景
按要求進行寒假社會實踐活動,完成一份真實科學的調查報告
2、調查目的
了解大學生的就業情況和問題,為將來進入社會做好相關準備
3、調查對象
就業的大學生以及周圍工作的親戚朋友
4、調查方法
查閱相關書籍報刊;查詢網上信息;詢問親戚朋友、公司職員
5、現狀與問題分析
經過調查發現,大學生就業狀況嚴峻,面臨就業難問題,而造成這一問題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
(1)社會原因
每年畢業的大學生的數量比社會上所需要的就業崗位數量多得多,也就是供過于求,而且差距逐年增大。此外,大學沒有迅速適應就業市場對高等教育所提出的日益苛刻的要求,持續的擴招進一步稀釋了大學原有的教育資源,部分學校以營利為目的,難以保證教學質量,親戚中有幾個民辦高校的學生就提到了這個問題。
(2)自身原因
首先,大學生自我能力認識不足,所學知識與現實要求不匹配。在我國的教育體制下,大學專業設置脫離社會的需求,學生的實際能力得不到培養。大學生有較扎實的專業知識,但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質、禮儀和法律觀念。此外,有些在校大學生不清楚自己未來的發展方向,在校時沒有想到就業的殘酷,并沒有有把心思花在學習,而是將大量的時間用于玩樂。我詢問的人中也有這樣的情況,他們對職業生涯規劃不夠重視,在擇業時往往缺乏對自己的清晰定位,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所以只能聽從長輩的建議,從而導致工作不適合自己而缺乏興趣,最終失業。最后,大學生做事眼高手低,就業時一味追求穩定和高收入。多數大學生缺乏吃苦耐勞的精神,不愿意從基層做起,寧愿等待,這樣勢必會在求職過程中受挫。
6、解決方法
(1)社會方面
企業應提供盡可能多的就業崗位,在保證企業利益的前提下接納更多的大學生。政府要出臺相關措施,促進大學生就業,如舉辦大型招聘會等。除了企業,各高校也應把畢業生就業工作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更積極的態度,更有力的措施,更扎實的行動做好就業工作。
(2)大學生自身方面
大學生要擺正就業心態,不要局限于某些崗位和區域問題,抓住政策優勢,樹立自主創業的觀念。大學生不能等待機會,而是要清楚用人單位需要什么樣的人才,以積極的態度,樹立市場經濟觀念,不斷提高自己的競爭意識和綜合競爭能力。畢業生應該先就業后擇業,這樣會在很大程度上減輕就業難這一社會問題。
四、結語
通過這次的調查,我了解到了大學生就業形勢的嚴峻,而且大學生就業問題的產生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雖然通過政府的努力,大學生就業問題已得到了部分解決,但問題的根本解決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我們大學生自身的努力對就業來說有很大的影響,所以我們現在要努力培養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不斷學習,努力提升自己,去適應社會的需求。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我希望我們大學生能夠不斷地完善自我,超越自己,實現自己心中的夢想。
就業問題調查報告 篇2
科學發展觀,是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深入分析我國發展的階級性特征,總結我國發展實踐,準確把握世界發展趨勢,借鑒國外發展經驗,適應新的發展要求提出來的。它強調的是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現中國的經濟正在快速地發展,但在人口基數如此龐大的國家,并且隨著高校大規模的擴招,在校大學生人數急劇,大學生就業問題成了一個嚴峻的問題。
對于此次大學生就業問題的調查報告,在學院的問卷調查中,以全院學生為主要調查對象,共發出20份調查問卷,實收20份,回收率達到100%。
在被問及學生對本專業的滿意與否主要取決于能否擇己所愛,該專業能否在將來幫助自己找到好的又喜歡的工作。調查發現,有21.0%的大學生對自己的專業較滿意,有66.6%的大學生不清楚,有10.0%的大學生比較不滿意,有2.4%的大學生對自己的專業非常不滿意,各專業的滿意程度沒有顯著差異。
對專業不滿意的直接表現是對本專業的學習動力不足或畢業后不愿從事與專業相關的行業。高考填報志愿時對專業的了解與自身了解的缺乏,可能是導致只有21.0%的學生對所學專業持滿意態度的原因之一。因為對大學生活的憧憬,對五花八門的專業的不了解,抱有神秘感,從而選了一個自己以后不喜歡的專業。另外,個人興趣與社會需求之間的矛盾也可能是原因之一。比如,某個同學對某種專業很有興趣,但社會需求相對比較少,此時可能會產生心理沖突,也許選了一個自己并不感興趣的但賺錢的專業,夢想與現實出現落差,從而對所學專業不滿意。而專業在一定的程度上決定了職業取向,如果對本專業不滿意或態度模糊,勢必會影響自身潛能的開發,以及今后的擇業。但對于對就業的認識與了解的問題上他們有大部分則表現得很茫然,從這表明他們對現階段中國的就業情況不是很了解。
金融危機使得我國就業形勢更加嚴峻,大學生就業難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在這種情況下調查分析大學生就業狀況,從中探討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方法,以及大學生如何正確樹立就業觀。
在面臨就業問題的前提下,首先,努力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當代大學生必須有把自己事業與國家進步、社會的發展及人類的文明融為一體的品格,崇尚真善美,有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感,并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大學生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面臨更加激烈社會競爭,能視變化為機遇,視困難為坦途,有頑強的自制力,堅定的信念,及對生活充滿期望,充滿熱情。同時,也要有良好身體素質,健康欠佳會減弱人才的決策能力,因為如果要達到目標需要體力與耐力,一個人就可能因體力不支而放棄。除素質外,還需要注重能力的培養,能力是一個人素質的外在表現。當前社會大學生必須盡可能培養自己,處理信息的能力、處理人際關系的能力、處理好人與資源的能力、運用技術的能力等。其次,加強社會實踐。大學生可利用假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將所學的理論知識與實際工作相結合,提高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積累工作經驗。第三,正確就業定位。當前大學生求職擇業應當面對現實,根據市場實際狀況更新觀念,轉換思路,到最適合自己的崗位上工作,而不應過分關注工資水平及地理位置等,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最終實現人生價值。第四,借助各種渠道,把握就業機會。當前大學生可利于人才交流會、網絡資源等途徑,尋找合適就業崗位,主動大膽把自己真實才干推銷出去,珍惜和抓住來之不易的就業機會。第五,先就業后擇業。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不得已時,大學生應轉變就業觀——先就業后擇業,求職擇業不可再像過去那樣追求一步到位,如果斤斤計較眼前的職業崗位是否理想,那就會失去許多起步的機會,可以在先就業過程中積累工作經驗,使自我價值得到較大的提升,為以后找到理想的工作奠定基礎。
在當今一職難求、就業壓力巨大的階段,找一份相對穩定的工作讓自己的經濟獨立是大學生的首選,將理想和現實有機地結合起來力爭在工作的逐步調整中找到適合自己發展的職業是大學生實現人生價值的關鍵階段。工作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只要心中有理想自身有行動,身處逆境仍可為大事。心中不滅的理性才是成功的動力,矢志不渝的努力一定換來需要的東西。
畢業生們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一定要正確認識自己自身的價值和分析就業形勢,明確自身發展方向并清晰定位。要樹立正確的就職觀念,不挑三揀四。積極爭取適合自己的就業之路。在不同性質、不同規模、不同層次、不同待遇的單位發揮才智和作用。并以合格的政治素質、良好的道德素養、健康的身心素質、掌握的科學文化知識和技能及以較強的工作能力素質,為社會做出更大的貢獻。
面對當下各行各業都出現了人才緊缺的現象。高校畢業生人數在大幅度增加,而就業的難度也在響應地增加。及時掌握就業信息,把握市場需求的發展態勢,時刻處于備戰狀態,為自己將來的前途做好充分的準備,以便在畢業時能夠順利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所以,此次的調查報告具有極其重大而又深遠的現實意義。
就業問題調查報告 篇3
研究目的
高中生的努力學習,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為了上一個好大學,有一個較高的的學歷,繼而獲取一個好的職位。在當前嚴峻的就業形勢下,高中生應該有一個清醒的頭腦,進行思考,高學歷是否等于高就業它們之間有什么聯系,有了高學歷是否就等于有了一個美好的未來,這關系到高中生的未來。因此,我們組進行了調查,對高學歷與高就業關系進行了詳細的調查分析。
研究方法
調查分析法:我們通過對高三學生何老師及在校大四學生的調查并結合有關資料的分析,加上我們自己的看法與觀點,綜合分析,得出相應的結論。
調研項目
1、對現中學生與老師的調查分析
高三學生即將面臨高考,而高考后對于大學及相關專業的選擇更關系到他們的未來。那么,它他們對于高學歷與就業的關系到底怎樣,我們對100名學生10位老師.調查數據如下:
從上表可以看出,大多數學生和老師認為高學歷與就業有關,只有少部
分學生認為高學歷與就業無關,只有一位老師認為高學歷與就業無關。由此可以得出,在未進入社會的在校高三學生眼中,高學歷與與高就業有很大關系,在大多數老師眼中,高學歷與高就業有關系。
2、對現大四學生的調查
現在的大四學生已經直接面臨著就業問題,因此,我們對100名大四學生進行了調查。調查數據如下:
從上表可以看出,現大四大部分學生認為高學歷與就業有直接關系,有小部分學生認為高學歷與就業無關。因此,從整體上看大四學生認為高學歷與就業有關。
3、相關資料觀點及看法
很多人都認為有了高學歷就能找到好工作,繼而捧起金飯碗。然而在就業競爭十分激烈的今天,勞動力過剩已不僅僅是困擾低學歷者的問題,一大批擁有較多知識的高學歷人才也正加入到失業大軍中。現在揣著大學文憑在人才市場上屢屢碰壁者絕不稀罕。據北京市勞動與社會保障局失業保險處的有關人士說,高學歷失業的人群中畢業即失業的人要比就業以后再失業的多。
根據上海媒體的報道,上海市很多大學生因難以承受找工作屢戰屢敗的壓力,自信心受到很大打擊,還有的學生一邊考研,一邊找工作,心理承受不住了,紛紛走進心理中心咨詢。一位學生已經悉數參加了學校組織的所有招聘會,投出了上百份簡歷,參加過許多公司的面試,均以失敗告終,現在變得心灰意懶,表示不打算繼續找工作了。由此,可以看出現在社會上對高學歷大學生和普通大學生的就業形勢都不容樂觀。
研究結論
現在大部分大學生都面臨就業問題,即使是許多高學歷的大學生也是如此,我們可以看出高學歷與就業是有一定關系的,但并不是絕對的。學歷在每個人的心里都有衡量的標準,它不是最重要的卻是必需的。學歷是一塊敲門磚,同時也是一種標志,是一個人通常情況下經歷歷程的高度概括。沒有高學歷這個敲門磚,能夠進入優秀企業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人力主管不會要一個沒有較高文憑而又想謀求高職位的人。。在當今社會高學歷容易就業已經成為了不爭的事實。然而,工作經歷同樣重要。企業需要的是合格勞動力,并不希望要一個只會讀書而缺乏必要的工作、實踐能力的碩士畢業生。有過幾年工作經驗的人在對待相同類型的工作時,一定比“初來乍到”的碩士、博士做事成熟而周到,可是隨著時間的延長,后者的“后勁”或許更足。唯有不斷補充職業知識,方能快速提升自身的經驗附加值,只是沒有了高學歷、高文憑,工作選擇權的籌碼卻不知從何談起。
就業問題調查報告 篇4
第一部分、大學生“就業難”的現狀
自1999年開始,中國普通高等學校招生數量逐年擴大,使中國高等教育從精英化階段進入到了大眾化階段。大學生就業問題也漸露端倪,成為近幾年突顯的社會問題,而且有愈演愈烈的局勢。20__年,全國共有高校畢業生280萬人,比20__年增加68萬人;20__年全國高校畢業生達到338萬,比20__年增加58萬;20__年全國高校畢業生更是創造了690萬的記錄。據統計,20__年全國高校畢業生已經高達727萬,就業形勢緊張的現狀已很難避免。尤其是對于剛剛畢業的大學生來說,他們的就業可能就是難上加難了。大學生就業難!這已成為社會上“老生常談”的社會問題。
“畢業就失業”是所有將要走出大學的大學畢業生面臨的問題,他們的就業面臨著巨大壓力。因為目前中國正處在人口總量、勞動就業人口總量的高峰期,勞動就業人口總量在最近兩三年將會達到峰值。就業壓力則可能使就業結構矛盾更加突出。
中國,做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自古就有尊崇教育的優秀傳統。可是走到今天,我國的高校體制培養出來的高材生卻滿足不了社會的需求,這是一個值得大家探究的問題。
第二部分、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
大學生就業問題是整個社會就業問題的縮影,很多國家都存在大學生就業問題,但是中國目前這個問題比較嚴重。因為我國人口基數大,為了盡量滿足更多人受高等教育的愿望,勢必會造成大學生人數增加,導致就業問題日益嚴峻。我國目前經濟發展的狀況,創造不了如此多的就業機會,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大學畢業生需求。
一、社會
(1)、經濟發展不平衡,區域結構性矛盾影響就業狀況。導致就業難最根本的原因是經濟發展不平衡,東西部地區差距的擴大所導致的區域結構性矛盾。大學生就業難處于“兩難”境遇:一邊是畢業生想去的地區和單位不要畢業生或畢業生素質達不到用人單位要求,另一邊經濟發展較落后的中西部地區和邊遠地區、貧困山區及鄉鎮長期招收不到應屆大學畢業生。
(2)、是國家就業制度和相關政策法規不很完善。用人指標、戶口、檔案等問題,導致一些大學生放棄既有機會,用人單位招不到人。三是就業競爭激烈,市場達超飽和。大學生畢業人數的不斷增加,然因金融危機帶來的就業崗位數絕對減少大學培養的學生不適應市場的需要等,使他們在求職擇業競爭中處于劣勢。
(3)就業過程存在著不足。首先,就業信息的雙向不暢通,畢業大學生無法得到用人單位的完備信息,同樣,用人單位也由于信息不完善無法找尋到最合適的人才。再者,就業環境中存在著不公平的現象,男女就業不公平,文理就業不公平以及面試中的暗箱操作,都使得大學生就業的趨勢更加嚴峻。
(4)社會壁壘的形成。就業市場分割的現實加大了大學生就業的難度。近年來,畢業生自主擇業已成主流,而戶籍、檔案等一些因素仍然是大學生就業的絆腳石。許多在找工作的大學生都有“非本市戶口免談”的經歷,由于沒有用人單位所在地戶口,使大學生與許多好的工作機會失之交臂。國家就業制度和相關政策法規不很完善。用人指標、戶口、檔案等問題,導致一些大學生放棄既有機會,用人單位招不到人。
二、學校
(1)、高校的專業設置和調整滯后于社會發展,沒有能夠以市場需求為導向
進行主動調整,往往依據自身師資條件等,專業設置盲目性,專業趨同現象嚴重,造成供給結構失衡。
(2)、課程設置不合理,課程內容陳舊。對于實用性強的技術崗位招聘,很多單位在通過與學生面試中反映,高校部分專業課程設置無法與單位實際需求相適應。
(3)、忽略職業素質培養對學生的重要性。很多高校根據專業的不同開設了賞析課,卻沒有高校在課程中設計職業素質課。這讓許多高校畢業生在工作中連最基本的職場禮儀都不了解,為自己職場發展造成了障礙。
(4)、教師工作量加大,整天忙于應付事務性的工作,沒有時間補充新知識,缺乏職業生涯指導的專業研究。
三、大學生自身
(1)、大學生自身綜合素質不能適應用人單位的需要。許多企業人力資源部人員認為當代大學畢業生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欠缺:
①、專業知識不夠扎實,沒有形成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②、能力水平低下,特別是實踐動手能力不強。
③、綜合素質不高,難以勝任更高層次職位的需要,大學生缺乏責任感和主人翁意識,實踐能力、創新精神較差,缺乏職業道德與職業素養,有些學生在為人處事方面還存在種種缺陷。
(2)、大學生自身定位不準確。大學生缺乏對自我客觀科學的認識,常高估自己的能力。大部分學生表現出對社會需求不關心,對職業目標模糊,不能很好地將自己所學專業與國家發展結合起來。有不少大學生在擇業過程中不能客觀正確地認識自己,認識環境,過高地追求超越自身素質的職業和社會提供的條件,缺乏正確的擇業定位。主要表現在:擇業期望值普遍過高,一畢業就想拿高工資,謀好職位,出人投地,而并未考慮自身是否具備“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實力;過分看中單位的醫療、養老保障制度等,只把目標鎖定在政府部門、事業單位、公有制企業、外企上。擇業期望值普遍偏高,不肯放下架子,缺乏腳踏實地從基層開始干起的精神。“高不成,低不就”,已然成為當代大學生就業難的尷尬原因。
(3)、大學生自身性格缺點。近幾年畢業的大學生很多都是“90后”的獨生子女,他們普遍對父母的依賴性較大,缺乏獨立的為人處世的能力,而且社會對“90后”這一代的評價褒貶不一,用人單位認為“90后”大學生員工普遍存在著散漫、忠誠度低、責任心弱等缺點,使用人單位招聘時有所顧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