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去評價荊軻刺秦王(精選4篇)
怎么去評價荊軻刺秦王 篇1
古人對荊軻的評價一般都是“悲情英雄”,贊賞同情和可惜。他本來將成為扭轉歷史發展方向的大人物,可惜功敗垂成。古人的態度是可以理解的,因為沒有人覺得秦始皇是個歷史上最偉大的人物,他雖然結束了戰國,但這是以血與火來征服的,全國的種族和人民都被他得罪光了。而且他開啟的秦王朝更加殘暴,在戰國時代,至少有些君主比較開明,人民生活比較安適的,但到了秦朝,大家都成了政治壓迫下的奴隸。
在馬克思歷史觀下,新中國對秦始皇的評價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他成了推動歷史發展的偉大人物,誰反對秦始皇就是反對歷史,是反動逆流。結果荊軻作為反對秦始皇的“杰出代表”,被釘在了歷史的恥辱架上。對他的評價是:不識時務、不學無術、游手好閑的沒落貴族,為垂死掙扎的奴隸主階級服務,甘做爪牙和走狗。他的行刺失敗對中華民族而言是幸運的,因為保住了秦始皇;他行刺即使僥幸成功,也注定是暫時的得逞,歷史會選擇另外一個秦始皇出現,時代的大潮不可阻擋(或許阻擋個三五十年吧)。
怎么去評價荊軻刺秦王 篇2
這次刺殺秦王的行動中雖然荊軻失敗了,但他的英勇沉著是值得肯定的,肯定荊軻反抗暴秦的正義行動,肯定他大義凜然的英武氣魄。肯定荊軻的人很多,第一個是司馬遷,《史記刺客列傳》結尾說:“其立意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豈妄也哉。”左思的《詠荊軻》稱頌他“雖無壯士節,與世亦殊倫”,“賤者雖自賤,重之若千鈞”。 荊軻是春秋戰國時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但專諸、聶政、要離的行刺純屬“士為知己者死”,而荊軻則基本上不是為一己之私而是為“國家大事”。 荊軻在刺秦這件事中,扮演的是“刺客”而不是“殺手”,這一點很重要。
怎么去評價荊軻刺秦王 篇3
刺客的身份是“客”比較高貴,殺手則只是冷血的殺人工具,作為刺客,他負責整個的刺殺計劃,包括準備,執行和善后,這是個系統工程,需要智商,大局觀和決策力。 荊軻的準備中差了一個環節,就是行刺助手。他遲遲不動正因為他在等待他的朋友,讓他來當這個職務。但由于他遲遲未到,太子丹已經迫不及待,無奈之下的荊軻只好選擇秦武陽。秦武陽武功高強但心理素質太差,做打手還可以,并不適合做殺手。荊軻只能接受太子丹推薦的人選,這就埋下了禍根。 行刺的時候,秦武陽關鍵時刻掉鏈子,被秦王嚇得臉色慘白引起大臣疑心,被秦王喝退,只許荊軻獻圖。這個時候,秦武陽便毫無用處了,行刺的任務落在了荊軻身上。 刺殺失敗的原因似乎是荊軻學武不精,運氣太差。但不可否認他的整套計劃和準備都是非常成功的,秦武陽的倉促上陣替代成了直接導致任務失敗的罪魁禍首。荊軻不得不臨時接過動手的任務,注定會失敗。
怎么去評價荊軻刺秦王 篇4
荊軻是深沉,剛毅,慷慨的。他準備信物,深謀遠慮。遲發見疑,他怒叱太子。取道易水,慷慨悲歌。他工于心計,善于言辭。事前胸有成竹,周密策劃,義激樊於期。臨危從容不迫,遮掩搪塞,機智過人。不畏強暴、不避艱險,不怕犧牲、視死如歸的大無畏精神。明知“一去不復還”,仍然一往無前,“終已不顧”,行刺不就,身受重傷,仍拼死一搏,英雄氣概,值得稱道。 對于荊軻的評價,作為荊軻,在他的時代,好名輕死,尚俠重義,這些品格都是極為高尚的,也是一個“士”或者一個“客”的必備品質。既然答應,就全力以赴。所以從荊軻本人所處的具體環境出發,他既是一個高尚的為國為民的士大夫,也是一個有勇有謀的大英雄。 雖然刺秦未果,但我們仍記住了一個勇敢智慧的燕國大臣。是歷史選擇了他,而不是他要去創造或改寫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