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十 列傳第二十八
時司空北海王詳、尚書令王肅許之。肅以其無祿,頗相賑餉。遂在秘書省,同王隱故事,白衣修史。
宣武親政,崔光表曰:"臣昔為彪所致,與之同業積年,其志力貞強,考述無倦。頃來契闊,多所廢離,近蒙收起,還綜厥事。老而彌厲,史才日新。若克復舊職,專功不殆,必能昭明《春秋》,闡成皇籍。既先帝厚委,宿歷高班,纖負微愆,應從滌洗。愚謂宜申以常伯,正綰著作。"宣武不許。詔彪兼通直散騎常侍、行汾州事,非彪好也,固請不行。卒于洛陽。
始彪為中尉,號為嚴酷。以奸款難得,乃為木手擊其脅腋,氣絕而復屬者時有焉。又慰喻汾州叛胡,得其兇渠,皆鞭面殺之。及彪病,體上往往瘡潰,痛毒備極。贈汾州刺史,謚曰剛憲。彪在秘書歲余,史業竟未及就,然區分書體,皆彪之功。述《春秋三傳》,合成十卷。其余著詩頌賦誄章表別有集。
彪雖與宋弁結管、鮑交,弁為大中正,與孝文私議,猶以寒地處之,殊不欲微相優假。彪亦知之,不以為恨。弁卒,彪痛之無已,為之哀誄,備盡辛酸。郭祚為吏部,彪為子志求官,祚乃以舊第處之。彪以位經常伯,又兼尚書,謂祚應以貴游拔之,深用忿怨,形于言色。時論以此非祚。祚每曰:"爾與義和至友,豈能饒爾而怨我乎。"任城王澄與彪先亦不穆,及為雍州,彪詣澄,為志求其府寮。澄釋然為啟,得為列曹行參軍,時稱澄之美。
志字鴻道,博學有才干,年十余,便能屬文。彪奇之,謂崔鴻曰:"子宜與鴻道為二鴻于洛陽。"鴻遂與交款往來。
彪有女,幼而聰令。彪每奇之,教之書學,讀誦經傳。嘗竊謂所親曰:"此當興我家,卿曹容得其力。"彪亡后,宣武聞其名,召為婕好。在宮常教帝妹書,誦授經史。始彪奇志及婕妤,特加器愛。公私坐集,必自稱詠,由是為孝文所貴。及彪亡后,婕妤果入掖廷,后宮咸師宗之。宣武崩后,為比丘尼,通習經義,法座講說,諸僧嘆重之。
志歷官所在著績。桓叔興外叛,南荊荒毀,領軍元叉舉其才任撫導,抉為南荊州刺史。建義初,叛入梁。
志弟游,有才行。隨兄志在南荊州,屬爾朱之亂,與志俱奔江左。子昶。
昶小名那。性峻急,不雜交游。幼年已解屬文,有聲洛下。時洛陽初置明堂,昶年十數歲,為《明堂賦》,雖優洽未足,才制可觀。見者咸曰有家風也。初謁周文,周文深奇之,厚加資給,令入太學。周文每見學生,必問才行于昶。昶神情清悟,應對明辯,周文每稱嘆之。綏德公陸通盛選僚采,請以昶為司馬,周文許之。昶雖年少,通特加接待,公私之事,咸取決焉。又兼二千石郎中,典儀注。累遷都官郎中、相州大中正。昶雖處郎官,周文恒欲以書記委之。于是以為丞相府記室參軍、著作郎、修國史,轉大行臺郎中、中書侍郎,又轉黃門侍郎,對臨黃縣伯。嘗謂曰:"卿祖昔在中朝,為御史中尉;卿操尚貞固,理應不墜家風。但孤以中尉彈劾之官,愛憎所在,故未即授卿耳。然此職久曠,無以易卿。"乃奏昶為御史中尉,賜姓宇文氏。
六官建,拜內史下大夫,進爵為侯。明帝初,行御伯中大夫。武成元年,除中外府司錄。保定初,進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轉御正中大夫。時以近侍清要,盛選國華,乃以昶及安昌公元則、中都公陸逞、臨淄公唐瑾等并為納言。尋進爵為公。五年,出為昌州刺史。在州遇疾,求入朝,詔許之。未至京,卒,贈相、瀛二州刺史。
昶,周文世已當樞要。兵馬處分,專以委之;詔冊文筆,皆昶所作也。及晉公護執政,委任如舊。昶常曰:"文章之事,不足流于后世,經邦致化,庶及古人。"故所作文筆,了無藁草,唯留心政事而已。又以父在江南,身寓關右,自少及終,不飲酒聽樂。時論以此稱焉。子丹嗣。
高道悅,字文欣,遼東新昌人也。曾祖策,馮跋散騎常侍、新昌侯。祖育,馮弘建德令。太武東討,率部歸命,授建忠將軍、齊郡建德二郡太守,賜爵肥如子。父玄起,武邑太守,遂居勃海莜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