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漢光武皇帝紀(jì)卷第一
〔一〕 陳璞校記據(jù)范書改“昆”為 “而”,作“言‘宛下兵復(fù)至’,而陽墜其書”。
〔二〕 東觀記、范書“盛”下有“ 溢”字,袁紀(jì)恐脫。
于是劉稷詣宛、李軼等共譖之,更始乃陳兵收稷。伯升固爭之,遂并殺伯升。以光祿勛劉賜為大司徒。時世祖在父城,乃詣宛謝之,不伐昆陽之功。更始以是慚,拜世祖為破虜大將軍,封武信侯。
秋八月,故鐘武侯劉望據(jù)汝南,自立為定漢王〔一〕,嚴(yán)尤、陳茂皆歸之。
〔一〕 望,長沙定王發(fā)之孫,鐘武節(jié)侯度之子也。漢書王莽傳“望”作“圣”。又范書劉玄傳作“自立為天子”,而袁紀(jì)冬十月始自立為天子,恐別有所據(jù)。通鑒從范書。
王莽遣太師王匡、國將褒章守洛陽,以距更始。更始遣西屏將軍申屠建、司直李松攻關(guān),定國王匡攻洛陽〔一〕,三輔震動。長安中兵起,共攻莽。
〔一〕 司直,乃丞相司直。李松,李通之從弟也。關(guān),武關(guān),非如常例指函谷關(guān)。定國是定國上公之省文也。
九月丙子,東海公孫賓就斬莽首〔一〕。會申屠建、李松至,傳莽首及璽綬詣宛。更始視之曰:“莽不如是,當(dāng)與霍光等。”更始韓夫人言云:“不如此者,帝當(dāng)那得之?”
〔一〕 漢書王莽傳曰:“商人杜吳殺莽,取其綬。校尉東海公賓就斬莽首。”師古曰:“ 公賓,姓也。就,名也。”風(fēng)俗通曰:“公賓,姓也。魯大夫公賓庚之后。”東觀記、范書亦作“公賓就”,惟兩漢紀(jì)均作“公孫賓就”,恐誤。
是月,王匡亦拔洛陽,執(zhí)太師公王匡、國將褒章,至宛斬之。
冬十月,劉望自立為天子,嚴(yán)尤為大司馬,陳茂為丞相。更始使劉信擊之〔一〕,望兄子回殺望降,嚴(yán)尤、陳茂走朗陵,為故吏所殺。
〔一〕 劉信,更始大司徒劉賜兄顯之子,官拜奮威大將軍。
更始欲北之洛陽,以世祖為司隸校尉。初,三輔官府吏東迎者,見更始諸將數(shù)十輩,皆冠幘而衣婦人衣〔一〕,大為長安所笑〔二〕,智者或亡入邊郡。及司隸官屬至,衣冠制度皆如舊儀。父老、舊吏見之,莫不垂涕悲喜曰:“何幸今日又見漢官威儀!”
〔一〕 漢官儀曰:“幘者,古之卑賤執(zhí)事不冠者之所服也。”范書“婦人衣”下有“諸于繡镼”四字。李賢曰:“前書音義 曰:‘諸于,大掖衣也,如婦人之褂衣。’”又曰:“揚(yáng)雄方言曰:‘襜褕,其短者,自關(guān)之西謂之裗□。’郭璞注云:‘俗名□掖。’據(jù)此,即是諸于上加繡□,如今之半臂也。”
〔二〕 長安者,三輔官府吏東迎者也。
更始至洛陽,遣使降樊崇等。樊崇等與渠帥二十余人至洛陽降,皆封為列侯。其留者相率叛之,崇等即皆亡去,復(fù)領(lǐng)其眾,分為二隊,崇自開封出南陽,徐宣、謝祿等從陽翟擊河南。
是時豪杰并起:〔李憲起〕廬江〔一〕,張步起瑯邪,劉芳起安定,董憲起東海,秦豐起黎丘,其余赤眉、銅馬、青犢、高湖、董達(dá)〔二〕等眾各數(shù)萬,旬月之間,天下皆遍。
〔一〕 據(jù)范書李憲傳補(bǔ)。憲,王莽時為廬江屬令。莽敗后,據(jù)郡自守。更始元年,自稱淮南王。觀袁紀(jì)下文亦可知。
〔二〕 董達(dá),下又作董連,皆誤。他書均作“重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