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百八十九上 列傳第一百三十九
玄宗在東宮,親幸太學,大開講論,學官生徒,各賜束帛。及即位,數詔州縣及百官薦舉經通之士。又置集賢院,招集學者校選,募儒士及博涉著實之流。以為《儒學篇》。
徐文遠,洛州偃師人,陳司空孝嗣玄孫,其先自東海徙家焉。父徹,梁秘書郎,尚元帝女安昌公主而生文遠。屬江陵陷,被虜于長安,家貧無以自給。其兄休,鬻書為事,文遠日閱書于肆,博覽《五經》,尤精《春秋左氏傳》。時有大儒沈重講于太學,聽者常千余人。文遠就質問,數日便去。或問曰:"何辭去之速?"答曰:"觀其所說,悉是紙上語耳,仆皆先已誦得之。至于奧賾之境,翻似未見。"有以其言告重者,重呼與議論,十余反,重甚嘆服之。
文遠方正純厚,有儒者風。竇威、楊玄感、李密皆從其受學。開皇中,累遷太學博士。詔令往并州,為漢王諒講《孝經》、《禮記》。及諒反,除名。大業初,禮部侍郎許善心舉文遠與包愷、褚徽、陸德明、魯達為學官,遂擢授文遠國子博士,愷等并為太學博士。時人稱文遠之《左氏》、褚徽之《禮》、魯達之《詩》、陸德明之《易》,皆為一時之最。文遠所講釋,多立新義,先儒異論,皆定其是非,然后詰駁諸家,又出己意,博而且辨,聽者忘倦。
后越王侗署為國子祭酒。時洛陽饑饉,文遠出城樵采,為李密軍所執。密令文遠南面坐,備弟子禮北面拜之。文遠曰:"老夫疇昔之日,幸以先王之道,仰授將軍。時經興替,倏焉已久。今將軍屬風云之際,為義眾所歸,權鎮萬物,威加四海,猶能屈體弘尊師之義,此將軍之德也,老夫之幸也!既荷茲厚禮,安不盡言乎!但未審將軍意耳!欲為伊、霍繼絕扶傾,雖遲暮,猶愿盡力;若為莽、卓乘危迫險,則老夫耄矣,無能為也。"密頓首曰:"昨奉朝命,垂拜上公,冀竭庸虛,匡奉國難。所以未朝見者,不測城內人情。且欲先征化及,報復冤恥,立功贖罪,然后凱旋,入拜天闕。此密之本意,惟先生教之。"文遠曰:"將軍名臣之子,累顯忠節,前受誤于玄感,遂乃暫墜家聲。行迷未遠,而回車復路,終于忠孝,用康家國,天下之人,是所望于將軍也。"密又頓首曰:"敬聞命矣,請奉以周旋。"
及征化及還,而王世充已殺元文都等,權兵專制。密又問計于文遠,答曰:"王世充亦門人也,頗得識之。是人殘忍,意又褊促,既乘此勢,必有異圖。將軍前計為不諧矣,非破王世充,不可朝覲。"密曰:"嘗謂先生儒者,不學軍旅之事,今籌大計,殊有明略。"
及密敗,復入東都,王世充給其廩食,而文遠盡敬,見之先拜。或問曰:"聞君踞見李密,而敬王公,何也?"答曰:"李密,君子也,能受酈生之揖;王公,小人也,有殺故人之義。相時而動,豈不然歟!"后王世充僣號,復以為國子博士。因出樵采,為羅士信獲之,送于京師,復授國子博士。
武德六年,高祖幸國學,觀釋奠,遣文遠發《春秋》題,諸儒設難蜂起,隨方占對,皆莫能屈。封東莞縣男。年七十四,卒官。撰《左傳音》三卷、《義疏》六十卷。孫有功,自有傳。
陸德明,蘇州吳人也。初受學于周弘正,善言玄理。陳大建中,太子征四方名儒,講于承先殿。德明年始弱冠,往參焉。國子祭酒徐克開講,恃貴縱辨,眾莫敢當;德明獨與抗對,合朝賞嘆。解褐始興王國左常侍,遷國子助教。陳亡,歸鄉里。隋煬帝嗣位,以為秘書學士。大業中,廣召經明之士,四方至者甚眾。遣德明與魯達、孔褒俱會門下省,共相交難,無出其右者。授國子助教。王世充僣號,封其子為漢王,署德明為師,就其家,將行束脩之禮。德明恥之,因服巴豆散,臥東壁下。王世充子入,跪床前,對之遺痢,竟不與語。遂移病于成皋,杜絕人事。
王世充平,太宗征為秦府文學館學士,命中山王承乾從其受業。尋補太學博士。后高祖親臨釋奠,時徐文遠講《孝經》,沙門惠乘講《波若經》,道士劉進喜講《老子》,德明難此三人,各因宗指,隨端立義,眾皆為之屈。高祖善之,賜帛五十匹。